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伊朗、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古代文明
伊朗高原的埃兰文明 伊朗高原的古代文明可以说是两河文明的姊妹篇。在地理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自然相接,伊朗高原文明古国埃兰的发祥地扎格罗斯山南部的胡泽斯坦地区,既是伊朗高原的一部分,也是两河流域的自然延伸;另一文明古国米底,同样与两河流域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它们互相影响,彼此渗透,共同创造了古代西亚的文明。
古代埃兰位于今伊朗高原西南部的胡泽斯坦地区。发源于扎格罗斯山山脉的卡尔黑河和卡伦河,由北向南蜿蜒流入底格里斯河,在这里形成了伊朗最大的冲积平原——胡泽斯坦平原。早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胡泽斯坦平原上就出现了定居的农业村落,栽培大麦、小麦,驯养山羊。公元前3000年,在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创建最早的城邦国家时,胡泽斯坦地区也出现了伊朗高原上最早的古代文明——埃兰文明。
古代埃兰的居民,既不属于塞姆语系,也不属于印欧语系的伊朗语支,和苏美尔人一样,学术界对他们的来源和语族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他们的语言与古达罗毗荼语比较接近。由于自然地理相接,古代埃兰文明与两河流域的联系非常密切,埃兰地区丰富的矿藏和森林资源,常常是两河流域各个城邦垂涎的目标,而富饶的两河流域平原,也经常是埃兰人掠夺的对象。历史上埃兰和两河流域之间的和平交往和相互战争是如此的频繁,以至于古代苏美尔人的文献中把埃兰当作两河流域的一个国家来记载。根据已发现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埃兰文明可以分为古埃兰、中埃兰、新埃兰三个阶段。
古埃兰时期,大约是在公元前2700到前1600年。此时,埃兰以首都苏撒为中心,建立起城邦国家。与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常有攻伐。公元前2700年左右,基什国王恩梅巴拉吉西曾入侵埃兰,把埃兰人的武器作为战利品运回两河流域。公元前26世纪,埃兰的势力强大起来,在阿万第一王朝时,埃兰人南下进犯苏美尔城邦,击败了乌尔军队,一度称霸两河流域。公元前23世纪,在阿万第二王朝时,埃兰国势强盛,和控制着两河流域的阿卡德国王纳拉姆辛结成同盟,共同防范东北山区的库提人。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西马什王朝时,埃兰再次南下两河流域,灭乌尔第三王朝,并将其首都夷为平地。
中埃兰时期,大约是在公元前1400到前1100年。这一时期,埃兰历史上最大的事件莫过于国王苏特鲁克·纳洪特攻入巴比伦王国,将无数珍宝掠往苏撒,其中包括那块雕刻着汉谟拉比法典全文的黑色玄武石柱。当此之时,埃兰占据两河流域的许多重镇,是西亚的一大强国。中埃兰的历史由于巴比伦第四王朝的兴起而结束。
大约是在公元前800年,埃兰的势力再次崛起,与两河流域的新巴比伦王国结成了反亚述的军事同盟,史称新埃兰。但是,新埃兰的命运并不昌盛,内部的分裂使它不能集中力量对付亚述的入侵,与新巴比伦的外部联盟也不那么默契。而且,来自伊朗高原西北部的波斯人部落,占据了埃兰的高山地区,断绝了埃兰平原地区与战略后方的联系,使它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公元前7世纪中叶,埃兰为亚述所灭。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埃兰先后经历了亚述、新巴比伦和米底王国的统治,直到公元前550年波斯的阿黑门尼德王朝灭掉米底,把埃兰变成为波斯王国的胡泽行省,而埃兰人也逐渐被伊朗人所同化,成为胡泽人,埃兰古都苏撒,也成为波斯王国的首都。
由于与两河流域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古埃兰人使用的文字、立法、法律和艺术风格,都与两河流域的文化有极其相似之处,因此,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人将它归入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化圈。和埃兰各历史时期相一致,古埃兰的文字是象形文字,通行于公元前3000年中叶,中埃兰流行的是楔形文字。在新埃兰时期的文献中,埃兰语、古波斯语和阿卡德语对照使用。埃兰人对后来的伊朗文化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文字的使用。是他们把古代的楔形文字传给了波斯人,使波斯人可以在此基础上创立波斯人的楔形文字——古波斯文,并且以他们的文化对波斯的立法和法律产生影响。
