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合作化小说的叙事伦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七年合作化小说的叙事伦理研究》是曹金合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专著。看到这部书稿,我不禁想起了金合入学后选择、研究这一课题的过程。

金合于2010年进入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我是他的指导教师。金合在读博士前已在一所高校工作多年,有着不错的学术功底。入校后他与我商讨未来研究的方向,我问他后面的博士论文准备做什么题目,他告诉我要研究十七年农村合作化小说。当时我建议他可以多读点书,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看是否有更好的题目可选。很快,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到了要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的时间,因为再过一段时间就要进行开题报告。这时我再找他商讨博士论文的选题,他告诉我仍然要研究合作化小说,其理由是,一方面他对这一研究对象之前有过涉猎,另一方面他认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有东西可以挖掘。我看他如此执着,就同意了他的选题。

选择以十七年合作化小说为研究对象,只是确定了一个研究范围,从什么角度切入研究是一个需要好好斟酌的问题,这也是接下来的开题报告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十七年合作化小说是中国特殊文化历史语境的产物,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也是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之后都发表、出版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突破,并非易事。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研究成果,十七年合作化小说的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制约着研究者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而十七年合作化的历史背景与改革开放包产到户的当下形势之间的龃龉又使研究者陷入一种悖论的困境,如何摆脱这一困境是研究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阅读了大量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金合把握了已有研究成果所取得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找到了突破口。经过几次交流,他确定从叙事伦理的角度切入来进行研究。叙事伦理在当下是一种新的理论方法,用这一方法来研究富有伦理意味的合作化小说应该说具有可行性,但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一是叙事伦理本身是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国内学界虽有人运用这一概念及理论方法,但对其内涵及外延的理解存在许多差异;二是多年来我们更善于做的是对于作品的思想主题的分析,而对于作品叙事形式的研究仍是我们的弱项。透过叙事形式来发掘其背后所蕴藏的伦理意味,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很快,金合拿出了他的开题报告,但我发现开题报告中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接近对伦理思想主题的分析,他对叙事伦理的理解有待于进一步明确提高。接下来,他阅读了与叙事伦理相关的理论著作,逐渐搞清楚了叙事伦理的基本内涵,“对使用的‘叙事伦理’这一概念的限定实际上是将其归属于叙事学的范畴,而不是叙事与伦理的比较简单的排列组合形成的叙事技巧为伦理内容服务的主题学的范畴。它实际上关注的重心在于采取何种叙述方式讲述故事、塑造人物、虚构情节、铺排结构等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伦理意蕴,也就是说,叙事者站在什么样的道德立场上处理伦理话语与叙事结构的关系,以作用于读者的伦理观念的建构。”(《绪论》)这样,不仅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而且明确了自己的研究重点与难点。金合具有较好的领悟力,他能够理解理论要点并运用理论来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照套照搬某些理论,这也是他的论文虽然具有理论思辨色彩而并不晦涩难懂的原因。

多年来,我们习惯运用将“内容”与“形式”分开来的二元论模式来研究作品,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十七年的小说便是“内容决定形式”观念的产物。近些年来学术界开始重视形式的重要性,从强调研究“写什么”到着重研究“怎么写”,小说的叙事形式研究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但叙事伦理并非简单地研究“怎么写”,而是要探讨“为什么”这样写,研究作者为何会选择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叙事形式来表达其独特的伦理思想。从这一角度来说,要研究合作化小说的叙事伦理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因为要从叙事方法的剖析中来揭示其所蕴含的伦理内涵,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叙事学理论,而且要将叙事学理论、主题学理论等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打破传统的“内容”“形式”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发现“形式”的丰富伦理内涵。众所周知,十七年合作化小说形成了自己的模式,运用典型化的方法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人物脸谱化,故事情节单线发展,这是十七年小说的基本特点,我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然而,十七年的合作化小说为何会采取这样的叙事方法来进行叙事?这些的叙事背后蕴藏着什么的伦理选择?这正是研究者所要解决的问题。金合阅读了这一时期大量的原始期刊,从中筛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作为重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作品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从蛛丝马迹中发现叙事背后复杂的伦理意味。作者对塑造人物典型方法、线性情节结构、特定时空描写、传统修辞的伦理内涵的分析具体细致,对一些大家司空见惯的文学现象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不乏新意。应该说,对十七年合作化小说的这种研究探索是有积极意义的。金合的这部博士论文只是十七年合作化小说研究的一块“砖头”,希望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它能引导十七年合作化小说研究的深入探索,那么它的学术价值就得到了最大化。

人到中年再读博士学位,要面临很多压力,金合也不例外。这几年,他在上学读书的同时,还要回原单位工作,能在规定的时间中完成学业并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这在喧嚣浮躁的当下实属不易,这说明金合是一个勤奋的人,也是一个能坐下来潜心研究学问的人。读完博士只是学术生涯中的一个新的起点,希望金合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祝愿他的勤奋、执着能够得到丰硕的回报!

吕周聚

2014年8月21日于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