非洲地区发展报告2013—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变革世界中非洲的崛起及其面临的挑战

——2013—2014年度非洲地区局势的总体评估

刘鸿武

2013—2014年度是非洲大陆发展进程中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恰逢非洲统一组织成立50周年,而于2002年成立的替代非洲统一组织的非洲统一联盟(非盟),也走过了11年的岁月。为了纪念非洲一体化进程五十年并总结其得失,规划和展望未来50年非洲发展前景,非洲联盟、非洲各次区域组织及众多的非洲国家,在这一年度做出了许多重要努力,推出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包括在2013年里召开了两届非盟首脑会议,发布了《非盟成立50周年宣言》,讨论制定并最终在2014年召开的非盟首脑峰会上发布了《非洲愿景2063规划》这一纲领性报告。这份《非洲愿景2063规划》描绘了一幅令人激动的未来50年非洲大陆逐渐崛起的宏伟蓝图,其所凝聚的核心精神与战略目标是到2063年非盟成立100周年的时候,非洲将会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发展、团结、和平的新大陆。虽然这一宏伟蓝图最终能否实现只能留待后人来见证,但它的发布却也清楚地表明,非洲大陆的自我觉醒与发展进程,确实已经来到了百年伟大复兴进程的关键转折点上。

同样,这一年也是中非关系不寻常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刚好是新中国的政府总理首次访问非洲50周年。1963年底到1964年初,时任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用了约两个月的时间,连续访问了非洲10个国家,堪称新中国外交的历史性创举。这次重要的访问,开创了当代中非关系发展的新纪元。50年后的2013—2014年,新一届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与李克强相继访问非洲,努力将中非关系在承续传统的基础上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就此来说,2013—2014年度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对未来非洲大陆的发展、对中非关系的进程产生多方面的重大影响,从而值得我们特别的关注。

一 区域政治与国际关系在稳定与动荡的双重更替中演进

2013—2014年度,是非洲大陆日益走向崛起而在全球政治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一年。这一年,非洲在政治上继续保持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发展态势,联合自强、自主发展意识增强,但同时安全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严重威胁非洲和平与稳定。美法等西方国家以反恐为名加大对非洲的军事干预力度,全面、深度介入非洲安全事务,“西主非从”特点凸显,西方国家对非洲安全事务主导权加强。面对地区安全挑战,尽管非洲国家自主维护本地区稳定的意愿明显增强,但囿于资金、能力严重不足,安全上仍时时依靠西方国家。如何提升“自主维和”能力、避免“外部干预”、真正实现以非洲方式解决本地区的安全问题是非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北非地区受2011年“中东大变局”的影响局势仍旧持续动荡,突尼斯宗教势力和世俗势力、执政党和反对派之间严重对立,民主进程停滞不前;利比亚民选政府无力解除地方民兵武装,全国大部分地区实际上处于无政府状态。苏丹、摩洛哥等受变革浪潮冲击较小的国家政治和安全形势也出现恶化。苏丹爆发巴希尔1989年执政以来最大规模的民众抗议,面临的内外压力空前;摩洛哥世俗政党“独立党”指责伊斯兰政党“正义与发展党”领导的政府政改不力,并退出执政联盟,政府被迫解散和进行重组。2013年,埃及局势风起云涌、变化无常。其中最主要的是埃及军方发动政变,推翻了以穆尔西为首的民选政府,夺取了政权,成立了过渡政府。这场军事政变严重伤害了埃及政府的合法性,使埃及军队再次面临埃及民众的激烈指责。埃及军方虽然声称“响应人民的呼声”,但它真正的目的却是维护自己的特殊权力和经济利益、重新夺取埃及最高权力。政变之后,埃及重新举行了总统大选,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以绝对的优势击败对手,当选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第六任总统。塞西的当选,意味着“军事统治”在埃及完全回归,同时也标志着埃及“1·25”革命的无果而终,埃及未来更蒙上晦暗的阴影。

2013年撒哈拉以南地区政局基本稳定,选举基本上以和平有序的方式举行,一些“热点”问题向好发展,非洲国家求和平、谋稳定、自主自强表现突出,受到国际社会关注。2013年1月初至2014年6月底,非洲54个国家有12个国家举行了大选,还有些国家举行了各种类型的选举。总体上看,选举基本平稳举行,有六个国家的总统赢得连任,占大选总数的50%。选前外界普遍担忧的肯尼亚、津巴布韦、几内亚和马达加斯加选举均顺利举行,尤其是上次大选曾发生严重暴力事件的肯尼亚、津巴布韦也未出现选后骚乱。肯尼亚3月4日举行总统选举,“朱比利联盟”总统候选人乌胡鲁·肯雅塔以50.07%的得票率当选肯尼亚第四任总统。

2013年是非洲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2013年1月28日,第20届非盟峰会在非盟总部亚的斯亚贝巴召开,会议主题为“泛非主义与非洲复兴”。5月27日,纪念非统成立50周年的第21届非盟峰会在亚的斯亚贝巴召开。在这届峰会上,非盟发布了《非盟成立50周年宣言》和《非盟委员会战略规划2014—2017》两个重要文件。与此同时,非盟峰会要求非盟委员主席与联合国非洲经济事务委员会、非洲发展银行和NEPAD协调局一道制定《非盟议程2063》,将非洲建设成为一个团结、繁荣、和平的非洲,由非洲人民推动并能在全球格局中成为一支有活力的力量。《非盟议程2063》是对非洲过去50年一体化进程的反思总结,也为未来50年泛非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倡议和路线图。2013年,非盟及次区域组织的政治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针对国际刑事法庭对肯雅塔等非洲领导人的起诉,非盟也明确表达了非洲的集体立场。2013年,非盟对12个非洲国家的大选进行了监督,西共体对马里、几内亚、几内亚比绍的选举进行了监督,南共体对马达加斯加和津巴布韦进行了监督,对保证相关国家选举的和平进行起到重要作用。

