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拉丁美洲:未来10年的经贸合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拉美经济10年回顾

从2003年起,拉美地区经济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低增长局面,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期。2003—2010年,拉美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4.2%,其中南美洲更达到5.0%,远远高于1981—2002年。我们在上一节中简要地论述了拉美地区前期经济改革的主要成就和左翼政党崛起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概括性地描述了拉美地区发展环境的总体变化。在这一节,我们将着重分析促成拉美经济提速的主要原因,以及2003—2012年的经济运行情况。

一 2003—2008年的经济扩张

2003—2008年,拉美经济经历了一轮强劲扩张,GDP年均增长4.8%,人均GDP年均增长3.4%,其中人均GDP增长率为此前30年所未有。[7]拉美经济增长为何能在2003年出现这一转折性变化?笔者认为,这一转折性变化的出现是多种有利因素在一个特定时间点上的汇合。除了内部因素之外,这里需要特别强调几个重要的外部因素。

1.世界经济处于强劲增长期

普遍认为,拉美地区2003—2008年的经济扩张首先得益于有利的国际经济形势。图1—3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2008年,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都处于比较强劲的增长态势,其中尤以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引人注目。据有的学者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球125个新兴经济体中,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超过3%的占总数的38%,2003—2008年,这一比例上升为57%;同期,全球26个发达经济体中,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超过3%的由占总数33%降为25% (见图1—4)。在上述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加;国际市场流动性充裕,国际融资成本下降等,都成为拉动拉美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

img

图1—3 世界GDP增长率

资料来源:CEPAL,Balance Preliminar de las Economías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08,2008,p.14.

img

图1—4 1990—2008年人均GDP超过3%的国家数量

资料来源:Osvaldo Kacef y Rafael López-Monti,“América Latina,del Auge a la Crisis:Desafíos de Política Macroeconómica”,Revista de la CEPAL,No.100,2010,p.43.

2.中国和亚洲新兴经济体对能源、原材料的巨大需求,拉动了拉美商品出口的超常增长

图1—5显示,2003—2008年,拉美地区商品出口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年度商品贸易顺差大幅上升,2006年达到近1000亿美元的规模。2007年、2008年,虽然进口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出口,但贸易结算始终保持顺差,2008年的顺差仍高达483亿美元。

img

图1—5 2001—2008年拉美商品贸易年度变化

(出口和进口年度变化率,贸易平衡以十亿美元计)
资料来源:CEPAL,Balance Preliminar de las Economías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08,2008,p.68.

3.贸易比价大幅改善

国际市场初级产品和原油价格持续走高,使这类产品输出国的出口购买力大幅提高。图1—6的相关数据显示,跟20世纪90年代相比,2003—2008年,拉美19国贸易比价改善幅度的平均值为25.2%,其中以输出原油和矿产品为主的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获益最多,贸易比价改善幅度达到94.7%,而中美洲6国、海地和多米尼加作为能源、粮食等产品的进口国,其贸易比价反而恶化12.1%。

4.海外劳工汇款大幅增加

拉美国家有大批劳动力在欧美发达国家工作,海外劳工汇款(remesas de trabajadores emigrados)成为一笔可观的外汇收入。2003—2008年,该项汇款的年度总额超过500亿美元,占地区GDP的1.7%。海外劳工数量最多的中美洲国家和墨西哥,此项收入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图1—7表明,洪都拉斯每年接收的海外劳工汇款相当于GDP的17.1%;中美洲国家平均值为GDP的9.2%。墨西哥年度海外劳工汇款相当于GDP的2.4%,与每年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数量不相上下。

img

图1—6 平均贸易比价的改善程度(2003—2008年与90年代相比)

资料来源:Osvaldo Kacef y Rafael López-Monti,“América Latina,del Auge a la Crisis:Desafíos de Política Macroeconómica”,Revista de la CEPAL,No.100,Abril 2010,p.44.

img

图1—7 2003—2008年年均接收海外劳工汇款(占GDP%)

资料来源:Osvaldo Kacef y Rafael López-Monti,“América Latina,del Auge a la Crisis:Desafíos de Política Macroeconómica”,Revista de la CEPAL,No.100,Abril 2010,p.44.

