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新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文化竞争力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决定一个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公共文化设施、传媒、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人力资源与创新、文化消费、生活质量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区域文化产业的支撑。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文化竞争力。

文化竞争力不仅决定着一个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也影响着区域的文化产业竞争潜力。因此,我们在调研中从区域文化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出发,以增强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在遵循系统性、层次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独立性等原则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内容,[6]构建了城市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基础竞争力、公共文化服务竞争力、传媒竞争力、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竞争力、人力资源与文化创新竞争力、文化消费与生活质量为主要指标,将南京置于“全国副省级城市”和“江苏省内城市”两个参照系内,对南京的文化竞争力进行了实证比较分析。

(一)文化竞争力居于全国前列

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区域文化竞争力总体上分为三个梯队,存在着较大的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呈现了南强北弱的特点。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处于第一梯队,南京文化竞争力指数为62.77,在副省级城市中综合排名第4;武汉、西安、成都处于第二梯队;厦门、青岛、宁波、沈阳、济南、大连、哈尔滨和长春处于第三梯队。详细指数见表2—12。

表2—12 2005年副省级城市文化竞争力指数排名

img

续表

img

副省级城市文化竞争力优势排名的结果表明,竞争力总体排名比较靠前的城市,在文化竞争力各要素的均衡发展上有着很强的实力,在优势要素的占有上相对比较集中。如综合实力排在前4名的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各城市的指标优势要素高达4—6个;武汉、西安、厦门相对较弱,各有2个优势要素;而其他副省级城市的优势要素占有量少且比较分散。[7]上述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副省级城市总体综合实力的强弱。但总值的高低并不代表各要素的水平一致。要素发展的不均衡将导致区域文化竞争力进一步发展的不稳定,短板要素的存在,将会影响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从江苏省来看,南京文化竞争力在江苏省内城市排名第一。江苏13个省辖市文化竞争力可分为三个层次:南京、苏州、无锡为第一方阵,平均指数80.78。南京文化竞争力指数87.37,列省内城市第1位,在公共文化服务竞争力、人力资源与文化创新竞争力、文化消费与生活质量竞争力上都排名第一;常州、南通、扬州、镇江为第二方阵,平均指数为50.17;徐州、盐城、泰州、连云港、淮安、宿迁为第三方阵,平均指数为36.94。详细指数见表2—13。

表2—13 2005年省内城市文化竞争力指数排名

img

通过对江苏城市文化竞争力指标的分析,我们发现,江苏地区文化竞争力指数差异显著:第一方阵平均文化竞争力指数超出第二方阵30.61,第二方阵与第三方阵平均文化竞争力指数相差13.23。虽然在三个方阵之间文化竞争力指数有明显差距,但在各个方阵内部各市文化竞争力却相差无几,在未来几年各梯队内文化竞争力排名情况可能会有新的变化。

(二)南京文化竞争力的优势要素

南京文化竞争力优势要素主要为基础竞争力、公共文化服务竞争力、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竞争力和人力资源竞争力。

1.基础竞争力

经济程度越发达的城市,其基础竞争力也越强,而经济发达程度较低的城市,基础竞争力则相对较弱。基础竞争力由GDP、人均GDP、中外旅游者人次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公路网密度等指标构成。南京基础竞争力较强,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以72.57分位列第3,位于广州﹙87分﹚、深圳﹙78分﹚之后。在省内,南京基础竞争力以82分紧随苏州﹙92分﹚之后,位居第2。在基础竞争力各项数据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公路网密度是南京的强项,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分列第1和第2位,省内分列第1和第3。强大的公路网密度直接导致了南京经济的强大,便利的交通也使得南京丰厚的文化资源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大大吸引了游人来此参观。2005年,南京的中外旅游者人次数为3307.6万人次,位列副省级城市第4,省内城市第2,仅次于苏州。南京的GDP、人均GDP和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在副省级城市中分别位列第6、6和5位,在省内城市中位列第3、4 和1位。