米底人及其王国 米底人属于印欧语系东支的伊朗语族,公元前2000年的后期,从中亚进入伊朗高原,居住在里海以南,埃兰以北这块地区。公元前9世纪亚述国王的铭文中开始提到他们,当时米底人还处在部落制度下,各部落有自己的首领,处在亚述的控制之下,向亚述称臣纳贡。公元前7世纪,在反抗亚述统治的斗争中,米底人的各个部落逐渐统一,形成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米底人击败了亚述的盟友西徐亚人,征服了波斯人的部落,向他们征收贡赋,一度成为波斯人的宗主。公元前612年,在第三代国王库阿克撒列斯统治时,米底改革军事,与新巴比伦结成同盟,灭掉了亚述,并且将亚述领土瓜分,获得了伊朗的大部分、亚述北部和亚美尼亚的一部分,其疆域北起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南至波斯湾的广大地区,成为西亚的一大强国。
米底王国是伊朗历史上第一个由雅利安人建立的统一国家。米底国家的建立和其征服活动,促进了伊朗高原上各个部落的统一和同化。但是,强大的米底国家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很快,米底就被它昔日的臣属波斯人所打败,反而变成了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米底首都阿马丹则成为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夏都。在以后的亚历山大帝国、安息帝国和萨珊波斯统治的历史时期中,米底人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性,融合进伊朗民族中。
波斯人的帝国与扩张 波斯人和米底人一样,同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的东支——伊朗语族,大约公元前2000年后期从中亚(也有人认为经高加索)进入伊朗,居住在伊朗高原的西南部。公元前9世纪,波斯的名字开始见于亚述人的文字记载。米底国家强盛之时,曾把波斯人变为他们的藩属,向他们征收贡赋。当时波斯人有10个部落,其中六个农业部落,四个游牧部落。公元前558年,波斯人中最强大的部落阿黑门尼德部落的酋长居鲁士起兵反抗米底人的统治,在这个过程中统一了波斯10个部落,建立了波斯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阿黑门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波斯人击败了过去的宗主米底王国,把米底变为波斯王国的一个行省。
波斯人建国之后,居鲁士利用亚述人的军事技术,频频向外扩张,公元前546年征服小亚细亚,前538年又灭掉了加勒底人统治的新巴比伦帝国。居鲁士一改过去亚述帝国野蛮的统治风格,善待被征服地区的上层人物,尊重各地的风俗习惯,把被新巴比伦王国囚禁的犹太人悉数放回巴勒斯坦,帮助他们在耶路撒冷重建家园。居鲁士死后,其后继者冈比西斯和大流士继续对外扩张,征服了埃及和印度的旁遮普地区,把版图扩展到东起印度河流域西至色雷斯地区、北起亚美尼亚南抵埃塞俄比亚的广大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波斯帝国的政治制度 波斯帝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国王是大流士。他在位时,建立起了一整套的行政统治制度。参照亚述的经验,波斯将被征服的地区划省而治。全国分为20个行省,由国王委任的总督进行统治。在全国统一度量衡和币制。波斯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统一铸币制度的国家。统一的币制,对于加强境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起了促进作用。
