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引言

中国翻译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本土文学进行着积极的互动交流,这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日趋发展成熟,二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变得更为频繁、广泛和深入。然而,学界对中国翻译文学的认识和研究似乎还很不充分,翻译文学研究总是处于一个被忽视的状态,更谈不上对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关系的认识和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中,我国迎来了第四次翻译高潮,翻译文学也经历了又一个繁荣,对翻译文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在翻译文学理论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翻译文学批评研究、文献整理和理论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84年翻译研究专家罗新璋先生编选的《翻译论集》奠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译学研究,包括翻译文学研究的基础。80年代后,关于翻译文学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出现了很多,对我国翻译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文学史研究和翻译文学理论研究方面。翻译文学史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著述有陈玉刚教授主编的《中国翻译文学史稿》(1989年),这是第一部对中国翻译文学史进行独立研究的著作。孙致礼编著的《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1996年)是我国第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国翻译文学断代史和专题史。郭延礼教授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1998年)是又一部中国翻译文学断代史,在资料积累翔实可靠的方面堪称典范。2001年王向远教授出版了《20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这是我国第一部国别文学翻译史,表明了今后我国翻译文学史研究和写作的趋势。2005年出版的由孟昭毅、李载道编写的《中国翻译文学史》无论是在思想原则、内容跨度等方面都更为深入和全面。近20年来在翻译文学理论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首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谢天振教授,代表性著作有论文集《比较文学与翻译文学》(1994年)、《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1998年);专著《译介学》(1999年)。王向远教授的《翻译文学导论》(2004年)也是翻译文学理论研究方面的佳作。另外,杨自俭(《翻译新论》,1994)、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2001)、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1999)、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1991)等专家学者也为我国翻译文学,特别是文学翻译理论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目前为止我国翻译文学研究的著作大多是翻译文学史的书写和翻译文学理论研究,还未出现较为系统的研究我国翻译文学和本土社会文化以及文学的互动关系的专门著述。与著作相比,探讨我国翻译文学和本土社会文化以及文学的互动关系的论文则较为丰富,近20年来出现了大量相关文章,但大多数文章由于篇幅所限,只能集中探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内我国翻译文学与本土社会文化或者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或是集中探讨文学翻译与本土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或是探讨翻译文学对本土文学创作的影响(例如郭延礼:“近代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化”;姜秋霞:“论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影响”;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张俊才:“林纾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张萍:“试论翻译对中国通俗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王友贵:“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1899—1979)”;王宁:“现代性、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构”、“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化现代性”,等等),只有少量论文涉及了我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研究(例如陈改玲:“‘五四’翻译文学与小说创作的‘互动’关系”;高玉:“翻译文学: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关系中的中介性”;徐鹏绪、陈霞:“现代中国作家兼翻译家现象研究——翻译文学、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互动关系考察(之一)”;姜秋霞:“翻译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20世纪初与20世纪末我国翻译文学主题和来源的调查与分析”,等等),但还是未能对我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做一较为全面系统的、历时的考察和研究,特别是对我们现在所处的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21世纪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情况进行系统深入地探讨,而这些缺憾正是本书致力于弥补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