2.公共文化服务竞争力

公共文化服务的竞争力主要包含剧场、影剧院数,艺术团体数,人均图书占有量和公共图书总藏量等四个方面。南京的公共文化服务竞争力以65.61分位居副省级城市第2名,在哈尔滨﹙68.86分﹚之后;在省内城市以62.57分排名第1,排在第2位的是常州﹙57.82分﹚。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公共文化服务竞争力排名靠前,主要在于人均公共图书占有量和图书总藏量这两个指标得分很高。2005年,南京人均公共图书占有量为1.93册,公共图书藏书总量为1150.1万册,均列副省级城市的第2名,省内城市的第1名。这两个指标占优势的主要原因是南京拥有全国有名的南京图书馆这样一个省属资源。近几年,南京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奥体中心、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南京电视台演播中心、南京报业大厦等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及基层文化场馆相继落成,有10个区县图书馆和8个区县文化馆被文化部审定为国家一级馆;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农村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达100%,数字电视转换达到近80万户。

3.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竞争力

对文化资源竞争力的评价主要根据联合国和国家的资源等级评定而制定的历史资源文化得分和自然资源文化得分两个指标。南京的文化资源综合得分位列副省级城市的第3,省内城市第1。其中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分410分,名列副省级城市第1位,比排名第2的西安高14分,比排名第三的杭州高94分;在省内城市中,比苏州高22分,比无锡高231分。南京的自然文化资源得8分,名列副省级城市的第9名,省内城市第3位。南京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占据优势,在绝对数量上相对匮乏。但自然文化资源并不是影响文化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方面,南京调整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立了以明代四重城郭、三条历史轴线为框架的文物保护范围。明孝陵成为南京首个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金陵刻经印刷技艺、金箔锻制技艺、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秦淮灯会被正式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2006年两届“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的举办,使得南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南京作为世界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正在焕发和展现。

南京文化产业竞争力在全省、全国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国创意产业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2007﹚》显示,在我国15个创意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中,南京2006年没有上榜,而2007年位列第7。2005年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为73.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3.05%;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90.66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占GDP比重为3.27%。2006年江苏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37.25亿元,占GDP的2.02%,全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占GDP的2.45%。南京的发展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如果按照大文化产业的统计概念,加上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研究与发展教育、卫生、体育业,2006年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66亿元,占GDP的9.25%。这一数据,已经与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较为接近,说明南京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已经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引起全国关注的城市之一。2007年上半年南京已经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0.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4%。据不完全统计,南京目前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36个,各类文化交易市场约12个,文化艺术展馆29个,文化旅游景区36个,文化主题公园19个,体育健身场馆18个,文化休闲街区18个,重点扶持的民营文化企业20多家。2006年、2007年两届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的举办,充分展现了南京文化产业的丰富内涵和优秀成果。2007年文交会现场总交易额突破5000万元,订单交易额近5.5亿元,投融资总额逾200亿元,签约金额逾40亿元。

4.人力资源竞争力

南京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位列副省级城市第3,省内城市第1。以广州、武汉、南京、西安、济南等高校聚集为代表的城市,是全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人力资源在副省级城市乃至全国的地位都是不可动摇的。南京的教育水平居北京、上海之后列全国第3位,拥有各类高校41所﹙不含部队院校﹚,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为首的一批高校科研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2005年,南京拥有在校本科生56.11万人,位居副省级城市第2,在校研究生﹙包括硕、博士研究生﹚5.75万人,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845人、研究生96人,两项均列全国第一。2005年南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7年,在副省级城市和省内城市中均列第1,比副省级城市的平均受教育年限9.63年高0.94年。南京市“五个一工程”领导小组成立后,制定了优秀作品创作生产规划,实施了“文化名人精品”工程和“五个一批”人才工程。2006年评选出南京首届“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文化精品”,对评选出的名人和精品进行重奖,鼓励优秀作品的创作,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全国第九、十届“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南京获奖作品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于第一方阵。在江苏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南京有20部作品获奖,位居全省第一。