波斯帝国还吸收了亚述的经验,修筑了三条连接全国各地的驿道。最重要的是从波斯湾北面的苏撒向西通过底格里斯河再由此经过叙利亚、小亚细亚,抵达爱琴海沿岸的以弗所的御道,全长1677英里。驿道上设有111个驿站,驿站里备有供信使替换的马匹。另一条是从巴比伦向东,经大夏、粟特到印度的驿道。第三条从小亚细亚的伊苏开始,经黑海沿岸的西普诺到达高加索。驿道的修筑,改善了西亚的交通,促进了地区之间的联系。御道制度影响了后来的罗马人。罗马帝国时,也修筑了一张举世闻名的御道网,其中的一些道路直到今天仍然在使用。此外,波斯人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行省制度、包税制度、驿道和官僚行政体制,对后来的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大流士一世的晚年,波斯帝国同希腊发生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史称希波战争。结果,波斯不断遭到失败。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由此而走向衰落,被征服地区纷纷摆脱控制。公元前330年,波斯被希腊北部兴起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所灭,遂成为马其顿帝国的一部分。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波斯又处在塞琉古王国的统治之下。公元前3世纪中叶,中亚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帕勒·达伊人进入伊朗东北部的帕提亚,推翻了塞琉古的统治,建立了帕提亚帝国。中国史书称为安息,波斯成为安息帝国的一部分。
萨珊王朝的崛起 公元224年,波斯地区斯特赫尔城王公阿达希尔一世,联合各地王公打败安息军队,占领泰西封,建立起波斯历史上的一个新王朝——萨珊波斯。在萨珊王朝时期,波斯发生了著名的马资达克起义,造成伊朗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在这个基础上,国王科斯洛埃斯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改革,大大提高了国家的实力。依靠自己强大的国力,萨珊波斯与首都位于拜占庭的东罗马帝国为控制东西方贸易的商道展开了激烈的争夺。6世纪中叶,萨珊波斯夺取了拜占庭控制下的安条克城和庇特拉要塞,控制了从也门经阿拉伯半岛西部抵达地中海和叙利亚的商路,迫使东方商品改由波斯湾顺两河运往欧洲。
商路改道引起阿拉伯半岛剧烈的社会动荡。在这剧烈动荡中产生的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几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命运。7世纪中叶,萨珊波斯为阿拉伯帝国征服,成为阿拉伯哈里发国家的一个行省。塞尔柱突厥兴起以后,波斯又沦为突厥帝国的一部分。13世纪,蒙古铁骑横扫西亚,伊朗又先后经历了旭烈兀王朝和帖木尔帝国的统治,直到16世纪萨菲王朝的建立,伊朗才重新成为独立国家。
琐罗亚斯德教 琐罗亚斯德教亦称祅教,起源于伊朗古代居民的原始宗教。公元前6世纪,米底的一位祭司琐罗亚斯德对传统的宗教进行了改革,把米底人对火的崇拜和对部落正义之神阿胡拉·马兹达的崇拜结合在一起,创立了琐罗亚斯德教。琐罗亚斯德教宣扬善恶二元论,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这些对立的东西,代表光明与幸福这些善端的最高主神就是阿胡拉·马兹达,他与代表黑暗与邪恶的恶端之阿利曼总是在不停地斗争着,而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光明战胜黑暗,善战胜恶。人们可以在善恶之间进行自由选择,可以为善,也可以行恶。但是他们在人世的所有作为都将在死后接受审判,善者的灵魂奔向天堂,而恶者的灵魂则堕入地狱。琐罗亚斯德的这些教义得到了米底国王维什塔斯拔的信奉。在他的支持下,琐罗亚斯德教在伊朗东部得到广泛传播。阿黑门尼德王朝建立后,琐罗亚斯德教为代表光明与秩序的国家辩护,成为国教,传播到伊朗的西部。
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是《阿维斯塔》,最早是在公元前6世纪用米底文字写成,在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后期,第一次用波斯文编辑成书。安息时期,同样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并且对在希腊化时期散失的《阿维斯塔》进行了重新收集和整理。萨珊波斯时期,琐罗亚斯德教形成了完整的宗教理论、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会组织,《阿维斯塔》被再次编订。伊斯兰教兴起后,琐罗亚斯德受到迫害,势力衰微。以后,一些教徒逃亡印度古吉拉特,在那里形成信奉琐罗亚斯德的少数民族帕西人。
摩尼教 大约是在萨珊波斯时期,伊朗地区出现了新的宗教摩尼教。同琐罗亚斯德教一样,摩尼教也把世界看成光明与黑暗斗争的舞台,不同的是,摩尼教认为光明和黑暗是截然对立、不可调和的,光明并不能战胜黑暗,光明与黑暗的斗争贯穿于整个世界的始终,无息无止。摩尼教还认为,人的灵魂是光明的原质,但被束缚在不洁的身体里,人们必须与自己的肉体欲望进行斗争,抛弃物质享受,恢复圣洁本性。因此,摩尼教主张禁欲修身,不近酒色,清静无为,不蓄私产。甚至主张禁绝婚嫁,断子绝嗣,以毁灭黑暗和罪恶的渊薮。
