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革命与现代想象:40年代解放区小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总序

天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本校自1959年建校以来最早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先后有张鸿勋、雒江生等学者为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本专业得到全面发展,逐渐形成了年富力强、学术研究活跃的研究梯队。2008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特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被列为第一轮校级重点学科。

五年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中青年学者,秉承老一辈学人的严谨学风,关注前沿,锐意创新,发表CSSCI期刊文章60多篇,获立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10多项,逐渐形成相对集中、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底层文化与新世纪文学”、“延安文艺与当代文学”、“甘肃文学与地域文化”等。其问题视域分别为:立足西部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中凸显的民众底层处境和乡土情怀,关注文学中的民生民本、现代伦理和文学审美;利用靠近延安,地处陕、甘、青革命根据地,尤其是陇东革命老区的地缘优势,着力于革命文艺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发生与流变研究;借重甘肃多元民族文化优势,关注甘肃地域文化符号特征及甘肃作家群的文化身份。在对“底层文学”、“延安文艺”、“甘肃文学”的关注中,我们力图建构它们在中国当代文学语境中的“边缘性”、“地域性”以及“冲击性”。现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学术著作八部,集中呈现了天水师范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底层文学”是新世纪文学中最活跃的文学思潮,李志孝教授的《现场·历史·批评——新世纪文学与新文学传统》、王元忠教授、王建斌副教授的《从现代到当代——新文学的历史场域和命名》和张继红副教授的《启蒙、革命与后革命转移——20世纪资源与新世纪“底层文学”》,梳理20世纪不同时期文学中的底层话语谱系,以此为基来论析新世纪“底层文学”在新语境下对现代性经验的书写和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建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新世纪文学内在的精神联系。与20世纪中国文学资源的重估与激活相关,延安文艺规范了新中国前30年文艺的的基本价值和艺术走向,也极大影响了当代文学后30年的发展和变迁,探源延安文艺的核心价值观、艺术观,就是发掘、建构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化、民族化、现代化的过程。郭文元副教授的《乡村/革命与现代想象——40年代解放区小说研究》,在当前多元并存的文化背景中,探寻现当代文学资源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价值体系。

文学价值的建构和评估与文化板块间的地缘特征血脉相通。甘肃地处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历史上东西文化在这里交汇,当今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与工业文明在这里并存。甘肃当代作家的创作,以独异的地域文化板块为“精神原乡”,逐渐形成了河西大漠——丝路文化、兰州黄河——城市文化、陇东农耕——红色文化、陇南始祖——民俗文化、甘南游牧——民族文化等文化形态的符号特征,并形成了相互独立又相互映照的作家群体。薛世昌教授的《话语·语境·文本——中国现代诗学探微》和丁念保副教授的《重估与找寻——现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特别发掘了甘肃作家群的这种文化身份。

另外,安涛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和马超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女性的天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也正在准备出版中。这两部著作的出版,将夯实我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史学基础,延展两个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精神空间,将天水师范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学术高地。

本书系是天水师范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一次集体亮相,无论丑俊,都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感谢天水师范学院校领导对本书系出版工作的关心,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同意出版本书系。特别感谢本书系的责任编辑郭鹏先生,他为本书系的出版付出了巨大辛劳,剔除了本书系原稿的诸多粗陋之处,才让本书系得以顺利出版。

马超

2014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