2013年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呈现出经济高速增长与地区动荡频发共存的局面。经济增长一个重要动力来自外部,但内生型的发展动力依然不足,虽然外部新兴经济体国家与非洲关系日益密切,带动了非洲的发展。这种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结果是,非洲非正规部门的发展迅速,包括微型企业、家庭生产、非官方经济活动,零售贸易、物流等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高于制造业。有研究机构发现,非洲在2010年的制造业水平甚至低于20世纪80年代。非洲初级产品收入占非洲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而制造业仅占10%左右。这种经济发展结构的内在缺陷,可以部分解释为何非洲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持续动荡这一矛盾现象的存在。总体上说,目前非洲经济增长虽然较快,但起点低、总量小,尚未根本上改变非洲社会的基本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类矛盾冲突,如民生贫困、族际紧张、宗教矛盾、政治腐败等问题短期难以根本改观,广大基层民众不能从经济增长进程中真正受惠。因而未来相当时期中,非洲社会矛盾依然严峻,各种类型的反政府武装仍会在一些脆弱国家存在。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持续动荡,表明国家治理能力依然十分低下。近年来一些非洲国家的政治经历表明,冷战后西方推进的非洲民主化浪潮不是强化而是严重削弱了非洲国家的制度性国家能力。长远来看,国家能力建设是非洲发展的根本前提,非洲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国家能力建设,提升政府的行动与管理能力。改善能力不仅是非洲国家的当务之急,也应该是国际社会对非援助的重点。

2013—2014年度非洲安全形势严峻,一些原有的战乱未彻底平息,中非共和国和南苏丹等新的冲突又起,成为国际热点问题。受北非地区局势持续动荡和利比亚战争“外溢”效应影响,2013年非洲经历了全球最严重的恐怖主义活动,连续发生重大暴恐事件,令国际社会震惊。这些活动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东部和西部地区,构成了一个恐怖主义弧形地带,并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1)爆炸与武装攻击是非洲恐怖主义的主要袭击方式。(2)恐怖组织成员呈现“国际化”趋势。(3)绑架已成为非洲恐怖组织筹资新手段。(4)分散的恐怖主义势力趋于联合。(5)恐怖手段越来越残忍,袭击目标转向“软性目标”。(6)恐怖活动呈现出复杂交错的特征。(7)恐怖分子已经开始转入“地下”,其隐秘性越来越强。(8)出现“网络恐怖主义”这一新的恐怖形式。总体上看,非洲东部的索马里青年党、西部的博科圣地和北部的基地组织分支依然是非洲最活跃的恐怖组织。随着这些恐怖活动日益呈现出国际化、流动性、联合性、网络化、隐秘性等特征,打击非洲恐怖主义显得困难重重。非洲反恐需要标本兼治、内外联合,尊重非洲自主权和非洲各国现实是有效反恐的前提。

与此同时,非洲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日渐突出。目前,非洲40%的人口居住在易发生灾害而且容易受到环境恶化影响的地区。近年来受到地理环境和发展阶段等因素的限制,非洲气候安全问题开始凸显,水资源短缺和水安全问题呈现恶化趋势,非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仍然缺乏淡水。到2020年,非洲将有7 500万到2.5亿人口会因为气候变化而面临加剧的缺水压力。非洲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临沙漠化的危险,由于大量的农业地带也遭到破坏,人们不断地涌向城市。气候变化正加剧非洲耕地退化,估计到2080年,非洲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面积将会增加6 000万公顷到9 000万公顷,增加的比例是5%~8%。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问题相互影响趋于恶化趋势,加剧了非洲国家间的竞争与冲突,影响着非洲内部团结、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2014年2月暴发的埃博拉病毒是迄今为止埃博拉病毒传染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疫情。它肆虐西非多国,夺去大量当地民众的生命,改变了西非人的生活方式,使非洲诸国面临着“非传统”公共安全问题的威胁,并呈全球蔓延的趋势。了解埃博拉病毒病理、传播途径及方式,做好对患者的治疗及民众的预防感染工作和防止疫情呈扩大化趋势是当前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当务之急。世界各国必须通过协同做好防范,共同抗击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疫情此次在西非多国的蔓延,也暴露出非洲国家治理与危机管控能力方面的严重缺陷,基层政府、地方行政体制、信息传递与知识普及方面都处于失序的状况,非洲国家间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协调也存在许多问题。在中央政府组织能力弱化、国家经济也长期落后的背景下,仅依靠无国界医生这样的国际援助组织已经不能应对危机,只能在局部和低裂度的危机中发挥作用,而一旦演化成一场区域性的危机,非洲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民众信心面临崩溃,以致在国际社会引起恐慌,造成危害。这表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非洲问题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2013—2014年度,西方大国在非洲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加大了对非洲的关切力度。政治方面,美日增加了高层互访,与非洲多国建立稳定往来,欧盟则不断推进欧非伙伴关系。日非峰会、欧非峰会相继召开,美国也将于2014年8月召开首届美非峰会。安全方面,西方大国强化军事同盟关系,都加大了对非洲安全事务的干预,增加在非驻军,欧盟增加了维和基金。法国介入了马里和中非共和国的安全行动,继续强化“非洲宪兵”地位。经济方面,美国着力提升美非经贸关系,将《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进一步机制化,同时开展“电力非洲”等援助计划。欧盟利用欧非联合战略加强对非洲联盟在贸易投资方面的支持,有意强化与非洲经济的特殊关系。2013—2014年度,由于中日关系恶化,安倍政府更加重视非洲地区,不仅召开了第五届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简称TICAD V),增加了高层互访,而且追随美国在军事安全上参与到非洲事务中,同时不惜承诺斥巨资援助非洲国家,抗衡中国之意明显。

与此同时,新兴国家与非洲经贸合作也获得快速提升。新兴大国与非洲在战略上不断接近,合作持续增强。相较于20世纪中期以来的南南合作,非洲与新兴大国的关系表现出了新的特征和态势。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在传统对非合作的基础上,越发重视、加强了其各自对非关系的机制化。金砖国家机制与非洲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化。2014年7月,第二轮金砖国家峰会的首次会议将在巴西东北部海港城市福塔莱萨(Fortaleza)召开,峰会以“包容性增长: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为主题,非洲发展与对非合作成为峰会讨论的重要议题,目前,金砖国家已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来源地。峰会结束后,金砖国家领导人还同12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以及非盟委员会主席以“释放非洲潜力:金砖国家和非洲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为主要议题进行了讨论。许多非洲国家领导人已经看到,金砖国家的快速发展为非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 投资贸易与经济持续增长但社会民生改善进程缓慢

