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野中的文心雕龙兼与文赋、诗品比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总序

“湛江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新视野学术文丛”即将付梓——这是近三年来人文学院出版的第二套学术文丛,看着老师们多年的研究心血凝成硕果,真是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联结着学术研究、专业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众多领域,是高校一项基础性和根本性工程,是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文学院是湛江师范学院历史久远的二级学院,其前身可追溯到1935年成立的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语文科,经过多年建设和积淀,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传统,积累了诸多办学经验,其中之一就是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与国家发展大环境相适应,人文学院的学科建设走上了规范化和重质量的快速发展轨道。

我院学术前辈劳承万教授是全国公认的著名美学专家。1986年,劳先生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审美中介论》,该著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反响,让学界同行认识了湛江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力量。1993年,由劳先生主编的“文艺学美学丛书”共十本由新疆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学科建设经费紧张、搞学科建设有心无力,是当时学界的普遍状况,但劳先生却一口气推出了十本著作,这无疑需要相当的学术魄力和学术眼光。这批丛书的有些作者如刘海涛教授、李珺平教授、刘士林教授等后来都成为各自领域的著名专家。近年来,劳先生致力于构建其“美学三论”学术体系。2010年,经过多年积累,劳先生推出了《中国古代美学 (乐学) 形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和《中国诗学道器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两部著作。其中《中国诗学道器论》一书,获得中国“三个一百”原创性图书奖,为人文学院学科建设再立新功。刘海涛教授、刘周堂教授、朱城教授、熊家良教授也是人文学院学科建设的身体力行者和积极推动者:刘海涛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微型小说理论、写作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学术成果丰硕,在全国乃至东南亚都有着较大影响。早在2001年,刘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微型小说学研究丛书”一套三本,即《规律与技法:转型期的微型小说研究》《群体与个性: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家研究》《历史与理论:20世纪的微型小说创作》,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近年来更是成果不断。刘周堂教授长期从事儒家和道家文化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刘教授撰写的关于孔子、荀子思想研究的系列论文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反响,被学界公认为儒学研究的重要新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其学术观点曾被1987年第11期的《新华文摘》转摘。1998年,刘教授出版专著《前期儒家文化研究》,接着又推出《周易象数》《中国道德文化》(合著)、《汉代文化研究》等著作,显示出雄厚的研究实力和很高的学术建树。朱城教授是广东省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带头人。早在1997年,朱教授即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古书词义求证法》,该著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反响。2011年,朱教授带领语的言文字学学科成员荣获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朱老师长期从事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在研究汉语词汇史和语法史等方面造诣颇深。熊家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其著作《现代中国的小城文化与小城文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曾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年鉴》“现代文学研究综述”、“当代文学研究综述”重点推介,其中的诸多学术观点被《鲁迅研究月刊》、《文艺争鸣》等刊所发的文章多次引用,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反响。2008年,熊教授带领团队积极奋战,使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为教育部第三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是我校学科建设方面的新突破。此外,我院还有一批教授在各自的领域勤奋耕耘,作出了特色鲜明和令人瞩目的成果:如张应斌教授的文学发生学研究,方平权教授的古汉语词义理论研究,陈云龙教授的粤西方言研究,王阳教授的模态叙事学研究,李珺平教授的美学和文化学研究,张德明教授的新诗研究,阎开振教授的京派文学研究,李新灿教授、唐雪莹教授的明清小说和戏曲研究,王钦峰教授的法国文学研究,杨泉良教授、周立群教授、李斌辉教授等的中学语文教育研究,等等,在校内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成果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

除了出版专著外,老师们在地处南海一隅的湛江伏下身来,守住寂寞,还公开发表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据统计,近5年来,在《中国语文》《文艺研究》《方言》《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民族文学研究》《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语文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权威期刊共发表论文90余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400余篇。另外,获取科研教研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部级项目15项,省级项目24项,市厅级项目19项,总经费450余万元。老师们视野开阔,对学术交流也非常重视,既走出去,也请进来,还积极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举办了一系列学术反响良好的高层次高水平学术研讨会。这些研讨会既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又活跃了学术气氛,使人文学院形成了一股你追我赶的学术氛围。

回顾人文学院多年来学科建设的历史,其中一些实践或经验值得总结:

第一,重视学科规划和制度激励,酿造气氛,大力鼓励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定位、学科队伍、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诸多要素,是高校工作的重心。我们作为省属地方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学术平台不高,学科规划难以面面俱到,因此只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重点布局,在对接省厅和学校学科规划的前提下,在队伍规划、人才培养规划、项目规划、基地规划方面努力,力争早规划,早培育,早出成果。如2008年下半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为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后,我院马上制定了《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和学科建设分项实施办法》,提前谋划,以专业建设带动学科建设,从而促进了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如队伍规划,语言文字学科力量雄厚,该学科一连拿下了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等诸多荣誉,但前两年也一度面临骨干调走、队伍年龄整体偏大的局面,为此,我院积极支持两位青年老师外出攻读博士学位,去年又从外省调入一位科研实力雄厚的青年老师,现在正与外省一位科研实力雄厚的青年老师积极联系调动事宜。这样通过提前规划,提前布局,从而保证了该学科的队伍优势。如人才培养规划,除了积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外,还根据中文系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狠抓读说写核心竞争力,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我院专门制定了中文本科大学生读说写三年培养规划,并对原来的网络写作学校进行了五次改版升级,发展为具有强大互动功能的“椰风新韵读说写网络学校”,作为学生训练读说写能力的基地。从目前就业反馈的信息来看,得益于读说写能力训练的学生不在少数。人文学院还非常重视科研激励,每年都会拿出一定的资金对老师们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鼓励学术研究,为此,老师们学术热情高昂,这正是学科建设具有可持续性的保证。

第二,重视队伍建设、团队发展和学术交流。一是抓住省里和学校多层次拔尖人才遴选制度实施的良机,鼓舞符合条件的老师积极申报。二是在申报项目、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等方面为老师们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使老师们在职称评审时能以较好条件顺利通过。三是在引进人才时,在年龄和研究特长方面注重与既有团队的搭配、融合,以组建优质、合理的学术团队。四是多次召开专门研讨会,积极营造各学术团队的特色,打造研究优势,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近5年来,人文学院有2人入选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有10人获评教授职称,各学术团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和特色,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人文学院还非常重视学术交流,每年都会给老师们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老师们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同时,每年还邀请许多著名专家来校为师生举办讲座,仅以2013年为例,我们就邀请了刘中树、饶芃子、张福贵、张新科、尚永亮、王杰、袁鼎生等二十几位著名学者来校交流。另外,我们还积极鼓励各学科召开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近5年来,我们基本上每年都要举办二、三场高层次学术研讨会,去年交流尤其活跃,共举办了五场高层次学术研讨会。通过学术研讨,大家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砥砺思想,交流感情,扩大了学术影响,激励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学术热情。

第三,尊重学科建设的特殊规律,顺势而为,努力挖掘新的学科增长点。学科建设是一项薪火相传的事业,在这场接力赛中,既要发扬传统,保持优势学科的发展态势,又要努力挖掘和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这样才能使学科建设常盛不衰。近几年来,陈云龙教授领衔的方言学研究团队成果不断,并表现出鲜明的研究特色。为支持和促进该团队更好地发展,我们支持该团队两位成员到暨南大学攻读方言学博士学位,同时又接纳学校后勤一位考上方言学博士的青年教师进入该团队。目前,该团队年龄结构合理、研究实力雄厚,正成为人文学院学术团队中的佼佼者。

本丛书是人文学院多年来重视学科建设的又一硕果,涉及多个学科老师们的多年心血,有着鲜明的特色,现简介如下:

陈云龙《粤西闽语字音》:本著作调查描写粤西闽语字音,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粤西闽语的来源、分布、分区及历史变迁等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认为粤西闽语可以分为东区(电白区)、西区(雷州区)和北区(云浮区),粤西闽语也是最早大规模进入粤西的汉语方言,历史上的分布范围比现在大。第二部分归纳了三个区八个代表点的音系。第三部分为全书的主体,共收集八个代表点,近3000个字的读音。这是第一部全面反映粤西闽语字音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粤西闽语研究薄弱的现状。

赵志军《语言世界观视野中的理论与文学》:本著作对洪堡特等欧美持语言世界观的理论家的相关观点进行了梳理,然后用这一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文论和文学史中让我们感到疑惑的理论和文学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未见到真正的柳梦梅之前已坠入情网?为什么《马桥词典》这样一本原汁原味地描绘中国某地乡村但有世界视野的书被有些人视为抄袭剽窃之作?为什么曾经引领新时期文学借鉴外国现代派文学经验,探索当代中国文学新形式的王蒙最后居然赞同起中国传统文化来?谢榛“辞后意”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文”能生“情”?本书试图用世界观理论解答这些令人疑惑的问题。

