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权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欧美债务危机与全球报业困境

2012年,在欧美债务危机阴影下,迎来世界大选年。据统计,有58个国家最高层领导人换届,包括美国、中国、法国、俄罗斯等大国。面对不容乐观的经济形势,角逐者能否提出拯救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关系到竞选的成败。

债务危机的阴影在2007年露出端倪。当年3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濒临破产,美国股市出现大跌。进入8月份,金融机构的倒闭加速,并波及欧洲和日本。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至2008年已然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此次危机,早在2000年已埋下伏笔。当时,互联网泡沫破裂,导致美国经济由盛转衰。八年之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引起的次贷危机,终于触发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工业文明将世界带入一个被称作“工商产业链”的时代。依托科技进步的工业产业,源源不断地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同时,作为消费社会主脉络的商业,将各行各业整合成一个有机体。“工商产业链”的优势在于能够整合全社会的资源,节约社会成本;弊端在于工商产业的链条规模越大,行业间联系得越紧密,潜在的风险也就越大。在这个链条的区域内,单个行业性的危机很快会波及其他行业。

金融危机对欧美报业的冲击相当明显。世界报业协会(WAN-IFRA)2011年10月13日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编辑人论坛上发表《世界报业趋势报告》指出,2010年全球报纸总发行量减少900万份,降幅为2%,而为5.19亿份。发行量减少最多的是北美地区,剧减11%;欧洲方面,西欧减少2.5%,东欧则骤降12%。[1]以《华盛顿邮报》为例,《华盛顿邮报》公司2011年第三季度亏损620万美元,主要原因是其教育业务大幅萎缩及报纸业务仍不景气。报纸的印刷广告收入同比下降20%,在线广告收入同比下降14%。2011年前9个月,报纸发行量下降了5.4%,该季度为51万余份。[2]早在2008年12月8日,其旗下经营的《芝加哥论坛报》、《洛杉矶时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美国重要媒体的论坛报业集团宣布,已经向特拉华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这成为近年来美国首个大型报业集团申请破产案件。[3]2009年,《纽约时报》的情况更差,开始卖楼以弥补亏损,再向买主租回大楼使用。同时,该报除精简人力外,也开始思考是否继续发行纸本。为减少办报成本,2009年2月27日,已有150年历史的《落基山新闻报》出了最后一期;2009年3月18日,创刊于1863年、平日发行量118000份的《西雅图邮讯报》(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开始转型为电子报。2009年4月起,刚刚欢庆成立百年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止平面印刷报纸的发行,仅在网络上发行;2009年7月23日,有着174年历史的《安阿伯新闻报》印刷最后一期。[4]

美国报业的衰象,在金融危机形成的前夜已经显露。报业从“一个有活力与令人振奋的产业,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和经济职责,为就业和投资提供了重要机会”的产业,一个被视作“所有商业企业中最为稳固的行业”,[5]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媒介恐龙”,整个报纸产业开始弥漫着“死亡的气息”。[6]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Philip Meyer)的观点更为悲观。2005年,他根据新闻从业人员的下降速率,计算出到2043年4月美国传统报纸将会失去最后一位读者。[7]

报业的不景气,并非美国独有的现象,欧洲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1645年由瑞典克里斯蒂娜皇后创办、报龄超过362年的Post-ochInrikes Tidningar,在2006年底印刷版的发行量仅剩下1500份。自2007年1月1日起,这家报纸被迫走下报摊,只出版电子报。[8]2011年11月24日,法国知名经济大报《论坛报》(La Tribune)宣布,因融资失败,找不到合适的买家,《论坛报》从即日起将被挂牌出售,并有意在年底前寻求破产保护。[9]

债务危机对报业的冲击,迫使人们思考报纸如何摆脱经营方面的困境。2008年3月初,媒介经济学者伯克曼在最新出版的《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上撰文指出,报业老板是报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他们当然对报纸的经营负有全部责任。互联网的崛起和读者的偏好,这些都不是导致报业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正如默多克所言,不是别人,而是报业老板自己把报纸推上绝路。伯克曼认为,报业的老板们“坐享垄断大餐,攫取行业暴利,丧尽竞争优势”。[10]其实,类似的观点早已出现。甘农在《主编与发行人》杂志上撰文指出:“读者看报是为了寻找这种有用的严肃新闻,而这种新闻是无法从电视中得到的新闻。”而吉恩·罗伯茨则警告说:如果报纸和新闻事业出现灭亡现象的话,那么,这种现象不可能是由计算机导致的灭亡。对新闻事业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新闻职业本身,并不是来自于外界对新闻事业的影响。[11]

金融危机对全球报业的冲击还要持续多久,报业会不会因此一蹶不振,菲利普·迈耶的预言会不会一语成谶等问题,目前,学界尚有较多争议。理论界有足够的时间讨论这些话题,业界则不得不面对现实,寻找解困之策。严重资不抵债的纽约时报集团不得不抵押位于曼哈顿的总部大楼,以通过向银行借款来缓解现金危机。此外,《纽约时报》为开辟财源,打破一版不刊登广告的一贯传统,开始出售头版广告。[12]

抵押楼房、出售更多的版面广告,固然可以暂时缓解报纸的燃眉之急,但这显然不是解决报业生存危机的根本办法。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报业经营者开始将增收的目光转向互联网。2009年4月7日,美联社主席迪恩·辛格尔顿在美国报业协会上对网络媒体表示不满:“我们再也不能坐视不理,看着别人拿走我们的劳动成果了。”[13]2009年5月,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董事长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宣布,计划对来自《伦敦时报》(The Times of London)等公共报纸的在线内容收费。[14]三年后,报纸网站收费初见成效。美国“波因特学院”网站2012年5月2日的消息显示:《基督教科学箴言报》(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自2009年全面向数字化转型以来,收入明显改变。[15]2011年,《纽约时报》的“付费墙”计划初步运转良好,仅在短短的6个月内,该报就获得32.4万付费数字订阅用户;2011年11月1日起,明尼苏达州的《明星论坛报》的StarTribune.com网站实施“付费墙”政策,并在前28天内获得了3.4万数字订阅用户,其中包括6400位单独数字付费订阅用户。[16]对在线内容收费,不失为报业自救的一个有效策略,但能否拯救报业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情况还很不明朗。

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欧美一些大报带来的影响比较明显。但就世界范围来看,报业并非真的像有些研究者所称的那样弥漫着死亡的气息,[17]其前景也未必真的黯淡。部分报纸短期内受世界经济的影响效益滑坡,个别报纸停出纸质版,固然是报业经济遭遇寒流的写照,但这并不是衡量一个产业兴衰存亡的标志。关于全球报业发展的情况,世界报业协会的数据最具权威性。该协会发布的《世界报业趋势2009》年鉴提供的数据表明:2008年世界报纸发行量增长了1.3%,日报的销售量达到了5.4亿份,比5年前增长了8.8%;如果加上免费日报,全世界报纸发行量增长了1.62%的印刷,日报发行量比5年前增长了13%。2009年5月27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报业广告大会上,世界报业协会主席加文(Gavin O'Reilly)认为,那种预测报纸即将消亡的报告是一种误导的言辞。[18]事物的消长是自然规律,市场同样有进亦有退。部分报纸的关门或改出电子版,不能证明传统的新闻出版产业的整体衰退,由此断言报纸的消失同样缺乏真正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