2013—2014年度非洲大陆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各项经济指标处于上升态势,增长速度在全球领先。据非洲开发银行、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和经济合作组织联合发表的《2013年非洲经济展望》(African Economic Outlook,2013)的统计,非洲大陆2013年GDP增长4.8%。但非洲不同国家和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差异较大,按照非洲开发银行的统计,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不含南非)增长率为5.1%,其中西部非洲增长达7%,处于全球前列,非洲中部和东部非洲都在5%—6%之间,北部非洲最低,仅为1.9%,南非共和国的情况也比较差,增长率不到2%。总体而言,2013年非洲经济增长依然居世界领先地位,据世界银行2014年1月份估计,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2.4%,美国经济增长1.9%,日本经济增长1.6%,欧元区经济下降0.4%,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经济增长分别为1.6%、4.7%和1.9%。可见,2013年非洲经济发展继续在全球领先,增长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倍。同时,非洲吸引外国资金的势头继续向好,2013年非洲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同步增长10%。外汇收入继续增加,2013年,非洲外汇收入增长超过7%。

2013年非洲大陆经济之所以继续保持近十多年的相对较快增长,可从内外多方面因素来看。从内部因素上说,大多数国家政局比较稳定、国内消费市场不断扩大、非洲区内贸易与区外贸易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日益壮大并且成为推动消费的重要力量、庞大人口红利日益显现、经济结构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等等,都是促进非洲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此外,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非洲贸易规模的扩大与质量的提升对非洲经济的贡献是十分明显的。近十年来,随着非洲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日趋改善及与中国等新兴国家贸易的快速扩大,非洲大陆的货物贸易整体上持续增长(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除外),从2001年的2 453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11 739亿美元,扩大了约4倍。2001年到2013年,非洲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也由2%提升到了3.2%,呈现逐渐提升的趋势,不过,相较于2013年亚洲的38%和欧洲的40%,非洲在世界贸易总量中所占份额仍然很低。2013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达到76%,其中出口依存度为36.2%,进口依存度为36.8%。近年来,非洲服务贸易增长十分明显,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总体上说,近年来区内外贸易的扩大对促进非洲经济增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2012年1月的非盟第18届峰会就“促进非洲区内贸易”、加快一体化建设达成重要决议。协议要求促进非洲内部贸易,深化市场一体化,按照非盟委员会制定的框架、规划和路线图在2017年建成非洲自贸区。建设非洲自由贸易区的计划分为四个阶段:2014年完成东非共同体、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三方自由贸易区计划;与三方自贸区平行,2012年至2014年完成其他自由贸易区的建设;2015年至2016年巩固三方自由贸易区和域内其他地区自由贸易区,并逐步对非洲大陆各次区域自贸区进行整合;预计于2017年建成非洲大陆自贸区,根据实际进展确定目标日期。非洲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效也较突出,在非洲联盟承认的8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东非共同体(EAC)的一体化进程最快,在2010年已经启动了东非共同市场;东南非共同市场(COMESA)于2009年建立了关税联盟;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ECOWAS)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在建立自由贸易区方面取得了进展,分别计划在2015年和2013年建立关税联盟。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也在经济一体化方面积极探索。总体上看,非洲大陆和次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可能单独完成,它与区域基础设施、工业化、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土地制度、投资状况等方面相互联系和影响,因此需要一体化的全面推进与综合建设。为此,2014年6月非盟峰会批准建立了“非洲货币基金”(African Monetary Fund),旨在解决非洲国家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国际收支平衡问题。该基金将促进非洲大陆的货币合作和经济发展,并朝着非洲国家间货币可兑换的方向努力。

从外部因素看,2013年以来,也有一些促进非洲大陆经济继续稳定增长的积极因素。首先,与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成为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驱动力。其次,国际市场的商品价格虽然呈下降趋势,但非洲商品仍然保持在高位,这使非洲国家的财政收入得到改善。最后,国际投资持续增长,非洲金融与债券市场也有较明显发展。近年来,由于投资者数量和投资者需求的不断上升,非洲债券市场总体取得较快的发展。近年来,流入非洲的FDI稳定增长。2011年流入非洲的FDI为480亿美元,2012年达到550亿美元,2013年上升了4%,达570亿美元,主要源于国际和非洲内部的市场寻求型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同时,非洲在全球FDI流入中所占的比例从2011年的2.8%上升到2012年的4.1%,但2013年略有下降,为3.9%。外资流入非洲各国分布不均,流入最多的仍然是资源丰富的国家。持续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使得北非的FDI流入减少。2013年,流入北非的FDI为155亿美元,相比上年减少了7%。其中,流向埃及的FDI下降了19%。2013年,南非、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埃及、摩洛哥、加纳、苏丹处于吸引国际FDI前列。这7个国家分列非洲大陆吸引外资前七位,流量均在30亿美元以上,且均为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2013年,非洲流出的FDI为120亿美元,相比上年略有增加。其中,最主要的投资者来自南非、安哥拉和尼日利亚。近年来,国际对非投资出现一些新趋势,如以采掘业为代表的初级部门投资相对下降,服务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相对上升,制造业绿地投资下降,而跨境收购和兼并活动大幅增长,此外,国际对非投资中用于技术研发的投资也有所增加,考虑到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环境与趋势,预计2014年国际对非投资还会继续提升。

过去的20年来,随着非洲金融改革的推进,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金融、债券、股票、保险市场发展也取得较快的发展。至2012年末,非洲共有29家证券交易所,包括26个国家性的证券交易所和2个区域性的证券交易所。南非约翰内斯堡证交所和埃及证交所是非洲规模最大的两个股票市场,其中约翰内斯堡证交所排名世界前20位。尼日利亚、肯尼亚、摩洛哥和突尼斯等国股市也有较大规模。2013年,因国际投资者对非洲市场未来经济前景看好,非洲股票市场表现优异。2013年,尼日利亚股市总市值达827亿美元,增长47.38%。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非洲国家金融业改革正在进入一个强调金融企业竞争能力和金融企业内部治理的新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推动金融企业重组并购、增强企业治理的透明性、提高信息披露的标准、加强投资者教育以及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和审计标准等。一些国家如尼日利亚、埃及和坦桑尼亚等已经或正在通过推动金融业并购重组来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在这些国家,银行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创新开始起步,手机银行发展迅速。未来几年,随着非洲经济的持续发展,非洲银行业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据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预测,2020年16个主要非洲国家银行业发展速度将超过GDP增速1.5倍,总资产规模将增长248%,达1.37万亿美元;储蓄规模将增长270%,达1.1万亿美元,其中尼日利亚、安哥拉、乌干达、加纳和坦桑尼亚增长最快,南非、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将会在较高的基础上继续缓慢增长。