摩尼教由于这些极端的教义,受到了当时占据正统地位的祆教的迫害。许多教徒逃往中亚、北非等地。摩尼教也因而传到了这些地区,形成了各地的特色。摩尼教源远流长、传播广泛,并在同其他宗教的接触中发生着交互性影响。如传播到中亚一带的摩尼教受到较多的佛教影响,而传播到西方的摩尼教则受到基督教的较大影响,并且对基督教产生了重要影响。基督教中的光明与黑暗的斗争、上帝之城必将战胜世俗城市的思想,也都由曾经信奉摩尼教的教父圣奥古斯丁带入基督教。
东西文化交流传播的桥梁与纽带 伊朗文明的伟大贡献不仅在于它自身的创造和传承,而且也体现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由于与两河流域文明的历史渊源,伊朗文明不仅吸收了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因子,而且通过它与希腊和西方世界的交往,把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传播到西方,并且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
希腊人在伊朗地区的统治,对伊朗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希波战争以及后来的亚历山大帝国和塞流古王国的统治,使希腊文化如同高山流水般地涌入波斯,希腊语成为政府的官方语言。不仅政府的诏书、法院的诉讼、文告使用希腊文字,就是商业往来的文书簿记也使用希腊文字。安息帝国时期,统治者依然采取了亲希腊的政策,社会上层人物均以精通希腊文化为荣。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和身体力行,希腊社会的许多文化和习俗,成为波斯社会的时尚,在上层社会中深受欢迎,下层社会也纷纷效尤。一时间,伊朗出现了一个“希腊化”时期。考古学家曾在安息最早的古都尼撒发现了希腊式的剧院和希腊喜剧的面具。希腊建筑和装饰风格,也传到了波斯,影响了波斯的建筑风格。波斯首都苏撒的王宫,就有爱奥尼亚石匠参加了修建,而波斯波利斯王宫的许多雕塑,也有希腊的风格。
西方文化的涌入,并没有磨灭伊朗文化的特性,反而促进了它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把它融入本地文化传统之中,从而丰富了伊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波斯的政治制度、语言文化、宗教哲学中,都融进了西方文化的因素。而伊朗文化,也对西方文化发生了影响。罗马的行省制度,就是从波斯帝国的政治经验中吸取的。著名的罗马大道,其实就是仿照波斯御道而修建的,就连拉丁文中的“公路”一词,也来源于波斯语。而波斯骑兵擅长的运动战和突袭战术,也被罗马人学了去,成为罗马军队的主要战术。与此同时,西方还通过伊朗文明,接触到了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如巴比伦的天文立法、医药知识和祆教的善恶二元论哲学思想等。
萨珊波斯的文学成就 到萨珊波斯时,波斯人的文化达到鼎盛。著名的波斯诗人、数学家欧玛尔·海亚姆(公元1048—1131年),以500警句诠释了他对人世、宇宙和生死的态度。波斯成为东方世界的艺术中心,西欧的艺术教师。
萨珊波斯时代的伊朗人之所以取得这样辉煌的文化成就,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是一个混杂的民族。波斯是一个包括了几十个民族的民族大熔炉。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不同文化的互相吸收和融合,使波斯的地毯和挂毯,图案优美,巧夺天工。传播到其他民族的艺术意识中。
犹太人的祖先和希伯来文明 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初开始,就居住在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不过,那时他们还不叫犹太人,而叫希伯来人。希伯来人的始祖是谁?他们是从哪里来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活在这里的?他们与西亚其他塞姆语族人的关系如何?对于这些问题,人们说不清楚。不过,根据《圣经》的记载,希伯来人的先祖亚伯拉罕家族,来自苏美尔的乌尔,他率领族人渡过幼发拉底河和约旦河,从两河流域迁入叙利亚一带(当时叫迦南),希伯来人的意思,就是渡河而来的人。一些学者推测,这件事大约发生在汉谟拉比称霸两河流域的时候。希伯来人征服迦南后,从原有的土著居民迦南人那里学会了农业,开始了定居的农业生活。
