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清光寄来他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的专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研究》的三校稿,准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要我写序,欣然为之。

记得论文即将答辩的时候,有一天他告诉我,论文有一节已经发表在某核心期刊上,并给我看了那篇文章,还说编辑继续索要文章,我心里感到很高兴。一是他已成才,能够真正以自己的学术能力为这个社会做事情了;二是他所研究的这个方向选得适当,需要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太多,需要做的事情太多,而他又有能力去做。我相信,只要他不断努力地去做,就会对这个社会有贡献,在学术上会有很好的成就。我以为一名博士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达到这种状态,应该算是基本合格了。

对于我来说,每个博士生的论文辅导都有独特的体验。在清光论文辅导的过程中,有三点我想在这里谈谈:

第一,如何看待博士生的“博”。我以为这个字的英语表达Ph.D.相对具体一些,即强调思考、思辨能力的运用、发挥,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深度思考。我的体会是,这个philosophy不是仅仅要求一个博士生读许多的哲学著作,或是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观察思考问题视野比较宽阔,而是说在分析和解决自己专业问题的过程中,有能力灵活机智地、深入和细致地思考和辨析问题。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无论是抽象还是具体的问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对问题作比较透彻的研究,从而能够充分解释和解决问题。清光很擅长作统计和做表格,做事情很踏实,用事实、用数据说话,体现了研究的脚踏实地和严谨的学术作风,这很好。作为博士论文,作为学术研究的训练,我们应该对于数字和表格背后所存在和反映的翻译社会现象作多维度的解读和多学科的观察思考,如果我们看透数据背后事物运行的状态和反映的问题,并能够很好地加以解读和分析研究,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同时也提高我们对于实际事物的宏观认识和把握,以及相关方面的理论认识水平。这一点他已经做得不错,我以为随着他能力的提升,这一方面会做得更好,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所以,对于每一个博士生,不断地像老和尚念经一样,反复强调这个“philosophy”,也就是不断提醒和促进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养成一种有利于论文思考和写作的习惯。

第二,理论认识问题。几乎每个我辅导过的博士生开始做论文的时候,对于如何在自己的论文中运用一定的学术理论都有过或多或少的困惑,因而有的时候对于理论的认识和运用都会产生一定的不适状态。我以为,对于理论本身的认识是博士生应该过的第一道坎。不论是外国的理论,还是中国的理论,或是自己创新的理论,都首先应该明白,理论是人们在学术研究中,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思考,不断地找到和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认识和总结。理论看上去似乎比较抽象,但是具体研究问题时它们应该是十分具体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量地引进西方翻译理论,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问题是我们对于这些理论是如何产生的,其产生的语境如何,在什么样的状态下,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等诸多方面,并没有很好的认识,在一定情形下造成了对于理论的盲目崇拜和机械地应用,这样不仅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反而造成一些负面的效果和影响。导致了论文写作过程中,用理论作帽子或者作外套的现象。研究生的培养,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培养,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基本解决,我以为人才就无法培养出来,更加谈不上理论和方法的创新,论文本身的质量也一定是会大打折扣的。只有将各种不同的理论还原至其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去观照,一是懂得其理论是如何产生的,其面对的问题是什么,理论本身从一种什么样的角度或是层面,观察到了问题的关键或是局部的整体规律性,因而推动了问题的深入理解,或是解决,或是向前发展。这样理论的学习不仅能够懂,而且能够明白为什么。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地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永远是独特的。不可能有任何现成的模式或方法可供自己套用。但是,这不是说学这些理论没有用了,而是说相对比较全面地把握理论历史发展的规律,就会意识到理论是一种人类智慧的积淀,理论是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方法的语料库和工具库。没有一个现成的理论能够解决你自己的问题,但是永远会有历史上的理论知识赋予你智慧并对于你的研究和探讨给以启迪。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各种不同的专业理论,好比是汽车修理工具箱。如果一个司机想要修理一个略为复杂的问题,他就不可能仅用一种工具去完成修理任务,他可能需要多种工具,组合搭配使用去解决,或是创造性地去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理论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不能是帽子,不能是招牌,不是展示你知道什么样的理论。理论也不是外套,不是要展示和炫耀你可以如何地高深理论化或是哲学化地表达你要解决的问题。而是说,你在了解了专业理论发展史以后,在解决你所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你是否从以往的理论和方法中获得了启迪,从而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你的问题,并且将其表达好。因此,所谓的理论问题是看你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否将一种理论思考的状态带入研究中,并能够很好地在表述解决问题时理论性地表达你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论,因此任何理论均应服务于你,或是为你服务,而非其他。这样才能真正地认识到理论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将理论认识贯彻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你就会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永远是要灵活并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创新才能最贴切和妥当地解决问题的。例如,清光在深入研究布迪厄的理论和西方翻译社会学理论之后,抛弃了开始的以其理论为帽子和外套的想法和做法,在其博士论文摘要的第一段表述了他的整体思考:

翻译活动的社会属性及其对我国深入改革开放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广泛和深刻的认识。虽有诸多的努力,但这些努力只是临时性的应对,鲜有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系统地思考、研究这方面的功能。我国目前的翻译研究,由于对翻译活动社会属性的忽视或者很大程度上的认识不足,影响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现实社会中的很多翻译问题没有在翻译研究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系统的分析、思考。本研究由文本世界进入生活世界,视翻译活动为整个社会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把翻译活动的发展放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思考,深入考察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系统研究显示生活中的种种翻译问题。

我认为这样的表述是从根本观念上摆脱了写论文先考虑用什么西方理论来做幌子的问题。写论文是真做事,解决问题。不能客观地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而纯粹地先去找一个什么理论,这本身做事情的方法就不对头。这不是说要反对学习西方理论,我们强调理论学习是要发挥理论的启迪作用,所以他在摘要中谈到理论思考的时候,认为:

在理论层面上,本文在借鉴、反思西方翻译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视角,通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活动社会运行的特点,对翻译活动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进行系统思考,揭示各要素在翻译活动社会运行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运用系统思维原理构建翻译活动的整体运行机制,为丰富翻译学理论提供有参考意义的学术探讨。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摆脱了单纯的理论拘束,同时又能够很好地从不同的理论中汲取营养和方法,从而使自己的研究顺利地进行。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理论水平的提升,直接影响到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创新和运用。

第三,翻译社会学理论和翻译社会运行。翻译本身属性就是社会的,因此针对中国社会的翻译社会学理论探讨和中国当代社会的翻译运行状态的实际研究,不仅是翻译学界本身的职责,也是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的翻译社会学理论研究在西方翻译社会学研究的影响下,这几年有了一些显著的发展,但是我们自己的翻译社会学理论研究起步时间不长,关注中国社会的翻译运行发展研究的系统性专著也很少见。清光的这本专著应该是具有开拓性的,是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翻译社会运行中的诸多实际问题的初步探索和理论思考。他在书中对于翻译活动社会运行要素的分析,翻译活动发展的社会动因分析,翻译活动社会运行问题的分析,翻译活动社会运行机制优化策略的思考,优化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以及对于中国翻译活动社会运行的战略性整体思考,不仅对于我们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翻译活动的运行有很好的理论参考价值,也有解决实际操作问题的建议和措施。这项工作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是有建设性意义的。

我十分赞赏翻译社会学的研究和发展,并不是说西方社会的翻译社会学发展了,我们也应该发展,而是说翻译社会学发展本身就是中国学术界的责任和当代社会的需求。从我国和西方翻译史的宏观发展看,翻译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同民族之间语言文化在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交流的历史。翻译的发展虽然从微观层面上是具体的语言文本翻译或者是口头的词句翻译,具体的学术思想介绍和吸收,或是相互之间信息的交流,思想的互补;但是从整体的角度看,可以说翻译就是人类文明存在的进步形态。中国佛教的发展,从具体的宗教活动层面看,是中印佛教徒的互访,相互学习研究佛教经典,从事具体的翻译和交流活动。从文化交流和吸收的整体看,佛教文化以及相应的印度文化都被中国文化所吸收和转化为中国文化的有机部分,中国语言的文字、艺术审美观、思想发展等等都印证了这种翻译的社会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翻译活动改变了社会的面貌。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我国相对蓬勃的翻译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的面貌,其社会效应是不言而喻的。正是无数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翻译努力,点点滴滴的翻译成果汇聚凝结转化成改变中国社会的力量。在西方罗马帝国的发展历史和各种文献中,我们会发现大量的希腊文化被翻译和吸收,经过改头换面,成为了罗马文化的有机部分,这对罗马社会的文化繁荣从一定意义上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欧洲的兴起与文艺复兴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大量的经典的翻译工作。通过大量的经典翻译及其后续的结合时代的研究工作,整个欧洲社会重温和充分吸收古代文明的人类智慧,反思当代社会发展状态并运用翻译成果改造当时的社会,使欧洲社会面貌日新,不断向上。可以说整个欧洲社会的崛起,翻译工作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决定性作用。当代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的融合度不断增强,而整个世界的翻译形态已经由传统的纸质文本形态的翻译活动,转向了虚拟超文本的无纸形态的翻译活动。随之而来的翻译社会活动形态明显发生了根本性质的改变。无论是翻译的组织、出版、阅读、交流和翻译活动本身不仅快捷便利,而且也因为互联网的关系,翻译活动极大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同时也改变了翻译的性质。传统的纯粹翻译变成了新的多媒体形态的语言交流和服务。可以这样建议,在高校无论什么专业,都应该开一门翻译学导论课程,因为从国际社会交流的角度看,我以为翻译应该是未来所有受高等教育者修习的素质课程。

以上的这些话基本是与清光讨论论文过程中,不断重复过的一些思考,写在这里作为共同的纪念。清光刚至不惑之年,从翻译学研究的角度看,大有可为,祝愿他不断有新成果问世。

傅惠生

2014年劳动节于沪西琥珀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