撒哈拉以南非洲拥有世界上近一半可供利用的未开垦的土地,但到目前为止,非洲大陆一直未能开发这些未利用的大片土地来大幅减少贫困和推动增长、就业与共同繁荣。随着国际市场粮食类大宗商品价格高涨和外国直接投资大幅增加,非洲土地资源的潜在回报率在不断增加。大多数非洲国家也已经有了基本的土地法,这些法律承认习惯的土地权和性别平等,这成为推进土地改革的重要条件。妇女的土地权利不断提升。但非洲的农村土地登记率只有10%,土地管理效率低下。许多有利因素将成为非洲下一步土地改革的重要条件,国际合作依然是非洲土地资源开发的重要路径。近年来,不断增加的世界人口、日益紧张的粮食供应和不断上涨的能源价格,导致国际投资转向非洲收购农用地。欧美投资公司、日本、韩国和海湾国家是非洲购地的主力军。这些购买或租赁的土地主要用于粮食种植和生物替代能源作物的种植。开展国际合作依然是非洲土地资源开发的重要路径,非洲国家需要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加强与资金丰富、农业技术先进的国家开展土地资源开发合作,将外部的“资金”、“技术”要素与非洲“土地”要素优势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的单产水平。

非洲是一个林业大洲,森林资源及劳力相对丰富,是世界上热带木材的重要产区之一。截至2012年,非洲森林面积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17%,约6.7亿hm2,森林覆盖率为22.6%。但是非洲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产业运作相对中国的产业水平仍很落后,且林业投入资金缺乏、生态和环境日益退化。非洲林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化和完善产业链薄弱和缺失环节,以增加非洲林业产业附加值。深度利用非洲森林资源,在提高可持续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强化采伐环节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研发设计、加工、物流、贸易和零售环节等产业链环节,是非洲林业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非洲大陆拥有广阔的海域、三万多公里的绵长海岸线,内陆湖泊与大江大河更是广为分布。在全球水产与海洋渔业资源结构中,非洲占有特殊的位置,长期以来一直对非洲经济与社会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非洲水产渔业资源分布情况与资源开发情况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近年来,非洲沿海地区渔业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面临严峻挑战,一些传统渔场资源面临枯竭局面,许多国家的渔业水产资源加工技术十分落后,附加值很低,对外贸易的总量很少,近年来环境恶化与过度开发情况也日趋明显。总体上看,非洲渔业水产资源潜力巨大,但技术严重落后,利用不足与过度开发并存,潜力开发面临许多问题。本年度我们增加了相应报告,对非洲水产渔业资源开发情况及中非开展渔业水产资源合作的机遇与前景作了初步分析。

近年来,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而从根本上改变非洲大陆不发达状况的观念日益成为非洲国家的共识。种种迹象也表明,非洲有望在21世纪成为世界工业化的新大陆,但这一进程曲折而艰难。非洲大多数国家工业化水平非常落后,整体工业化处于初始阶段,工业生产只占全球工业生产不到1%的份额,只有南非、尼日利亚、肯尼亚、埃及等少数国家启动了工业化进程。采矿业、油气工业和制造业是非洲工业的主要生产部门,但是,长期以来非洲工业部门比例不协调,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生产和出口石油、矿产品等。非洲采矿业、油气工业较为发达,而制造业发展却较为落后。2013年非洲工业化进程在曲折中发展,非洲采矿业低速发展,新兴矿业带凸显;制造业趋向多元化,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油气工业发展缓慢,稳中有降。就区域而言,2013年北部非洲工业化步伐减缓,石油产量下降;南部非洲工业缓慢增长,采矿业焕发活力;西部非洲工业发展潜力较大,尤其是以石油工业为主;东部非洲工业发展较快,制造业有所振兴;中部非洲工业发展减缓,受政治局势影响明显。2013年非洲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率为3.19%,略微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26%,但是2013年非洲国家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为129.51美元,远远低于1 277.10美元的世界平均水平。

2013年以来,非洲在新能源开发利用及国际合作方面都取得了稳步进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能装机容量持续增加,一些大型项目开始实施;国际合作日趋多元,美国推出的“电力非洲计划”尤为引人注目。在推进措施方面,增强私营部门参与、加大区域联网和智能电网建设力度是非洲国家促进新能源发展较为突出的两个方面。

长期以来,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一直阻碍着非洲的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现已成为非洲各国领导人的共识和政府政策的努力方向。近年来,非洲各国已积极开展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积极呼吁国际社会帮助改善其基础设施状况。目前非洲每年基础设施的融资需求为930亿美元,占非洲地区GDP的比重为15%,而每年基础设施的实际投资则不到融资需求的一半,为450亿美元。2013年非洲大陆35个基础设施融资规模达101亿美元,其融资规模占全球融资规模的比重仍很低。总体上看,未来相当时期中,非洲基础设施融资需求很大,融资方式也将日益多样化,而能源和交通运输将是重点投资领域。截至2013年底,中国企业在非洲累计签订的承包工程合同总额已接近4 000亿美元,累计为非洲铺设铁路超过2 200公里,修筑公路超过3 500公里。与此同时,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提供的无息贷款、优惠贷款、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商业贷款等各类资金是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南非标准银行统计报告指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2/3的资金来自中国。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出席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全会指出中国和非盟达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平台,将大力推动非洲大陆的互联互通,提出中国和非洲共同打造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三大网络,即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公路网络、非洲区域网络。

尽管维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非洲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殖民地经济结构尚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造,经济发展了,但是分配不公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因此减贫的进展有限。失业率,尤其是青年人的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目前全球最贫穷人口的一半以上还是集中在非洲大陆。

在国际对非援助方面,2013年,随着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回暖,西方国家为主的发展委员会中的一些国家逐渐增加了其援助份额,官方发展援助总额出现了增长。然而,对非援助并未出现预料中的反弹,对非援助的有限增长被非洲快速增长的人口所抵消。未来一段时间,这一趋势将继续维持。非洲是世界上最穷的受援对象,却不是人均受援额度最高的国家。美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援助者,提供了最大份额的援助总量,但它并非非洲最慷慨的援助者。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作为新兴的援助者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援助主体,其发展与援助理念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非洲洲内各国之间的援助与合作互动频繁,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和非洲国际组织希望通过自身或非洲内部的力量实现联合发展和自立自强。