(三)南京文化竞争力问题所在

1.传媒竞争力不强

对传媒竞争力的测评主要考察的是有线电视入户率、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国际互联网用户率三个指标。在副省级城市中,南京的传媒竞争力以47.35分位列第8,处于较低的水平。深圳、广州的传媒竞争力指数平均值77.9分,处于第一方阵;宁波、厦门、青岛位居第二方阵,西安、杭州、南京、武汉、成都、哈尔滨处于第三方阵,传媒竞争力指数的平均值为46.7。纵观衡量传媒竞争力的各要素,南京的有线电视入户率较高,以75.22%排名第4;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和国际互联网用户率水平较低,2005年南京的国际互联网用户数为623521户,排名第13,比排名第1的深圳少了2138479户;国际互联网用户率为32.25,排名第11。与省内城市相比,南京的传媒竞争力指数以91.87分位列省内第2,落后于苏州的96.81分,在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和用户率上都低于苏州。

2.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竞争力测评的主要指标是文化资源竞争力与文化产业竞争力。南京的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竞争力得分38.42,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8,排名第1的杭州得分是78.42,相差40分;广州、武汉、深圳、厦门、西安、成都均排在南京之前。在江苏省内城市中,南京以79.72分,位居第2,排名第1的苏州得分是98.39,相差近20分。其中,南京的文化资源指数为69,而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为25.26。广州文化资源指数为44,而其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达到93。说明南京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被充分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3.文化创新竞争力不足

南京文化创新竞争力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5,在江苏省内城市中位居第1。从排名上看,南京的文化创新竞争力似乎具有优势,但是如果结合人力资源指数来分析,南京人力资源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在副省级城市中,南京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达76.1,文化创新竞争力指数为45.5,而排名第1的深圳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为50,文化创新竞争力指数达到82.4。在江苏省内城市中,南京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高达98,文化创新竞争力指数为82;苏州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为48,文化创新竞争力指数达到79。以深圳、厦门、苏州、无锡、常州等为代表的新型城市,其文化创新竞争力指数都要远远高于人力资源指数,说明南京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创新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文化创新力不足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南京市民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相对较低。南京在2003—2005年间,专利数一直都在第10、8和9名之间徘徊。在省内城市中,2005年,南京的每10万人专利授权量以36.35件排名第3,比排名前两位的苏州、无锡分别少18.81件和9.95件。

4.文化消费水平不高

南京的文化消费与生活质量指数排名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2,在省内城市中位列第1。说南京的文化消费水平不高,不是与副省级城市和省内城市相比的结论,而是指南京没有达到在目前人均GDP水平下应有的文化消费水平。2003年《文化产业蓝皮书》总报告提出,按照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需求将占总消费支出的23%。2005年南京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系数只有16.3%,远低于国际上的标准。同时,南京市民娱乐性、享受性、消遣性的享受型文化消费精神文化消费占的比例偏大,存在着超前发展,而基本文化消费、发展型、智能型文化消费却表现为投入不足、增长乏力。教育经费所占比重过大。2005年,南京人均教育支出466.69元,增长26.5%,约占娱乐文教消费支出的50%。


[1]大连数据缺失。

[2]各市2008—2010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的计算,只有两年数据的取两年平均值,只有一年数据的不予计算。

[3]胡永举、吉淑娥:《黑龙江省道路运输业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森林工程》2006年第3卷,第4页。

[4]同上书,第5页。

[5]倪鹏飞、黄进等:《广州城市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9页。

[6]《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认为文化主要包含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新闻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新、民族文化保护、对外文化交流与人才队伍等八个方面的内容。考虑到整个中国的理论与思想道德建设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为基础,呈现出的是统一的标准,而且指标难以量化,因此本指标体系没有将其纳入。

[7]本书将排名在前五位的要素认定为优势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