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召唤:文学启示与主题思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文学中的嗅觉书写:两种阐释模式的思考与重构

嗅觉是无所不能的魔法师,能送我们越过数千里,穿过所有往日的时光。……气味,瞬息即逝又难于捕捉,却使我的心房快乐地膨胀、或因忆起悲伤而收缩。

——凱勒(Helen Keller,1880—1968)[1]

随着“身体”主题自20世纪中叶以来成为众多学科及媒体日渐注意的焦点,关于“嗅觉”的思考,也逐步在人文研究、社会学和文化理论诸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2]。将文学中的“嗅觉”书写放置在当前身体研究的总体框架和宏大背景之下,已是必然趋势。嗅觉课题的特殊地位造就了自身纵深维度的同时,也彰显出其带给文学的冲击、启示和研讨价值。然而,双刃剑的另一侧,则是今时今日的文学批评正在走出文学,此一境况所引发的问题意识,落实到文学的嗅觉议题,便是应当如何具体而微地审视作家创作中的“嗅觉”书写,如何在现有阐释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重构。

有鉴于此,本章将呼应第二章提出的关于“身体—意识—文学想象”之思辨线索,尝试于理论探讨的层面,在反思当下较为常见的“感知—嗅觉—记忆”阐释模式的基础上,初步建构和完善我们所倡导的“身体感—嗅觉—想象”言说体系,进而力求对身体研究范畴下的文学与嗅觉课题予以推进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