刚到迦南时,希伯来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而是以12个部落的形式存在。这就是《圣经》中所说的“雅各十二子”。根据《圣经》传说,雅各是亚伯拉罕的孙子,同以扫是孪生兄弟,出生时抓住以扫的脚后跟出来。少年时,他用一碗红豆羹换取了以扫的长子身份。以扫长大后,对此耿耿于怀,想除掉雅各。雅各逃往舅父家,娶了舅舅的两个女儿,生了十二个儿子。这十二个儿子就是希伯来十二部落的祖先。雅各在异乡发达后,携妻儿返回故乡,途中与神的使者摔跤获胜,从此希伯来人便叫做以色列人,意思是“与神摔跤的人”。
后来,迦南发生饥荒,希伯来人一度因为逃避饥荒而南迁埃及,在那里和平地生活了几个世纪。大约是在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由于不堪法老的暴虐和奴役,希伯来人在首领摩西的领导下离开埃及,越过红海,重返迦南。希伯来人历史上的摩西十戒,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公元前12—11世纪,希伯来人受到来自海上的腓力斯丁人的袭击。在抗击腓力斯丁人的过程中,以色列12个部落渐渐统一。后来,犹太部落的首领大卫在统一巴勒斯坦的基础上,建立了古代以色列人的国家。大卫容貌俊美,精明强干,他杀死腓力斯丁巨人戈利亚特,建都于耶路撒冷,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所罗门。所罗门是位英明的君主,他统治下的耶路撒冷和平富足,王国也达到鼎盛时期。所罗门用了7年工夫,在锡安山上修建豪华的圣殿,用以敬奉犹太教的真神耶和华。接着,所罗门又花了13年的时间,为他自己兴建了宫殿。
由于大兴土木耗费了大量的财富,加之宫廷生活的奢侈,所罗门晚年,社会矛盾激化,不堪其苦的老百姓爆发了耶罗波安领导的以色列人大起义。耶罗波安一度失败逃往埃及。所罗门死后,他在埃及人的支持下,攻陷巴勒斯坦,洗劫耶路撒冷,使原来统一的王国分裂为犹太和以色列两个王国。北方的以色列王国以撒马利亚为首都,统率10个部落,南方的犹太王国仍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统率2个部落。
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攻陷撒马利亚,灭以色列国。以色列10个部落的人民被亚述人流放他乡,在漫长的历史中消失不见了。犹太王国由于向萨尔贡二世进献了大量金银而未遭灭顶。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攻取巴勒斯坦,烧毁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的圣殿,并把大量犹太王国的居民迁往巴比伦为奴,这就是历史上的“巴比伦之囚”。时隔不久,波斯帝国灭新巴比伦(公元前538年),将囚禁在巴比伦城的犹太人悉数解放,让他们返回巴勒斯坦,在耶路撒冷重建家园,犹太人也就成了整个民族的统称。
公元前331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帝国打败了波斯帝国,把犹太人生活的地区也囊括到了亚历山大帝国和以后的塞琉古王国的版图之内。犹太人的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也受到希腊文化的强烈冲击和影响。
公元前170年,塞琉古王安提奥卡斯四世派兵占领耶路撒冷,取缔犹太教,激起了犹太人的不满和反抗。在马加比的领导下,犹太人爆发了反对塞琉古统治的大起义,并建立起独立的马加比王国,存在100多年。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又征服巴勒斯坦,犹太人陷入罗马人的统治之下。公元66年,巴勒斯坦北部城市凯撒利亚发生犹太人与叙利亚的希腊人之间的冲突,罗马当局偏袒希腊人,致使冲突扩大,耶路撒冷2万犹太人被杀。这一血腥事件直接导致了犹太人反对罗马统治的大起义。犹太人占领耶路撒冷,消灭当地的罗马驻军,建立了犹太人自己的政权。公元前70年,罗马皇帝苇伯乡的军队攻陷耶路撒冷,镇压了犹太人的起义,并将城市夷为平地。城中犹太人绝大多数被杀或被卖为奴。从此,犹太人失去家园,流落到世界各地,直到1948年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地区重新建立以色列国家。
犹太教 犹太教可以说是希伯来文明的核心。犹太人这个民族,之所以能在两千年的大流散中历经磨难而不散,保持其民族的存在,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宗教观念。
和两河流域的古代民族一样,犹太人最初也盛行多神崇拜,特别崇拜公牛、羊羔和蛇。征服迦南以后,他们接受了迦南土著人对神雅户的崇拜,对它稍加改造,变成了犹太人的神耶和华,这时的耶和华,只是代表风、火、雷、电等自然力的神祇,是众神之中的一个主战争的神。以后,所罗门为它在锡安山上建立了圣殿,把它和国家君主的权威联系起来,耶和华又变成了国家的护佑神。
