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第四卷:文明与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查理曼帝国和德、法、意三国的奠立

加洛林王朝的兴起 克洛维去世之后,法兰克王国陷入分裂状态。虽然在达格伯特统治时期(公元629—639年),法兰克王国曾一度获得统一,但在他去世后,王国再次走向分裂。王权的衰微导致国家大权旁落。宫相原是王室庄园的监管者,在王权衰微之际,逐渐掌握了王国的财政大权。同时,由于宫相长期侍从国王左右,深得其宠信,政治地位也急剧上升。于是,宫相便利用这一有利条件逐步取得了批转王室领地、颁发王室赏赐、征集国家赋税等大权。宫相掌权后,国王也就不再过问朝政,而整日坐着牛车、四处游历。国王由此获得了“懒王”的绰号。

公元687年,加洛林家族的赫里斯塔尔·丕平(公元688—714年)击败所有对手,成为全法兰克唯一的宫相。其子查理·马特在位时(公元714—741年),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极力推行采邑改革,即废除墨洛温王朝无条件赏赐土地的做法,实行有偿的土地分配制。他把赐地作为采邑分封给有功之士,但受封者必须要服骑兵役,且封地不得世袭。这一方面削弱了地方贵族的势力,加强了王权,并加速了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化进程;另一方面则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击退了周边各民族的进攻,巩固了边防。

公元751年,赫里斯塔尔·丕平之孙宫相矮子丕平获得罗马教廷的支持,登基称王,并将墨洛温王朝的末代国王送入修道院,加洛林王朝由此开始。

查理曼帝国时期的文化复兴 加洛林王朝在查理曼统治时期(公元768—814年)达到了鼎盛。他不仅通过东征西讨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而且还致力于文化的建设,从而使“黑暗时代”的西欧显露出了“文化复兴”的曙光。

在公元5—8世纪,拉丁西方在科学与文化上处于极度衰微的状态。虽然在英格兰、高卢和东哥特王国也不时闪烁几点文化的火花,但其文化普遍落后的状况却始终没有得到改变。就加洛林帝国而言,不仅平民大众几乎都是文盲,而且大多数贵族也目不识丁。即便是有文化的阶层——教士,文化水平也相当低下。其中大多数人行为野蛮,谈吐粗俗。查理曼对此极为担心。他在给富耳达修道院院长的信中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信中讲道:“这些年来从各地修道院送来的信件中经常显示出对居于当地的教友的神圣而虔诚的祈祷仪式的狂热,我们已经注意到在同样这些人写的东西中崇高的感情与粗陋的语言奇妙地杂糅在一起,这是因为对学识的忽视致使他们没受调教的舌头无法正确无误地表达那由虔诚的信仰在内外两方面所支配的东西。由此我们开始担心,因写作技巧的贫乏,他们将远远达不到理解《圣经》所需要的智慧。”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查理曼采取了一系列文化复兴的措施。

国民素质的提高,文化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对此,查理曼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曾多次颁布诏书,命令各教区和修道院兴办学校。787年,他颁布《文学研究之训令》,要求每所教堂和修道院都要设立学校。798年,他颁布《普通告诫》,“要设立学校教孩子读书,要在每一个主教区和每一个修道院里教授赞美诗及其曲调,教授圣咏、计算和语法,要让教士们都拥有一丝不苟地订正过的书籍。”公元805年,他发布指示给帝国的监察官,要求坚持以教育为本的目标,并强调学校应致力于教授阅读、歌吟、书写,以使学生们文通字顺。此外还包括法律、计算、医术等其他学科。正是通过查理曼的努力,普通的学校教育在拉丁西方大地重新兴起。同时,查理曼还创办了一所宫廷学校,专门培养高层贵族及其子弟。查理曼本人与其妻子、儿女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以促使整个宫廷上下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