关于上述因素对拉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拉美经济委员会做了如下解释:“从2003年,特别是2004年起,有利的外部条件开始对贸易比价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导致出口购买力的上升和出口产品生产的扩张,因为此类产品的收益率增加。因此,出口成为经济复苏进程最初的发动机。……与此同时,鉴于当时失业率高,实际工资水平低,设备开工率严重不足,加上前期经济的不稳定性,国内需求没有及时做出反应就不足为奇了。”[8]这里所说的内需反应滞后,是因为1998—2002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巴西货币危机(1999年)、阿根廷经济危机(2001年)的连续冲击下,拉美经济增长处于低谷状态,被称为拉美又一个“失去的5年”。

面对外部需求强劲而投资与内需反应迟钝的局面,拉美国家主要采取了两项政策。一是各国央行适度降低利率,力求用灵活的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复苏;二是公共部门继续保持较高的储蓄水平,以维持物价的相对稳定。此外,由于名义汇率保持相对稳定,出口的强劲增长与贸易比价的大幅改善导致出口购买力的上升与投资的增长,其中可交易产品生产部门的投资增长较为明显,进而带动了就业与实际工资的增长。如果说,银行利率的下调对耐用品消费产生了刺激作用,那么,就业与实际工资的不断上升则带动了普通消费的增加。[9]

今天回过头来加以审视,我们不难发现,拉美国家对2003—2008年这个扩张周期的到来既十分看重,也十分谨慎。之所以看重,是因为这是个难得的机遇。之所以谨慎,是因为各国政府都清楚,他们刚刚渡过“失去的5年”,经济基础还相当脆弱,还不具备立即进入一个高速增长阶段的条件。从这个角度去观察,我们对2003—2008年拉美经济运行的某些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第一,经常账户(除2008年外)与公共财政保持“双顺差”。经常账户能保持顺差,反映出拉美国家打破了以往每当出口增长强劲时就会大幅放宽进口的惯例,对进口采取了适度的控制。公共财政能保持顺差,则体现了拉美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变化,普遍实行比较严格的增收节支政策。第二,没有急于采取扩张性政策,没有急于追求经济的过高增长。例如,2003—2008年,拉美国家可支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5.7%,超过了GDP的增速(4.8%),国民储蓄率年均增长率相当于GDP的22%,地区平均投资率基本保持在2003年以前的水平上,略低于GDP的20%。第三,实行严格控制或减少债务负担的方针,不少国家甚至提前偿还债务。第四,针对货币不断升值的压力,采取积极干预汇市的措施,各国的国际储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到2008年年底,拉美地区外汇储备总量已超过5000亿美元的规模。后来的事实证明,上述这些因素恰恰为拉美国家应对2008—2009年的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冲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10]

二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8—2009年)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自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对拉美实体经济形成冲击效应,这意味着拉美2003—2008年的这一轮经济扩张走向终结。国际金融危机对拉美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拉美的商品出口值与出口量出现大幅下降。2009年,拉美地区出口量同比下降9.6%,出口值同比下降23.4% (见图1—8),其中,石油与矿业出口国(南美洲国家和墨西哥)受影响最大。拉美地区贸易比价恶化了10%,出口购买力下降了14%。[11]

img

图1—8 2009年按出口值和出口量衡量的商品出口的变化(%)

资料来源:Osvaldo Kacef y Rafael López-Monti,“América Latina,del Auge a la Crisis:Desafíos de Política Macroeconómica”,Revista de la CEPAL,No.100,2010,p.55.

第二,海外劳工汇款减少。这与拉美的海外劳工相对集中于美国和西班牙这两个受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国家相关。据估计,中美洲国家以及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墨西哥等国2009年海外劳工汇款同比减少10%左右。此外,危机对加勒比国家的旅游业也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在2009年外国直接投资同比减少35%—40%的同时,国内私人银行贷款收缩,其中尤以智利、秘鲁、巴西的收缩幅度最大(见图1—9)。

img

图1—9 巴西、智利和秘鲁私人银行贷款情况(2008年第1季度指数=100)

资料来源:Osvaldo Kacef y Rafael López-Monti, “América Latina,del Auge a la Crisis:Desafíos de Política Macroeconómica”,Revista de la CEPAL,No.100,2010,p.56.

