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外交能力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外交能力建设的基础性条件

外交能力建设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它必须具备一些基础性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些条件之上才能讨论真正的外交能力建设。若离开这些基本条件,能力建设就失去了根基。这些基本条件包括外交时段、外交环境、外交领域和外交目标。

1.外交时段

当我们谈到外交能力建设时,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认为每个时段的外交能力建设都是一致的,缺乏对不同阶段进行具体分析的思路。外交属于一种国家间的博弈活动,它具有强烈的时段性。对于任何一个参加外交博弈的国家来说,它自身的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基础,但一个国家实力大小不是固定的,常常在不同时段体现出不同的状态。如果自身实力强大,则无需太高超的外交手段;如自身弱小,那么就需要高明的外交技巧。外交博弈也还必须考虑到外交对手的实力状况,对于某些阶段来说,博弈对手较强大,那么外交难度则较高,外交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如果面对一个实力较弱的对手,那么外交能力的要求则降低。所以,外交首先表现为一个具体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来考察衡量国家的外交能力才是客观的态度。

若用军事术语来比拟的话,外交可以划分为战略防守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进攻阶段。各个不同阶段需要辅之以不同类型的外交能力,比如不能在外交防御阶段大谈进攻的能力,也不能在外交处于强势进攻的时候强调外交防御能力。当然,真正有价值的能力建设是加强国家外交能力在各个层面上的建设,一个国家在外交层面上必须同时具备防御、相持和进攻三方面的能力,但又需要在不同时段分别有所侧重。在近十年来的外交能力建设研究中,外交时段并没有作为一个分析变量,而是笼统地将外交能力杂合在所有时段,这样就不会有针对性地提出能力建设中的难题以及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

对处于外交防御阶段的国家来说,其最重要的目标是保护国家现有的利益和地位不受到进一步的威胁或损失,而不是寻求获取更大的利益。外交防御阶段的核心任务是保存,而不是拓展。在防御阶段,合理的外交战略是寻找伙伴或盟友,如果能有效地与重要国家结为伙伴,就能抵抗住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压力,保护自身的地位不恶化。同时,在外交防御阶段,由于国家受到的外交压力较大,因此必须具有较强的说服能力或公共外交能力,将国家受到的压力减小。这种战略适合小国或者那些实力还没发展得足够强大的大国。总体来看,外交话语权跟本国的政治经济实力较为一致。

对处于外交相持阶段的国家来说,其最重要的目标是谋求利益转化的空间,也就是说,为国家利益寻找和捕捉未来的机会,争取实现外交形势的逆转。外交相持阶段的核心是稳定并寻找机遇。在外交相持阶段,伙伴战略依然重要,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伙伴支持,那么想从相持阶段顺利转化为外交优势则会很艰难。在外交相持阶段,最重要的是如何创造出有效的外交议题来获取话语权。没有持续有效的议题,国家就很难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也难以提升自己的话语权,在国际事务中,最多是一个匆匆过客。因此,在外交相持阶段,国家应该提高自身的议题创造能力,将外交引向自己的轨道或偏离其他国家设定的轨道。

对处于外交进攻阶段的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创造出有利于自身的外交工具,吸引或者迫使其他各方承认自身的话语权。外交进攻阶段的核心是拓展话语权,并努力获得承认。在战略进攻阶段,主要利用自己的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相关议题组合,寻找合适的时机使用议题,设计并控制议程,使外交运行在自己设定的轨道上,积极影响其他国家的决策。对于这个时期的外交来说,议题联系战略和宣传战略最为重要。

因此,对外交能力建设而言,究竟能获得什么样的外交能力并不是一概而论的,踏准外交节奏十分重要。在外交防御阶段,需要提升的能力是合理地定位自身并寻求与伙伴的协作能力;而在战略相持和进攻阶段,需要提升的能力主要是提出议题和解决方案的能力;在战略进攻阶段,不仅要注意议题策略,还要注意外交宣传能力。只有在外交的不同时段踏准外交节奏,分别完成该时段相对应的外交任务,才是真正的外交能力建设。如果在外交防御阶段,国家强行出头,提出外交议题,反而容易被其他大国牵着鼻子走,最后失去了更多的话语权。反之,在国家实力大大增强、国家的外交话语权处于可以进攻的阶段,国家依然采取外交防御战略,不提出任何议题和议程,那么国家依然处于无话语权的地位。

2.外交环境

要提升一国的外交能力,除了对外交时段等问题的把握之外,还应该注重对外交环境的客观理性判断。外交环境主要指的是,国家在开展外交行动时的国际社会动态,以及国际社会对待本国发展的外交心理、国际社会对待本国外交政策的态度等。外交,绝不是仅仅从自己出发的独角戏,而是从各自立场出发的对手戏。外交需要对外部环境具有精准的把握。

首先,国家必须对国际整体形势进行清晰的判断。国际形势判断包括,什么是当前国际社会的主流关注问题、国际社会为此冲突或合作的概率多大、阻碍自身获得国家利益的因素是什么等等。对国际形势的整体判断有助于国家在外交决策时把握大方向。在一个局部形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外交环境比较恶劣,很难通过外交的手段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而在一个形势比较缓和或宽松的环境下,外交的作用比较大。也就是说,当大环境趋向于国际合作的时候,则合作比较容易达成。当大环境趋向于冲突的时候,则合作比较难以达成。只有在这样的外交判断基础之上,才能选择本国自身的外交战略和谈判策略。

