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教派门宦组织
中国伊斯兰教内部在清以前并无教派门宦之分,17世纪苏非思想传入中国后,中国伊斯兰教发生重大变化。这就是有了格底目、伊赫瓦尼(后又分离出赛莱非耶)、西道堂等派别和依禅、门宦的产生与形成。教派的组织比较松散,仅以清真寺为活动中心,各清真寺之间相互独立,没有隶属关系。而门宦组织较为严密,每一个门宦都有一位自认为德高望重的穆勒什德,住道堂或拱北以统领教区。中国伊斯兰教的各种派别,追本溯源,同世界伊斯兰教的派别一样,只有逊尼派、什叶派两大派,教义教理大同小异。中国的格底目、伊赫瓦尼、赛莱非耶、西道堂与依禅、门宦大部属逊尼派。
从教义学的观点看,依禅、门宦属苏非学派,主张守贫、苦行和禁欲;伊斯玛仪派与十二伊玛目派则属马赫迪思想,期待“救世主”来临。前者在西北穆斯林中的影响较大,后者只在人数不多的塔吉克族中有影响。
苏非、依禅、门宦这三个名称虽不同,但含义是相同的。它们是伊斯兰教中的一种神秘主义派别的不同称呼,最初在阿拉伯称苏非,到15世纪苏非教团在中亚得到大发展后统称为依禅。17世纪中叶依禅派盛行于新疆,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信其主张。依禅的特征主要是:认为通过苦行、戒欲、忏悔途径达到“人主合一”的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则要通过人和真主之间的“中介人”,这个中介人就是依禅;依禅崇拜圣徒、圣墓。实行父传子受的世袭制,或由信得过的高足继承。依禅,依次分为依禅(导师)、海里凡(高足)、苏皮(修道弟子)、阿皮孜(讲经弟子)、布维(女弟子)、穆勒提(信徒)等不同等级。依禅接受门弟的条件是:须有高足弟子海里凡的介绍;被接受人须绝对服从导师,并接受导师吩咐的“孜克尔”;海里凡负责某一地区教务时,须持有依禅的“依尔沙孜”(委任书)。
门宦盛行于甘宁青地区的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群众中。门宦是伊斯兰教中苏非学派各支派的泛称。17世纪后期,虎夫耶、库布忍耶、嘎德林耶、哲赫忍耶等苏非学派,相继从阿拉伯、中亚以及新疆传入甘、宁、青地区,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穆夫提、大湾头、大拱北、华寺、官川等派别,这时并不叫门宦,门宦一名并不是他们自己取的名字,而是外人相加的。因为各门宦都有自己的名字,从大的学派讲,称虎夫耶或嘎德林耶或库布忍耶或哲赫忍耶。从小的支派讲,有的以地名命名,如毕家场、北庄等;有的以创始人姓氏命名,如刘门、杨门、张门等;有的以创始人的形象命名,如胡门、疯门等,总之不叫门宦。
清中叶,甘肃临洮北乡穆夫提第六代教主马显忠(1736—1795年)由于出资兴办义学,并在改善当地回、汉等民族关系方面有贡献,清地方当局遂赐给马显忠一“统领”头衔,命其统管河州各教派,群众称其所管为“七门八宦”,后来就有了“门宦家”之称。据《平回志》卷三记载:“州之老巢三,城北之华寺、毕家场、祁家场(大拱北——引者注),通称拱北。拱北者,清真寺也,又称其教首曰牟费谛。牟费谛者,犹云渠魁也。三巢为众回渊薮,陕甘及他省回皆依归听命焉。”但“门宦”一词见于文献者,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河州知州杨增新的《呈请裁革回教门宦》一文中。门宦一名的出现和被甘、宁、青苏非学派各支派所接受,表明这些支派大多已形成一种具有宗教世袭的身份、地位与特权的“高门世家”组织,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辖区更大的教坊制度,又被称为扩大了的教坊,是甘、宁、青伊斯兰教的一种特有组织形式。
伊斯兰教中的苏非派别很多。传入甘、宁、青的苏非学派主要有虎夫耶、嘎德林耶、库布忍耶和哲赫忍耶四个派别或四大苏非教团,后来四大苏非教团因内部教权继承或其他原因,又产生40余个小的教团组织,这些小教团组织有的是从大教团分离出来另立门户,有的是某些宗教人士领受中亚苏非教团学理而自创的教团,其中属于虎夫耶学理的小教团组织最多,有20余个。清朝以后它们在甘、宁、青快速发展,后来人们把这40个支派就叫门宦。
门宦共同遵行的教义和礼仪是遵信《古兰经》和“圣训”,并以“念、礼、斋、课、朝”五件天命为基本义务,遵守不逾;崇敬教主、老人家,宣扬他们是引领教众走上正道的“筛海”(长老),教众须遵从他们的领导;教主、老人家须坐静修持,常念“孜克尔”;在教主墓地建立亭室,名曰拱北,教众须经常去拱北祷念;大多数门宦的教主、老人家,由始传者的子孙世袭或由信赖的高徒继承,别人不能继承相传;教主管辖许多教坊(清真寺),教坊的阿訇由教主委任;教主、老人家一般靠商贸和教众的奉献开展本门宦的宗教活动。
甘、宁、青的门宦除具有上述共同教义、礼仪外,还各有一些不同的遵守。
属于虎夫耶派的门宦主张“道、教并重”和“闹中静”以及低念“孜克尔”为其主要特征。这些门宦是穆夫提门宦、华寺门宦、毕家场门宦、胡门门宦、北庄门宦、洪门门宦、丁门门宦等,主要分布在甘肃的临夏、兰州、天水,青海的循化、化隆、西宁,宁夏的银川、同心、西海固,以及新疆等地。这些门宦虽都传授虎夫耶学理,但他们之间各自独立,没有道统传承的直接联系。
属于嘎德林耶派的门宦主张“先道而后教”,修道者不娶妻室,出家驻拱北,修行中以坐静参悟、默念“孜克尔”为尚,宣扬“一时的参悟,胜过千年的功修”。这些门宦是大拱北门宦、香源堂(又称海门)门宦、阿门门宦、齐门门宦(又称七门)、韭菜坪门宦、杨门门宦(又称后子河)等,人数约有20万。主要分布在甘肃的临夏、东乡、康乐、兰州,青海的大通、民和、西宁,以及宁夏的海原、陕西的西乡、四川的阆中等地。这些门宦有教统联系,基本上是华哲·阿布都·董拉希及其再传弟子所传授。
属于库布忍耶派的门宦主张遵守“五功”,静修默念“孜克尔”。它虽只有大湾头一个门宦,但内部传授的老人家已发展到14支,这14支之间各遵师传,互不排斥,人数约万人,主要分布于甘肃东乡和康乐等地。
属于哲赫忍耶派的门宦主张“先教而后道”,高声念诵“孜克尔”,宗教仪礼以简为尚。它传了“两姓三家”(阶州马、平凉穆和灵州马),现有沙沟、板桥、北山和南川4个分支。由于同出一个道祖传授,教义、礼仪和习俗皆同,人数约20万,分布于甘肃的张家川、平凉、徽县、成县,宁夏的西吉、固原、吴忠、灵武,以及新疆、云南、河北、吉林、山东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