非洲是一块有54个国家的大陆,各区域各国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考虑到各国的具体情况,在本年度报告中,我们选择了几个代表性国家如尼日利亚、南非、加纳、埃塞俄比亚等做了年度经济发展的国别报告分析,提供了相对具体的国别发展情况。

三 人文社会领域呈现多样性积极发展趋势

本年度报告更多关注了非洲在人文与社会领域的变化和发展内容以及面临的挑战。在我们看来,与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当代非洲各国的发展问题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与政治问题,它其实涉及更广泛领域的社会变迁与转型的多方面复杂内容。从过去数十年非洲大陆曲折演进的正反经验与教训来看,非洲发展问题既是一个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政治发展、国家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漫长曲折的现代性思想成长、国家文化体系建构、社会生活变迁、国家自主发展理念探寻的过程,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如何互动”、非洲传统文明与文化在当代如何重建与发展的问题。

今日非洲发展面临的一大困境,往往与非洲缺乏自己的当代思想家群体及其民族化本土化的发展理论有很大关系。今天在非洲大陆流行的是种种来自外部世界特别是来自西方国家的五光十色的理论、主义和知识。这些外来的理论与主义,往往带着普世真理的光环,蒙着文明世界的外衣,并且还往往自居于道德之高地,形成对于非洲本土知识与思想的绝对支配优势,让非洲人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而且在精神上、思想上、文化上,也从属于外部世界,这从根本上瓦解着非洲人民的自主创造精神与自主发展意愿,让非洲大陆始终为外部他者的力量所左右,并产生日益严重的对外部世界的物质与精神上的依赖性。长远来看,非洲大陆如不改变这种精神依附的状态,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社会的复兴与发展。

因而今日非洲,无论是经济增长与政治建设,都需要从非洲内部的精神自立、思想创造与文化重建开始。为此,与近两年的非洲地区发展报告一样,我们在本年度报告的结构设计与内容安排上也着重加强了对非洲人文、社会、宗教、文化与生活各方面的跟踪分析,使本报告涉及的领域更开阔、更具内容与专题的全大陆全领域的覆盖性。

非洲本土思想的自觉与成长是我们观察非洲大陆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近年来,非洲思想领域日趋活跃,本土思想成长引起世人关注,作为思想自立窗口之一的非洲智库数量也呈现增长较快趋势。根据相关统计,2013年非洲各种类型的智库已达758家,主要分布在南非、肯尼亚、埃及和尼日利亚等国家。其中,大部分非洲智库属民间机构,历史不长,但影响力迅速提升,研究领域日益拓展,专业化、综合化、网络化和国际化趋势明显,在非洲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并以多种方式参与到中非关系之中。总体而言,非洲的智库受西方影响比较大,许多研究人员有西方教育背景,在语言和思维模式上受西方影响较深,与西方研究人员的交流也比较频繁。

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各国和国际组织对于教育与人才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非洲高等教育有了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入学率稳定增长,高等教育机会逐步扩大,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2012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634万人,到2015年估计将增至1 800万—2 000万人。尽管如此,非洲高等教育依然面临许多挑战,2011年,非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为7.7%,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和世界其他区域的入学率。非洲知识精英人才流失依然严重。根据国际移民组织的数据,在1990年至2004年,非洲每年流失2万名专业人才。2008年,约22.3万名撒哈拉以南非洲学生进入本国以外的高等教育机构。201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受过高等教育学生的移民率是12.6%,这给非洲大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2013—2014年度,非洲高等教育界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如区域一体、增加投入、调整结构、努力提升质量等来改变这种不利的状况。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许多非洲国家的政府开始着手调整政策,将“普及初级教育”政策向后初等教育方向延伸,加大对中等教育的投资力度,各国还通过出台和实施各种积极的教育政策来促进教育的发展与质量的提升。过去十余年,撒哈拉以南非洲成为全球中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地区。1999—2011年间,全球初中毛入学率从72%提高到82%,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入学人数则增加了一倍多。不过,由于基础差、起点低,就整个中等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而言,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1%),也低于全球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43%),因此仍是全球中等教育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2011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仍有2 200万名中等教育适龄青少年失学,在全球每10名失学青少年中,就有3名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3—2014》统计数据显示,到2011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等教育总入学人数4628.2万,约占学龄儿童总数的41.1%。其中就读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有369万,约占总入学人数的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4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32%,整个中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为41%。总体而言,非洲地区的中等教育入学率仍相当低,教育的公平与质量难以令人满意。要加快这一地区中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努力填补在师资和财政上的缺口。

我们在本年报告继续关注非洲的儿童与妇女问题。2013—2014年度,关于非洲儿童问题的议题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由非盟社会事务部和儿童权利与福利专家非洲委员会(The African Committee of Experts on the Rights and Welfare of the Child,ACERWC)联合开展的“非洲儿童日”纪念活动,以及由独立的、非营利的、泛非政策机构——非洲儿童政策论坛(The African Child Policy Forum,ACPF)发布的《非洲儿童福祉报告(2013)》。总体上看,2013年非洲儿童保护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儿童健康与保障受到进一步关注;非洲儿童法律取得重要进展;移动阅读改善非洲儿童教育质量;非政府组织积极介入非洲儿童保护。然而,非洲儿童依然面临众多困境:武装冲突对儿童生命构成重大威胁;儿童教育仍面临不少困难;儿童营养不良堪忧等等。重视非洲儿童问题应该成为新时期中非合作的一个重点领域,中国政府可考虑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在国家开发银行或中非发展基金框架下,设立专门的“非洲儿童发展基金”,帮助和保护非洲儿童权益。同时,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可考虑设立“中非儿童权益论坛”,将儿童研究纳入中非教育合作、学术交流范围;此外,还可积极推动开展中非联合儿童工作与研究计划,与共同探讨如何改善非洲儿童境况。

非洲大陆正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2013年非洲城市化进程是在较为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进行的,城市化正改变着非洲社会的方方面面。城市兴则非洲兴已经成为研究者的普遍共识,不过非洲城市化发展前景仍然不容乐观。城市人口增速虽有下降,但总体发展仍过快;首位城市独大的局面没有改观,城乡二元社会依然明显;城市人口构成年轻化状态持续;住房短缺、失业与贫困、自然灾害等城市病依然延续。非洲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既呈现出中小城市迅猛发展,大城市重要性相对减弱,城市走廊跨国发展加快的积极趋向,也存在着气候变化对城市安全困扰日益严重的消极因素。

