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阿兰·巴丢思想的历史性出场
“巴丢关于事件的哲学无疑是近来法国哲学的重大事件之一。对毫无意义但又不可避免的‘当代最重要的法国哲学家’这个头衔来说,巴丢也许是唯一能与德勒兹和德里达相竞争的对手。”——霍尔沃德
“哲学一直就是哲学家的传记,或者说,哲学家自己的传记就是他的一部哲学”。
——尼采
阿兰·巴丢这位法国当代重要哲学家,虽已年逾古稀,但却至今笔耕不辍。[1]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他早期比较重要的著作《主体理论》(Théorie du sujet.Paris:Seuil.)早在1982年就已出版,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存在与事件》(L’Etre et l’vénement.Paris:Seuil.)也于1988年问世,然而,英语世界对巴丢著作的翻译、研究似乎才刚刚开始。2005年,奥里弗·费尔萨姆(Oliver Feltham)翻译了《存在与事件》[2](Being and Event),而英译本《主体理论》[3](Theory of the Subject)直到2009年才被布鲁诺·博斯提尔斯(Bruno Bosteels)翻译完成,两部著作均由Continuum出版社出版。巴丢著作的英文译本最早出现于1999年。其较早的三部著作分别于1999年[4]和2000年[5]才被翻译出版。此后,从2003年至今,巴丢共出版近40部著作,有30余部著作被译成了英文。[6]
从这个有趣的现象可以清楚地看到,最近十年,国际学术界(尤其是欧美英语学界)开始热烈关注、研究阿兰·巴丢思想,并掀起了一个巨大的热潮。那么,巴丢的哲学思想早在80年代就已经基本成熟,为何世界学术界对其关注、研究却是最近的事?巴丢的思想有怎样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轨迹?巴丢研究热潮的出现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文化背景和理论诉求?巴丢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如何?巴丢思想究竟可以归属于“后学之后”的哪个理论流派?本章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相应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