陈迪泳《多维视野中的〈文心雕龙〉 兼与〈文赋〉》《〈诗品〉比较》:本著作借用古今中外的文学、文艺心理学、美学、哲学、艺术学等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对《文心雕龙》及其与《文赋》《诗品》展开新的探索性比较研究和追根溯源。《文心雕龙》研究的新视野着眼于文艺心理学视阈下的心物关系新探、生命体验、艺术品格三个方面。《文心雕龙》与《文赋》的比较研究立足于哲学视阈下的物象美、艺术思维、文体风格等理论形态,从道家哲学、海德格尔哲学、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等方面进行溯源。《文心雕龙》与《诗品》的比较研究立足于文学视阈下的文学形式、心物关系、情感符号等理论形态,从民族与时代文化、作家心理、生命意识、审美人格等方面展开溯源。《文心雕龙》与《文赋》《诗品》的比较研究立足于艺术学视阈下鉴赏批评的理论形态,从立体主义观念角度进行溯源。在多维视野中研究的《文心雕龙》兼与《文赋》《诗品》相互比较,旨在使这三部中国古代文论著作的研究更加富于理论性阐释和诗意性解读。

赵越《雷州半岛客家方言字音》:本著作在对雷州半岛从北到南均有分布的客家话进行拉网式普查的基础上,选取了八个较有代表性的点进行了近三年的深入调查(每点选取了3420个单字),既展示了本地客家话所具有的一般客家方言的特点,也展示了在与闽、粤方言接触的背景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既让我们看到其与闽西、粤东客家话的渊源关系,也让我们看到了在闽语(雷州话)及粤语(本地白话)的影响下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变化,展示了雷州半岛客家方言的多姿多彩,为解决本地客家方言的归属问题提供了依据,为广东客家方言的综合研究提供了较可靠的一手材料。此外,对雷州半岛客家人群分布情况的详细调查,也刷新了以往人们对此地客家方言人口的认识,弥补了以往调查的缺憾。

胡明亮、郑继娥《汉英语序对比研究》:本著作认为汉语和英语的语序都受制于各自的句法规则,同时也表示特定的语义关系,以及各种语用功能。汉英语序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有同有异。从句法结构看,汉语的语序更为灵活,英语则比较固定。从语义关系看,两者都受某些语义规则的限制,但是具体表现有所不同。从语用功能看,汉英语序都用来表示语境中句子的话题结构、新旧信息,具有语篇衔接功能。其相同和相异之处体现在汉英的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等句子成分的位置上,也体现在倒装句、存现句、强调句和疑问句等不同的句式中。汉英语序对比研究,对于汉语教学、英语教学和汉英翻译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健《吴化粤语研究》:本著作认为吴化粤语是粤方言最小的一个次方言,这个次方言地处偏远的粤西地区,在南北朝时期就基本定型。1000多年来,中心城市方言已经发生了多次巨变,吴化粤语却保留了上古汉语的很多语音词汇材料。加之,此地又是古百越民族原居之地和中古以来汉民移居之所,吴化粤语中夹杂了多种民族语言和多种汉语方言的成分,因此吴化粤语很有历史研究和多语言共存研究的价值。本书主要目的是向读者提供吴化次方言第一手的语音和词汇材料;并作古今汉语和粤壮、粤闽、粤客方言的语料比较分析,以探求该次方言的语源和构成。

殷鉴《新诗创作十五讲》:本著作将新诗创作的原理和方法放在一起来讨论,因为创作诗歌不仅涉及材料、灵感、词语、情感、思想和想象,也涉及许多具体的方法与技巧。但可惜的是,许多谈论新诗创作的著作更多谈的是创作常识和原理,而很少涉及具体的创作方法和技巧,虽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实用价值的确较低。本书就是为了纠正此种情况而撰写的,虽然也谈原理,但更偏重创作方法与技巧。著者希望通过这种讨论,为想进行新诗创作的人提供更多方法和技巧上的参考。

今年对湛江师范学院来说,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年份,它是学校从事师范教育110周年校庆年,同时,湛江师范学院改名为岭南师范学院,将开始新的征程。我们默默祝愿:祝愿人文学院在学校的引领下,事业破浪前进,蒸蒸日上!

刘惠卿

二O一四年六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