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是当代世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方式,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刺激出口和创造就业机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人文、环境等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相关报告显示,目前非洲文化创意产业占全球的比例小于1%,2002年至2010年间非洲文化产业商品的出口仅增长0.6%。不过,近年来非洲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文化创意经济日益得到重视,取得不俗的成绩。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报告显示,2008年以来非洲文化产业年增长率显著上升,达到13.9%,是全球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之一。非洲大陆向来以文化多样性著称,这块大陆上拥有超过2 000个不同的族群和2 000—3 000种语言,使其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景观,未来非洲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作为文化产业组成部分的旅游业对非洲经济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据2013年世界银行公布的《非洲旅游业: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报告,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旅游业正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2021年,该区域旅游业从业人员达到670万人,在2011年非洲地区的工作岗位中,有二十分之一直接和间接与旅游相关,在48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有33个国家有能力通过发展工业、吸引私人资本来使旅游业获得成功。一些非洲国家如佛得角、肯尼亚、毛里求斯、纳米比亚、卢旺达、南非和坦桑尼亚等,通过采取简化旅游政策、旅游经营多元化等措施,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1990年,非洲的旅游者仅有670万人次,而2012年已经达到3 3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360亿美元,占全非GDP的2.8%。截至2012年,非洲开通定期航班的机场共有296个,其中国内机场143,国际机场153个。机场密度约为0.98个/10万平方公里。在国际机场中,有38个机场主要执飞洲内航线。与我国(含港澳台地区)通航的机场共8个。

2013—2014年度,非洲传媒事业借力经济腾飞和技术进步,继续迈步在转型发展的快车道上。本年度非洲地区传媒事业发展呈现出三大亮点:一、广播电视播出向数字化转换明显加速,非洲进入广播电视数字化播出冲刺阶段;二、非洲媒体并购加快,传媒集团化、多元化、跨国化经营趋势明显;三、社交媒体日趋活跃,本土社交媒体崛起。但非洲的传媒通信事业目前还处在全球低端水平上,面临的发展难题与挑战复杂多样。近年来,中非在传媒通信领域合作快速推进,帮助非洲国家越过数字鸿沟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可以有所作为的重要机会。

进入21世纪以后,非洲民航发展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2001—2012年,非洲民航旅客运输量年均增长率维持在11%左右,2012年航空旅客运输量达到7 193万人次。虽然近年来有较大发展,但在全球航空市场所占份额仍然较小,2012年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

本年度报告特别关注了非洲野生动物保护与国家公园的建设情况。非洲广袤的土地、奔腾的河流是世界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的保护不仅对非洲本土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整个世界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近年来,非洲各国政府和世界公益组织加大了对非洲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的保护,但是由于利益驱使和跨国犯罪集团作案,非洲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仍遭受严峻挑战。最近几年,象牙走私路线已经从传统的西非和中非转移到了东部非洲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而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日益成为非法象牙的主要销售地。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中非双方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

四 习近平、李克强相继访非打造中非合作升级版

2013—2014年度,是中非合作关系努力追求转型提升的重要年份。新一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相继访问非洲,一系列战略性的合作举措再次将中非关系推向历史的新高度。2014年5月4日至11日,李克强总理对非洲四国和非盟总部进行了访问。在非盟总部的演讲中形象地提出了“461”中非合作框架,即坚持平等相待、团结互信、包容发展、创新合作等四项基本原则,推进产业合作、金融合作、减贫合作、生态环保合作、人文交流合作、和平安全合作等六大工程,完善中非合作论坛这一重要平台,及努力帮助非洲国家打造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支线航空“三大网络”,从而全方位打造中非合作升级版。这是继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提出建构“中非命运共同体”之后,中国政府首脑对非的又一次重要访问。此次访问将中非共同建构“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以系统性、长期化、具体化的战略举措落到实处,呈现出中国对非战略合作的内在联系性和与时俱进、不断向前推演的中国特色。

访问期间,李克强在非盟会议中心发表了题为《开创中非合作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演讲,称今天的非洲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堪称推动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三个一极”。这是对非洲战略地位及其对世界历史所作贡献的高度提炼,表明中国对非洲具有清晰而独特的认知。事实上,中非关系过去60年之所以有着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在于中国对于非洲有独特的认知,有着中国独特的“非洲观”。这种独特的“非洲观”在中国总理周恩来50年前首次访非时就得到了阐述。这次李克强总理在演讲中将非洲的战略地位和它在世界历史上的贡献进行了高度提炼,表明中国对非洲有更加清晰、更加独特的看法,这种看法相对于西方国家是非常不同的,表明中国对非洲的认知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正是因为这种视角,中国才能持续地,充满信心地推动中非合作,才会在西方社会普遍看衰非洲、认为非洲是一块绝望的大陆的时候,能创新性地与非洲国家建立了中非合作论坛。中国独特的“非洲观”不仅推动着中非合作向前发展,而且对全球对非合作都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自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4年来,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原来对非合作的基础上,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模仿或部分追随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和机制,建立起各种形态的对非合作框架和平台。全球对非合作相互竞争的态势,总体上提升了非洲在全球发展中的地位,使非洲从过去的边缘逐渐向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的中心靠拢。在这点上,中国对非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中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处在百年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是目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对非洲发展问题的理解,以及对非洲在全球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理解,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而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非洲观”,中国才能持续、充满信心地推动中非合作。当代中国的对非合作既根植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又紧紧服务于当代中国追求民族国家复兴强盛的时代要求与战略目标。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秉持“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宽广情怀,努力将“自强自立”与“兼济天下”两者做有机之结合,探寻中华民族复兴的同时,推动世界之进步发展。秉持这样一种精神,李克强访非期间表示,中国将继续加大对非援助,并把对外援助的一半以上放在非洲,且中国不会附加任何条件。中国拟将对非洲提供贷款的额度从200亿美元提高到300亿美元;为中非发展基金增资20亿美元,达到50亿美元规模;此外,向非洲提供1 000万美元援助,专门用于保护非洲野生动物资源,保护非洲生物多样性,促进非洲可持续发展,保护全球生物的多样性。同时,李克强总理还带去1.8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以及产业合作、和平安全合作等若干领域深化合作的许多工程项目。2013年是中国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50周年,8月16日中国与非洲各国卫生部长级官员共同签署发布了《中非卫生合作北京宣言》,具体包括帮助非洲国家培训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3 000名,派遣500名妇幼专家,降低孕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中国10所医院与非洲国家的医院进行接洽,防治艾滋病和疟疾等疾病,派遣1 500名医疗队援助非洲国家,另外中国还计划在非洲建立中医特色医院。