其次,国家还必须准确把握国际社会对于本国的外交心理,清楚地了解外部对于本国的期待。只有清楚地判断了国际社会的外交期待,国家的外交能力建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如果本国坚持的外交政策与国际社会的期待完全不符,那么本国与国际社会将会出现重大分歧,外交的难度加大。最好的结果是,本国的外交政策既有助于实现国家利益,又能实现国际社会的期待,但这种理想状态比较少见。更为实际的情况是,国家外交政策常常与国际社会的期待不一致,或者存在较大偏差。国家总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因此对于一个全球国家大组合而言,几乎不太可能取得立场上的完全一致。因此,了解其他国家对于自身的看法、态度和期待,就显得比较重要。一方面,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但另一方面,国家也必须考虑到国际社会的期待,完全不顾国际社会的外交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在国家利益和国际社会期待之间达成平衡的外交才具有成功的可能性。

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外交心理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外交心理主要可以分为三类:首先,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抱有一定的忧虑,很多国家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以证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其次,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希望以此为道德借口来迫使中国接受更多的国际责任,从而一方面减轻自身的国际责任,另一方面试图压制中国的高速发展。最后,很多非西方国家,甚至一些欧洲国家希望中国强大起来,抵制美国的霸权。在非西方国家看来,中国是最可能迫使美国改变其霸权行径的国家,因此对于中国外交也存在某种支持的心理。这三种外交心理在国际社会普遍存在,属于主流形态。

反映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西方国家希望施加道德压力来迫使中国接受强制性减排机制。尽管西方国家总是喜欢站在全人类的利益角度来发号施令,表现出很高的道德水准,但是无法否认其具有的十分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既希望中国为拯救全球生态做出贡献,又希望中国分担它们的责任,还希望以此抑制住中国的快速发展。对此我们要认识到,即使西方没有给中国设置陷阱的意图,中国也必须采取风险管理的做法,否则就可能受到其他国家的制约,失去行动自由,陷自己于不利之地。当然,除了这种压制心理外,国际社会还有一些跟中国利益相近的国家,则希望中国与其共同抵制来自西方的减排压力。这些国家主要是一些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一些转型国家。最典型的就是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南非、巴西),因为它们都同时面临经济转轨压力,又同时面临西方的减排压力。持有类似心理的还有一些小型的发展中国家,它们期望中国能帮助它们一道反对西方的减排压力,其中尤以海湾国家为主,它们希望中国能抵制住减排的压力,因为它们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石油出口。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海岛国家的国际心理,它们虽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地处沿海,受到全球变暖的最直接影响,因此对西方国家倡导的国际减排机制反应比较积极。它们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态度最近有所转变,开始和西方国家一道对发展中大国施加压力。

面对上述国际心理,中国需要以灵活的方式来应对:既要以某种程度的减排行动来缓解来自西方国家甚至包括海岛国家的压力,同时又要联合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基础国家一起来抵制西方国家的压力。中国处在两种压力的中间位置,这种局面决定了中国在气候外交谈判中只能走中间道路,既要与发展中大国一道强硬地捍卫自身的利益,又不能显得太强硬而失去灵活性,将自身与发达国家完全对立起来。如果忽视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和心理,那么外交能力建设将失去了具体的依据,我们就不会准确地知道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应该说服的对象,谁是我们要去博弈的对手。

3.外交领域

在具体分析外交能力建设之前,还必须认识到在不同的问题领域中,外交能力建设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而言,外交领域可以分为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每一领域的外交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政治外交的基础是国家的经济实力,此外,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在政治外交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经济外交的基础是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国家的工业化和商业化水平是经济外交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对于军事和科技领域的外交来说,其基础在于国家的技术实力,一国的科研和教育实力是影响军事或科技外交的重要因素;文化外交的基础则在于国家的历史传统,传媒在文化外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它们各自的基础不一致,因此提高它们的主要手段也不一致。对于政治外交而言,其主要手段在于通过结盟或伙伴关系等方式找到跟自己利益一致的盟友或伙伴;对于经济外交而言,主要手段在于通过经济贸易协议等方式与其他国家共享市场;对于军事、科技外交而言,主要手段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获得更为先进的技术,目标是促进本国的优势产品能够被外国购买,或者从国外购买先进的技术产品。而对于文化外交来说,则主要是通过文化交流等形式来促进各方的相互理解。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外交领域,外交能力建设的行动框架也不同。

4.外交目标

外交目标决定了国家开展外交活动的热情和动力。国家越愿意开展外交,那么外交成功的可能性则越大。如果国家不看重外交,将外交作为一种危机形势下的“救火”手段,那么外交就不会起到较大的作用。外交目标有大有小,如果外交目标设定过于宏大,那么可能导致欲速则不达。如果外交目标过小,虽然实现起来更容易,但是自身参与外交的热情和动力也会越来越不足,甚至最后越来越忽视外交。只有合理、现实的外交目标才能不断驱动国家去进行外交实践。此外,外交目标与外交时段也紧密联系在一起。外交目标必须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不同的外交时段可以拥有不同的外交目标。

对外交作上述区分是至关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明白,在何种时段建立什么样的外交目标,以及应如何看待不同领域的外交,并采用不同的外交手段来提升国家的外交能力,同时在使用手段上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只有真正把握了不同外交领域的不同属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提高国家的外交能力。只有在基于外交时段、外交环境和外交领域的精确分析基础之上,才能合理地设定外交能力建设框架。从外交时段来看,中国气候外交正处在与西方国家的“相持时期”,中国既不应该屈从于西方国家的压力,也不应该完全不理会西方国家的要求。同时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目标也不应该再局限于只是抵抗来自西方的压力,还需要创造出可以引领国际社会议程的外交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