第四,由于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企业界和消费者对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2009年上半年,在私人消费、公共消费、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固定资本形成5个大项中,仅公共消费一项为正数(3.2),其余均为负数(见图1—10)。结果,2009年拉美地区经济出现1.9%的负增长。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拉美形成冲击效应的时间相对较短,大体是从2008年第三季度延续到2009年第二季度。2009年下半年,大多数拉美国家经济已呈现复苏态势。拉美地区之所以能较为顺利地应对这股冲击波,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拉美国家的金融体系普遍比较稳固,没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导致金融混乱;第二,普遍实施了“反周期”的刺激政策,不像90年代那样,在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的干预下,即便有条件实行此类政策的国家也不被允许;第三,2003—2008年的经济繁荣使拉美国家的财政状况大幅改善,并积累了可观的外汇储备,为实施“反周期”政策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第四,有学者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支持对拉美各国政府应对这场危机也产生了积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这场危机对拉美各国经济衰退产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见图1—11)。对这种差异性的解释可能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拉美国家对外经贸合作的重点对象国不同,例如,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的出口对美国市场依存度很高,美国经济受危机的影响严重,必然对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造成拖累。南美洲国家的主要出口对象国是中国,而中国在2008—2009年对南美洲国家的商品需求继续保持强劲。其二,有些拉美国家或因其基本经济政策对外国投资者缺乏吸引力,或因其财政状况不佳,难以实施反周期政策,委内瑞拉可能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img

图1—10 拉美地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组成(同比变化,%)

资料来源:Osvaldo Kacef y Rafael López-Monti, “América Latina,del Auge a la Crisis:Desafíos de Política Macroeconómica”,Revista de la CEPAL,No.100,2010,p.57.

至于各国所采取的具体政策,这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问题,国家间的差异也很大,不可能在此做全面介绍。从地区层面来观察,我们可以将拉美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措施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一般地说,大国采取的政策涉及面比较广,甚至涵盖了所有这5个方面,而小国采取的政策通常要简单一些。

img

图1—11 危机对拉美国家和OECD国家产生的衰退影响

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展中心主编:《2011年拉丁美洲经济展望》,当代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页。

表1—2 拉美国家采取的反周期政策概览

img

资料来源:Quinta Cumbre de las Américas,La Reacción de los Gobiernos de las Américas Frente a la Crisis Internacional:una Presentación de las Medidas de Política Anunciadas hasta 31 de marzo de 2009,Puerto Espaa,17 a 19 de abril de 2009.

三 2010—2012年经济形势

2010年、2011年和2012年,拉美地区经济分别增长5.9%、4.3%和3.1%,人均GDP增长分别为4.8%、3.1%和2.0%。[12]从整个地区来观察,经济逐年减速的原因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拉美国家对2008—2009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是成功的,使整个地区经济迅速复苏,2010年出现接近6%的高增长,但要保持这一增长速度显然是困难的。其二,美国和欧洲经济复苏缓慢而乏力,其中特别是2009年末开始的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对拉美经济产生了新一轮的冲击效应。其三,拉美国家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还难以适应后危机时期国际环境的变化。

拉美经济2010年出现高增长,有以下四方面的背景或原因。第一,这是在上年经济出现衰退之后的恢复性增长,其中包括原来闲置的生产能力得到恢复利用,以及经济负增长的国家由上年的17个减少到6个,等等。第二,拉美各国政府所实行的反周期刺激政策大部分还在继续发挥作用。第三,2010年,除部分加勒比国家外,绝大多数拉美国家的商品出口都有明显增长,其中尤以石油和矿产品出口增幅最为明显。第四,国内需求增长保持稳定。拉美经济委员会指出:“劳工市场指数的改善,信贷的增长,经济前景的普遍好转,拉动了私人消费的增长,再加上机器设备投资的大幅增加,共同构成了需求上升的主要助推器之一。”[13]从整个地区来看,2010—2012年,国内需求是推动着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外部需求萎缩成为经济减速的主因,相反,外国直接投资并未减少,大多数拉美国家的投资率呈稳步增长态势。

我们强调2010年拉美经济增长具有恢复性质,就意味着2011年经济适度减速应在预料之中,其中包括闲置生产能力利用的有限性,以及各国的刺激政策会相继退出,其效应不可能延续到2011年。拉美经济在2010年快速复苏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影响面较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货币升值压力增大。由于美联储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等原因,全球流动性高度充裕,大量短期资本纷纷流向新兴国家的资产市场,拉美国家更是首当其冲,从而使这些国家面临日益增大的货币升值压力。例如,2010年前9个月,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智利、乌拉圭等国都出现货币升值现象,其中巴西货币升值幅度最大,达13.6%,升值幅度最小的哥斯达黎加也达到8%。据拉美有关机构分析,对部分拉美国家而言,光靠对短期资本流入采取限制措施或增加外汇储备等手段都不足以解决问题,还必须在财政与金融领域采取反周期战略作为缓解汇市压力的辅助手段,以减小对内部需求的压力和阻止信贷的过度增加。二是通货膨胀普遍反弹。2010年,拉美地区的消费物价指数由上年的4.7%上升到6.5%,增幅虽然不是很大,但成为地区各国的普遍性趋势。究其原因,一是国际市场燃料与食品价格持续上涨,使这类商品进口国(如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出现输入型通胀;二是经济复苏拉动投资与消费增长,对物价上涨形成推力,因此,越是经济复苏势头强劲的国家,面临通胀压力越大。