经过60年的交往合作,今天中非发展合作正处于“特殊的战略机遇期”,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也正驶向提速增质的“高铁”时代。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而非洲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中国产业化需要工业化的向高端领域推进,因而中非在产业化、工业化、现代化领域,可以形成比较好的梯度合作。中国可以拉动非洲进入补位的位置,使得中非形成结构性的深度互补。随着全球发展动力越来越倚重于南方国家,中非已经形成了一种“梯度结构”——中国的发展可为非洲提供其工业化所需的大量资金、技术及人才,而随着非洲由相对贫困状态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一个逾10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又将为中国提供新一轮增长动力。中国还历来致力于推动非洲的国家能力、发展能力建设。未来一段时期,非洲将在跨国、跨区域的一体化方面有所进展,其中蕴藏着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机遇,中国在其中大有可为。在非洲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方面,中国会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未来中国会在规划和引导设计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经济合作方面,中国更加强调对非洲的投资,推动中国工业生产制造业要素到非洲的转移,推动非洲新型的工业化。

中非合作已经有很深的基础,而推进中非合作的转型升级,就需要将某些领域更加凸显出来。从李克强提出的中非合作六大工程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希望将过去比较零散的、分散的中非合作项目整合在一起,利用国家的规划能力,将这些项目整合到更为高端的平台上。对中国而言,作为全球新经济增长点的非洲大陆无疑是“机遇之地”。对非洲而言,双方全面而深入的合作也愈加成为推动非洲整体发展的重要外部支撑。

李克强也将金融合作提到了很高的位置上。非洲发展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和投资短缺。中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过去30年利用金融工具推动自身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经验。未来中国可以为非洲提供更多的融资途径。中非可建立很好的金融合作机制,为外部资本进入非洲与非洲要素之间实现很好的结合提供帮助。

事实上,中非之间不只是经济合作,还是彼此文明的对话、知识的重建、思想的提升。今后,中非会继续扩大在“软领域”方面的合作,如治国理念的交流,人文、教育以及各文化领域的交往等。这种通过高层往来推动的深度交融,对彼此文明乃至全球多元化文明的丰富都有增益作用。升级版的中非合作关系体现在多个方面,中非既会加强硬领域的合作,也会进一步推进“软”领域的合作。去年习近平作为国家元首出访非洲,明确了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的关系。这一次中国的政府首脑访问非洲,将会把这一概念、对中非关系的定位落到实处。中非合作经济是基础,但现在已经拓展到全方位的合作,越来越变成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方面的合作。在“软”领域,中非会在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共享方面进一步向前推进。

从长远来看,只有非洲各国的国家治理能力以及经济治理和管理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中非经济合作的发展拥有长期稳固的支撑条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服务业、人文交流、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如中非可以将人文、教育、科技领域作为未来合作的一个重点领域。非洲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很大,而中国有庞大的教育体系。中国可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框架下帮助非洲培训中小学教师,援助教材和教学参考读物。这都有利于夯实中非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

中非合作致力于一个更加平衡的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将在非洲未来发展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第一,中国是非洲未来经济可持续、长期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动力;第二,中国30年发展道路为未来非洲探寻一条适合于非洲发展需要的非洲道路、非洲模式提供了外部参考;第三,中非合作提升了非洲的国际地位,使非洲由全球经济的边缘不断向全球经济的中心靠拢;第四,中非合作也带动非洲大陆摆脱因为过去一百年来始终处在世界经济边缘地位而找不到自己发展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状况。

中国于2013年9月22日公布了《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提出建构2015年后议程的七项指导原则,即:坚持消除贫困和促进发展的核心地位原则;坚持发展模式多样化原则;坚持连贯性和前瞻性原则;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坚持协商一致的原则;坚持普遍性原则;坚持统筹平衡发展原则。立场文件还列举了中国所认可的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即:消除贫困和饥饿;全面推进社会进步并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根据《北京行动计划(2013年至2015年)》有关中非双方法律交流与合作的总体安排,中非双方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机构在2013—2014年度开展了相应的法律交流与合作活动。中非民间法律机构在本年度也开展了系列活动,加强了中非法学法律界的了解与共识,成功实施了中非仲裁员互聘计划。在本年度,中国还同非洲国家及地区性组织签订了系列双边、多边条约,为进一步发展中非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奠定了基础。但本年度内,中非立法机构之间的交流还很不平衡,在司法和执法领域开展合作所依据的双边或多边条约数量还十分有限,这需要中国有关部门在今后给予必要的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行动。

2013年中非文化交流合作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人文关系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非文化聚焦”、“欢乐春节”、“感知中国”等活动受到了非洲民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正式启动,中非智库合作进一步向前推进。2013年6月,旨在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精神和兑现“北京行动计划2013—2015”文化领域有关承诺的首届“中非文化产业圆桌会议”在北京、深圳两地举行,中国和非洲26国的与会代表就中国和非洲国家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发展现状、成功经验、彼此诉求、合作愿景等进行深入沟通和探讨。

2013年10月,由浙江师范大学与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非智库论坛第三届会议暨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启动仪式在北京举办。中国和40多个非洲、欧美国家及国际组织的260多位智库领袖、著名学者、政府官员、媒体代表出席,正式发布了中非双方智库代表共同起草的《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倡议书》,提出未来中非思想对话、知识创新的新理念、新路径。“10+10计划”的实施为中非学术界交流合作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提升了中非双方智库交流与合作水平。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主编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非洲地区发展报告2012—2013》也在会上正式发布。

