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開口與合口,是漢語音韻學上的一對重要區別特徵,是中古以來漢語語音史的重要問題之一。它既是音韻學上的課題,也是語音學上的課題。張平忠博士的《中古以來漢語韻母開合口衍化史略》一書,以開合口爲研究對象,對中古以來漢語韻母的開合口衍化作了系統梳理,從開合口的角度描繪語音的變化軌迹,探尋開合的演變緣由,探討語音的發展規律,研究思路新穎開闊,研究結論自成一說。
研究漢語語音,不能不涉及開合口。學界對開合口的研究,已取得相當的成就。但其或衹是對某一時代層面上語音的開合作共時的區分,或衹是對《切韻》音與現代漢語開合的不同作歷時的比較,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并且多有分歧,還未見研究開合口的專著問世。《中古以來漢語韻母開合口衍化史略》一書,正好彌補了這一缺漏。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把這個方面的研究系統化,便於我們從整體的視角,看清開合口歷史衍化的來龍去脉,以及這種衍化的軌迹和緣由,這對於全面瞭解漢語語音發展的歷史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的研究,運用歷史串聯法,結合共時參證法,輔以音理分析法和內部分析法,分隋唐、兩宋、金元、明清和現代五個階段,按唇、舌、牙、齒、喉五音分類,選取歷史上有代表性的九種韻圖、韻書爲主要資料,逐韻描寫了中古以來開合口衍化的詳貌,對開合口紛繁複雜的歷史演變作了窮盡式的研究,脉絡清晰,分析透徹,體現了作者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踏實的研究作風。
這本書創獲較多。作者探討了聲母和韻母在歷史演變中的相互影響,分析了在歷史上發生開合對轉的14組韻類,提出了韻母開合口衍化的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五音分布上開合對轉的不平衡,發生開口向合口轉化的韻類,主要出現在舌齒音後,發生合口向開口轉化的韻類,主要出現在唇音後;二是在時代層面上開合對轉的不平衡,從隋唐經兩宋到金元,再到明清,韻母開合口發生的主要轉化是由開口向合口轉變,從明清到現代,韻母開合口發生的主要轉化是由合口向開口轉變。由上述研究,作者還抽繹出一規律性的認識:中古開口變爲現代合口呼和撮口呼的小韻共201個,中古合口變爲現代開口呼和齊齒呼的小韻共203個,發生開合對轉的小韻在數量上如此接近,體現了語音系統極強的自我調控能力,印證了皮亞傑的心理學結構主義的結構自調性原理。作者的研究由語音、等韻而及心理結構、自調性,是一很有價值的推衍。本書開合口衍化研究的最後階段落實到現代漢語普通話上來,尋求隋唐開合等第與現代漢語普通話四呼的對應,這在更深刻的層次上找到了語音的發展和“終結”,使冥冥之中的語音史發展變得可伸手把捉起來。同時,本書以等韻圖爲切入點和貫穿,把等韻圖解讀作爲全書內容的主體,故謂之等韻學史可也。總之,本書對開合口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對於漢語語音史和現代漢語語音學的研究,具有積極的、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張平忠博士在大學本科階段就對漢語音韻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碩士、博士階段主攻漢語音韻學,具有較好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他爲人樸實、待人熱情,勤奮好學、治學嚴謹,在完成大量教學、行政工作的同時,勤耕不輟,潛心鑽研,承擔多項科研課題,時有學術論文發表。這次他將博士學位論文修改完善好形成專著呈現在讀者面前,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希望他以此爲契機,爭取今後不斷寫出更多更高水平的論著來。
馬重奇[1]
2013年6月
[1]馬重奇,福建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所長、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漢語言文字學”博士點學科帶頭人;曾獲“福建省優秀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組成員”,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