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2010年底,拉美经济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拉美经济已出现“局部过热”现象。这一判断可能源于对2010年拉美经济高增长所具有的恢复性质,以及对西方经济复苏乏力,特别是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潜在影响都认识不足,巴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巴西经济增长2010年出现7.5%的历史新高,加上通胀反弹,政府当局认定经济过热,随即采取冷却措施。例如,2011年初,政府将年度公共预算压缩500亿雷亚尔(约占GDP的1.2%) ; 1—7月,巴西央行多次调整基准利率,由10.75%调高至12.5%;为限制短期投机资本流入,2011年前8个月,相关金融交易税调高至6%,等等。[14]在这套政策的影响下,巴西经济增长速度快速下降,2011年前3个季度同比增长3.2%,其中制造业同比仅增长1%; 2011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只有2.7%。巴西作为拉美第一大经济体,其增长率比上年下降了64%,成为2011年拉美地区经济减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这种大国对地区经济增长造成拖累的现象到2012年更加明显。巴西为了扭转经济低迷局面,于2011年下半年转而采取“保增长”的政策。例如,自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巴西央行连续10次调整基准利率,由12.5%逐步降至7.25%;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和扩大工业品销售市场,如实施总额200亿雷亚尔的优惠信贷计划,用于鼓励企业更新设备,推行汽车、白色家电销售的减税政策,临时性提高资本货物、钢铁、石化、药品等产品的进口关税水平,等等;联邦政府于2012年8月推出总投资达1330亿雷亚尔(约合65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为期25年,计划修建7500公里公路和1万公里铁路,其重点目标之一是吸引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巴西尽管在促进内需方面下足了力气,但效果相对有限,加上出口的下降,全年经济增长率仅达到1.2%。在巴西经济低迷的同时,拉美另外两个大国墨西哥和阿根廷的经济表现也不佳。墨西哥继2010年增长5.6%之后,最近两年在3.8%左右徘徊;阿根廷2012年则从前几年9%左右的高增长率上掉下来,仅增长2.2%,主要原因是对巴西等主要市场的工业品出口下降,以及农业部门受旱灾的影响。

对拉美地区而言,2012年的国际贸易环境总体上是不利的。在其三大贸易伙伴中,欧盟经济陷入衰退,美国经济继续低增长,中国经济明显减速。因此,出口下降成为经济减速主因的现象更为突出。2011年,拉美地区出口值同比增长22.3%,2012年同比仅增长1.6%,其中,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4.9%,对中国出口同比下降0.9%,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长4.8%。[15]基于主要出口市场的上述变化,对美国市场依存度高的墨西哥、中美洲国家,以及少数石油出口国的外贸形势相对较好,而向欧盟和中国输出自然资源的南美洲国家外贸形势则有所恶化。从商品价格角度看,仅石油与食用油料价格继续保持坚挺,因此,拉美国家从贸易比价改善中获益大幅减少,或者说,2012年出口值的增长主要是靠出口量增加。对巴西与阿根廷而言,2012年的商品出口值也是下降的,巴西比上年下降4.5%,阿根廷同比下降2.4%。不过,据拉美经济委员会预测,2013年拉美经济将触底反弹,有望实现3.8%的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的预测值则为4.1%。

表1—3 2003—2012年拉美地区主要经济业绩

img

注:2012年为初步数据。
资料来源:CEPAL,Balance Preliminar de las Economías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12,p.71.

表1—3的统计数据表明,2003—2012年这10年,拉美经济形势有了明显的改观。经济增长率虽然尚未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但已经摆脱了80年代、90年代的持续低迷与剧烈波动,步入了基本正常增长的轨道。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在经历一段(2005—2007年)双顺差之后情况有所变化,但始终不存在支付压力;初级财政多数年份保持盈余状态;中央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57.0%降至2012年的29.8%;外汇储备由2003年的1741.75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7231.25亿美元。这些变化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准备了较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