升级版的中非合作必须更多地考虑中非双方民众的诉求与利益,既应该更多地惠及非洲当地的民生,也要考虑在非洲的中国百姓的民生,这是升级版的应有之义。2014年李克强访问非洲期间,首次在非洲主持召开了中国海外公民民生座谈会,表明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中非关系必须更多立足于双方普通百姓的需要与诉求。近年来,中非双方民间交往日益频繁,双方利益互动日益复杂。总体上看,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在非中国公民面临的安全问题更为突出。相关资料表明,中国公民在非所面临的五大安全风险分别为恐怖袭击,因大选、政变、罢工等导致的局势混乱,流行性疾病,抢劫、盗窃、绑架等严重的治安问题以及中国公民自身违法违规行为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在所有在非中国公民所遭遇的安全风险中,有些风险是很难预测和控制的,但有些风险可以通过个人努力予以避免或降低发生的概率。在未来几年,中国新移民在非洲的数量不会有显著增长,甚至有下降的趋势,中国新移民在非洲的处境将越发艰难。很多时候取决于中国与非洲各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是否能审时度势、适应和满足非洲的发展需求。2013年全国外国人入境2 629.02万人次,同比下降3.31%,但非洲入境人数却逆势增长,达到55.27万人,同比增长5.29%。其中,2013年仅浙江义乌来自非洲的出入境人数就达到7.8万人次,占义乌全年出入境总数的17.9%。2013年,非洲来华留学生数增长显著,同比增长为23.31%,仅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就招收了非洲学生275名,可见中非教育与学生交流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相对而言,非洲移民在中国社会中的融入程度正不断提高,他们的身影不时出现在中国大众传媒上。这些移民对中非关系的影响正日益显现。对于消弭中非之间的隔阂,构建互信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中非移民群体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小视。

五 本年度《非洲地区发展报告》的思路安排与结构调整

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主持编纂、国内十多家相关科研机构众多学者参与撰写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报告《非洲地区发展报告》自2011年正式出版以来,逐渐成为国内跟踪非洲大陆年度发展最新动态与趋势、把握非洲大陆发展重大问题的年度重要文献。本报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主持编纂非洲年度黄皮书互为补充,两部年度报告既有所侧重与分工,又相应合作与补充。前者按照教育部要求的“领域与地域的全履盖”要求,努力追求对非洲年度发展总体情况与重大问题的全面性综合性描述,努力做到尽能可全面反映非洲大陆发展的整体形态及其知识与数据资源的系统积累,而后者更侧重于对非洲年度发展重大问题、关键领域的深度剖析与专题性研究。相信经过若干年努力,这两份报告可以成为中国非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成果而发挥积极的支撑与推进作用。

非洲是一块正在变化与发展中的大陆,各国各地区年度情况也千差万别。如何把握非洲发展的大趋势,准确理解非洲各国各地区面临的本质性问题与其未来走向,并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是需要特殊的努力与眼光的。中国学术看重观察时代变迁的历史眼光与智慧,强调人们能从看似静止不变的历史中看出历史的变化,又能于变动不居的历史中看出不变的历史精神与核心原则。把握当代非洲大陆发展大势中的变与不变,也需要有这样的精神与眼光。总体上说,我们编纂的这份非洲地区发展报告,不是非洲大陆各种事项的杂陈罗列,也不是非洲各国年度国情民状的简单相加。观察分析非洲大陆的发展问题,需要处理好整体性与多样性之关系,形成一个框架严谨、取舍适当、张弛有度、点面结合的编纂架构,既能在宏观上概括出非洲大陆本年度的总体发展趋势与基本特点,又能在重点细节上充分顾及非洲各特殊地域、重点国家、专门领域的热点焦点情况,让读者一册在手,就能对这块大陆的基本年度发展格局及最新演进态势有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从编纂思路与结构安排上看,本年度报告特别努力突出了把握非洲问题时整体与局部、区域与国别、领域与个案、现状与趋势各方面动态平衡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块正在转型变革中的大陆,非洲的地区局势动荡多变,年度焦点热点问题也层出不穷,突发事件此起彼伏,但另一方面,在看似变幻莫测的时局下,非洲大陆却又有一些特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力量在持久发生作用,让非洲大陆在变动不居中又有一些基本的趋势可以把握。因而,我们一直主张,本报告不能写成一部非洲大陆年度时事的流水账或大事记,而需要精心建构起一个富有深度与弹性的编纂框架,准确把握住非洲大陆的这一变与不变共存的特殊现象,从而既能及时跟踪报道非洲大陆的年度热点、焦点及最新态势,又有专深的研究实力去透过变幻莫测的纷乱时局,去看清非洲大陆潜在涌着的时代命脉与发展大势,从而对非洲大陆的发展进程做出战略性、前瞻性的把握。这些思路与结构安排,体现在我们对本年度报告内容篇章的选定取舍上。

本年度的报告以2013年为主,但相关内容及数据资料的取舍伸延到2014年年中,采取了跨年度的报告编纂方式,出版时间也放在后半年。这样,虽然报告出版的时间晚一些,但资料会更全面一些。

在2013—2014年卷编纂过程中,我们对报告的结构与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归并了一些内容,也增加了一些新的领域。增加比较多的是在非洲经济、发展、社会、人文领域的年度报告,如非洲林业资源与开发报告、非洲水产渔业资源报告、非洲航空业报告、非洲矿产资源与开发年度报告、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发展报告、非洲土地资源开发报告、非洲智库发展报告、非洲教育政策发展报告、非洲国家能力建设报告、野生动物保护与国家公园报告、非洲媒体业发展报告、非洲文化产业发展报告、非洲城市化发展报告等。这些领域过去国内关注不多,基本数据资料十分欠缺。有的是首次将相关内容纳入,报告所述内容在时间上不局限于当年,而是采取了追溯背景与介绍现状适当结合的办法,提供基本的知识平台与信息构架。

编纂非洲地区发展报告是一项常年性的专门化工作,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努力争取能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每篇报告的撰写都以问题为导向,避免平铺直叙。二是倡导坚持长期跟踪研究、持续研究,从而在某个专题领域有扎实的基础研究积累,做深做透,报告写得有创新性。三是以最新数据和材料为支撑,强化数据采集分析,重视定量研究,避免单纯的定性分析与描述。四是强化报告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应用性,避免过于学理化、概念化、学究化。五是本报告特别重视研究者对非洲的实地考察与田野调研,在实证调研与文献梳理相结合的基础上,注重研究者本人对非洲大陆社会发展环境的个人体验和感受。

非洲研究的基本数据积累是一项基础性的长期工作。编纂年度非洲发展报告的一个重要目标便是积累相关的资源与数据。在年度专题数据库建设方面,本年度报告较之去年有了进一步完善,拓展了相关内容,增加了时效性与可运用性,并在数据采集方面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