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学时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王岳川

詹冬华是我的博士生,几年前以优秀博士论文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这些年勤奋刻苦,硕果累累。现在他的博士论文终于得以修订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他的导师我感到非常高兴,特作序以贺之。

冬华的博士论文选题具有相当的难度,以中古时期的哲学、诗学文本为对象,考察中国古代时间意识及其对诗学观念的影响,体现了作者对学术热点问题的敏感和关注,《中国古代诗学时间研究》一书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我们知道,时间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中的重要问题,它关乎人类感知世界与体验生命的方式和姿态,因而,时间也成为美学、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中国古代时间意识丰富且复杂,如何寻找问题的入口并厘清其间的层次关系是该研究的首要任务。作者首先分别以“执有”、“体无”、“解空”概括儒、道、释三家观照时间的方式,并藉此抽绎出“绵延”与“空观”这两条时间意识的主线,认为二者之间的悖论关系贯穿于中国诗学的各个方面,这一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透彻理解,显示了一定的创新性。时间问题的多维性和复杂性为研究提供了宽广的理论视域,同时也给相关诗学问题的阐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全书的内容设置来看,作者主要考察了三个方面的时间:哲学时间、历史时间、审美时间,并从这三个维度对中古时期的玄学诗学、文学史观、文学价值观以及相关诗学范畴命题进行了充分细致的论析和阐释。书中结合“绵延”与“空观”这两条时间意识的主线,对阮籍、郭象、僧肇等人的时间观,魏晋诗学中的“文章不朽”与“物感”说,晋唐山水诗境以及文学“通变”论等问题进行了合理有度的阐发,提出了具有一定新意的学术见解。为了更为深入地探究古代时间诗学问题,作者阅读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在时间视域中加以重新考量,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就方法论而言,本书尽可能从传统自身的思想语境中去理清诗学时间问题的脉路,避免采用已有的理论框架来硬性规范这一复杂问题。相对中国古代来说,西方有关时间的理论学说体系完备,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时间问题的重要参照。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就中西时间观进行长枪大戟式的比较,而是把西方有代表性的时间学说作为反观中国古代时间的一面镜子,借此对古代时间问题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具体来说包括:柏格森的绵延时间与中国易学和道家的绵延时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时间与庄禅的内省式时间等。也因此,在《中国古代诗学时间研究》一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处理问题的两个努力方向:一是尽可能用中国哲学、诗学文本中的原材料说话,在文本细读中还原思想的原始面目;二是借镜西方的理论对中国古代诗学时间进行适度阐释,使得所论述的问题在中西互释比较的视域下变得更为丰富和明朗。

在我看来,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选择了中古(汉末至隋唐五代)这一关键时段作为研究的中心。这个时期的时间观念丰富而且复杂,既禀有先秦老、庄、易的思想脉路,又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作出了新的探索。同时,佛禅的时间空观思想又与儒道传统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一幅异彩纷呈的时间观念图景。二是大胆搭建处理诗学时间问题的理论脚手架。考虑到魏晋玄学的学殖背景源自老、庄、易,作者首先就将理论的视阈上溯到先秦,考察了原始儒道两家的时间意识,并结合佛学的时间思想,概括出“绵延”与“空观”这两条时间意识的主线,全书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得以展开。

冬华君2003年从江西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三年里,他心无旁骛,勤敏好学,为做好学位论文,时常日不甘食,夜不成寐。天道酬勤,三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最终以一篇厚重的论文赢得了答辩专家的一致肯定。毕业后,他到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执教席。可喜的是,他没有放弃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而是以博士论文为基础,将诗学时间进一步扩展到时空美学,并获批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古代时空美学研究》,近两年来,他的一些前期成果先后发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史哲》等重要刊物上,可见他对这一问题有了更为成熟和独到的思考。希望他能坚持不懈,在学术上孜孜求索并登高行远。

是为序!

2013年11月1日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