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一)研究思路
本书在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方面及其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展开研究思路:首先,从历史视角沿着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形成发展的轨迹,结合当时历史条件客观地考察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每一个思想观点,着力于考察“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48],始终坚持做到论从史出,弄清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形成发展的来龙去脉,把握住其形成逻辑。其次,从理论视角按照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呈现出其科学体系。最后,从现实视角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探讨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法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我们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49],是“伟大的认识工具”[50]。唯物辩证法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它在坚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全面、联系、发展地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研究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邓小平善于照唯物辩证法办事,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充满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和光芒。不以唯物辩证法考察它,对它的理解就会不符合其本意。要用唯物辩证法考察它的每一个思想观点。
2.文献研究法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散见、渗透在他的著作、文章、书信、电报、批示、题词、讲话和谈话等中,也体现在他一生的实践活动中。研究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就必须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邓小平本人的著述,如《邓小平文选》、《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邓小平自述》等等,还要收集整理客观记录反映他一生的思想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文献资料,如党的重要文献文件、党史资料、《邓小平思想年谱》、《邓小平年谱》、《我的父亲邓小平》(上)、《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邓小平——女儿心中的父亲(画册)》、回忆录等等。只有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有关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文献资料,才可能如实地还原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本来面貌。本书做了大量的文本研究工作。
3.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指人的思维的逻辑进程或理论体系的逻辑行程与客观现实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相一致的。逻辑的方法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发展进程以逻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方法。历史的方法是根据事物的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来揭示历史规律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并不是机械的统一或完全的等同,而是有差别的统一。邓小平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间跨度很长,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观点也非常丰富。本书力求在对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大量的思想观点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分析,以呈现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逻辑体系。
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毛泽东指出:“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51]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第一次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提升到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的高度,亦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是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的产物。研究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就要联系其思想观点产生的实际的历史条件来进行考察,还要联系当下的实际问题阐发其实践价值。
5.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同异点,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变化发展规律的方法。研究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既要比较自身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发展,以认识其阶段性特征,还要比较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其他重要领导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以认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所做的特殊贡献和所处的地位。
(三)逻辑结构
本书由导论、正文(第一章至第七章)和结论构成。导论部分介绍本书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逻辑结构。第一章侧重于从历史视角探讨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形成发展的条件、过程,及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展示的特色。第二章至第七章是本书的主体部分。第二章至第六章侧重于从理论视角按照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呈现出其科学体系,在各个方面提炼、概括、论述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观点。其中,第二章论述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地位与作用思想,探讨的是邓小平关于“为什么”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第三、第四章分别论述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客体思想、内容思想,探讨的是邓小平关于“谁对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什么内容来进行教育的思想,即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什么”的思想。第五章和第六章探讨的是邓小平关于“怎样”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其中,第五章探讨的是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的思想,这些原则与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最根本原则的展开或者说是具体化。第六章探讨的是邓小平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第七章首先从理论视角探讨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接着侧重于从现实视角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运用,探讨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结论部分对本书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概括提炼。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页。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〇四—一九七四)》(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43页。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〇四—一九七四)》(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40页。
[4] 孙来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2010年重印),第4—5页。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页。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页。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页。
[8]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9]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9页。
[10] 孙来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2010年重印),第5页。
[11] 孙来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2010年重印),第5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页。
[1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1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〇四—一九七四)》(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66页。
[17] 胡子克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18] 田心铭:《再论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2期,第40页。
[19] 蔡金发:《一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我教育——邓小平有关“三讲”论述的解读》,《东南学术》1999年第3期。
[20] 石云霞:《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5期。
[21] 张济琳、林臻、王龙锋:《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22] 自正发:《试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3] 陈绪新:《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观的哲学评析》,《皖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4] 陈哲:《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观》,《咸宁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5] 韩紫亮:《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论析》,《陕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26] 秦晓华:《论邓小平提出的“要精,要管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原则》,《教师》2009年第12期。
[27] 李政敏:《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述评》,《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年第2期。
[28] 胡子克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9] 赵康太主编:《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0] 赵康太、李德芳主编:《中国与越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1] 王成光编著:《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2] 陈哲:《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6—251页。
[33] 孙来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2010年重印),第180—184页。
[34] 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92—601页。
[35]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36] 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37] [俄]维·戈·阿法纳西耶夫:《〈真理报〉总编辑的沉浮》,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
[38] 参见马启民《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评析》,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167页。
[39] 参见马启民《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评析》,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
[40] [俄]波尔加科夫:《邓小平与中国改革政策》,《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3期,第5页。
[41] [美]布热津斯基:《大失败》,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0—221页。
[42] 参见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43] [日]小林弘二、矢吹晋:《现代中国的历史》。参见冷溶主编《海外邓小平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页。
[44] [美]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麦克米兰自由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466页。
[45] [美]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17页。
[46] [俄]季塔连柯:《对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6期。
[47] [澳大利亚]大卫·古德曼:《邓小平政治评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4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4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50]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51]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