为了实现其宏大的理想,查理曼延揽欧洲各地著名学者来帝国任教,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众多学者也为查理曼这种热诚所感动,纷纷应招而至。他们被派往帝国的各地,主持当地的教育振兴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有来自意大利蒙特卡西诺修道院著名的学者保罗,他撰写的《伦巴德人史》保存了大量有关的史料;来自西班牙的狄奥多夫,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来自英格兰的著名学者阿尔琴,他学识渊博,是诺森伯里亚文化复兴时期最后一位重要人物。这些学者成为这场教育和文化复兴运动的中坚力量,其中阿尔琴的贡献最为卓著。他不仅担任宫廷学校的校长,使该校成为一个活跃的学术中心,帝国教育改革的样板,而且还帮助查理曼筹划和制订帝国教育复兴计划,恢复各修道院的学术研究。

若离开了书籍,知识的进步、教育的普及将寸步难行。在查理曼推行教育和文化复兴运动之初,书籍是相当匮乏的。对此,主教们常常不断抱怨。当公元796年,阿尔琴来到图尔时,曾上书查理曼,认为当务之急是到各地搜集和复制图书。查理曼采纳了这一建议。于是,搜求书籍之风气在帝国内蔚然形成。大批珍贵的书籍自遥远的爱尔兰、英格兰、意大利等地运来。教士们则不辞劳苦地加以抄写、复制,以满足教学之需。为了抄写的方便,教士们还发明了一种易于书写的字体——加洛林小字体。书写上的变革无疑加速了书籍的积累,有利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该种字体不仅在中世纪极为流行,而且现代西方的印刷体也仍然保留了它的基本形式。正是由于人们的持续努力,加洛林王朝的藏书日渐丰富,一大批图书馆也随之建立起来。当然,这些图书馆大都隶属于教堂、修道院等宗教机构。有的图书馆藏书达上千卷,一般图书馆的藏书也有200—300册。藏书的内容涉及面也较广,有宗教、历史、地理、法律、逻辑、修辞、语法、数学、医学等各方面的书。也正是他们的努力,不仅宗教经典得以广泛传布,而且古罗马作家的著作也得以留存下来。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大部分古典拉丁文典籍,都是依据该时期的复制本而来的。

总之,查理曼帝国在文化建设上的功绩是巨大的。查理曼所倡导的文化复兴运动不仅使中世纪初期业已衰败的教育体系得以重新恢复,为日后大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而且通过它人们还同古典文化建立起了一种联系。在这个时期,许多教士迷恋上了古典作家的著作,有的甚至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也正因如此,现代学者将这次文化复兴运动称为“加洛林王朝的文化复兴”。虽然,在这一运动中,并没有出现令人赞叹的学术创新,而且文化复兴的范围也是有限的,但它却是西方人为走出文化荒芜的“黑暗时代”所做的一次巨大努力,同时也为未来西方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凡尔登条约和德法意三国的雏形 查理曼帝国尽管庞大,但它却是十分脆弱的。查理曼去世后,其子虔诚者路易登基。虽然他极力维持帝国的统一,但封建化加深所带来的诸侯势力的坐大,以及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却侵蚀着帝国统一的基础。在其生前,他的几个儿子就多次叛乱,在他死后,岌岌可危的帝国终于陷入分裂。

本来,路易去世后,应由其长子罗退尔继位。但他的两个兄弟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却联合反对他,于是战争四起。最后,罗退尔不得不屈服。公元843年,三兄弟在凡尔登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日耳曼路易获得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的东部法兰克,其领土大致与今日德国西部相吻合,地理上称为日耳曼,即德语的Deutschland或英语的Germany,我们通常翻译为“德意志”。秃头查理获得些耳德河与缪斯河以西的西部法兰克,其领土大致与今日的法国相吻合,地理上称法兰西,即法语和英语的France。罗退尔获得意大利中部、北部,以及上述两地之间的狭长地带,并仍然保留皇帝称号。凡尔登条约基本上奠定了后来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国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