所罗门时代的晚期,犹太社会政治腐败,贫富悬殊,宗教堕落。不堪赋税之苦的老百姓怨声载道。犹太社会出现了最早的一批“先知”。这些思想深刻、观察敏锐的祭师或普通人,借耶和华之口针砭时弊,鞭笞丑恶,预言未来。他们的活动,对犹太教的教义产生很大影响。在先知们的引导下,老百姓的宗教信仰发生变化,从崇拜威严赫赫的耶和华,转向崇拜专以仁爱为怀的耶和华。但是直到此时,宇宙一神的观念还没有出现。
新巴比伦征服犹太后,沦为异族之囚的犹太人在对重获自由的热烈渴望中,发展出了新的宗教思想和观念,即宇宙一神观念、救世主思想和特选子民思想。耶和华是宇宙唯一的主宰,犹太人是他的特选子民。他通过让犹太人受苦的方式,警告世人不要为恶,并且将派救世主弥赛亚来拯救他的特选子民犹太人。波斯帝国灭新巴比伦后,重返家乡的犹太人,把它看成是耶和华的拯救,在锡安山上重新修建了耶和华的神庙,建立起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宣扬宇宙一神的犹太教也正式形成。
犹太教的经典和主要观念 早期犹太教的主要经典是《圣经》。犹太人历代先知的话语和自古相传的戒律一起,构成了犹太教的圣经——《旧约》的主要部分。先知教义的核心由三部分组成:1.一神论。耶和华是宇宙的主宰,其他的一切神都是伪神;2.耶和华是正义之神,他只行善事,世上一切恶都源自人类而非源自他;3.由于耶和华是公正的,他对其以色列子民的道德行为比其他方面更加看重,他不太关心典仪和祭祀,而更要求他的子民“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申辩,为寡妇辩曲”。
犹太人自巴比伦返回后,其宗教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就是末世论思想的出现。在希腊人和波斯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在马加比起义之后,犹太人的思想开始关注他们这个弱小的在政治上软弱的民族在神的世界宏图中的作用问题,同时开始寄希望于弥赛亚和千禧年。他们相信,上帝会马上派一个救世主或弥赛亚来,他会使犹太人强大起来,并且在末日来临之前、在和平公正的千禧年期间,把耶和华崇拜传遍世界。弥赛亚将主持最后的审判,为恶者将受到永远的处罚。
犹太教的这种宇宙一神观念、末世论思想、救世主思想以及特选子民思想,对犹太人自身历史的发展以及世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一神论思想、末世论思想和救世主思想,直接为基督教所吸收,基督教中的上帝及救世主耶稣基督的思想,以及末世审判思想,就是从这里来的。而犹太人的特选子民的思想,使犹太人之间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意识和绝对的排他思想。由此发展起了犹太教中的割礼等具有内部认同和外部排他功能的宗教仪式。这种特选子民的思想还对维系犹太民族起了重要的凝聚作用。犹太人流落世界各地,经数千年,一再遭受到迫害、屠杀和驱逐,但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宗教文化认同,自成一个独立的民族,这是世界民族历史上的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而犹太教以及救世主和特选子民思想,是这个奇迹得以发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流散世界、备受屈辱和磨难的时候,犹太人坚信,他们是上帝的特选子民,上帝是不会忘记与他子民的约定的,定会派弥赛亚降临,拯救犹太人,使其获得繁荣。这种精神力量,对流散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起到了凝聚作用,激励犹太人历逆境而不衰,在他们所从事的领域取得杰出的成就。
犹太人本来是个游牧民族,并没有他们自己的艺术。来到巴比伦之后,接受了巴比伦人的艺术影响,他们建造的神庙,就是对巴比伦建筑艺术的模仿。犹太人的造型艺术也不发达,因为摩西十戒中告诫人们,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这个戒律阻碍了犹太人造型艺术特别是人物绘画和雕刻的发展。
犹太人的历史学 《圣经·旧约全书》,既是犹太人伦理规范和宗教戒律,也是一部历史著作,它反映了犹太人自游牧部落生活到公元前5世纪的早期历史。犹太教形成之后,《旧约全书》被奉为经典,在犹太人中流行着一种习俗,似乎在以本民族语言文字写作历史是对圣经的不敬。于是,一般犹太人都不再从事历史写作。因而犹太人的历史学也不发达,流传下来的古代犹太人的历史著作,仅有约瑟福斯写成的《犹太古代史》和《犹太战争史》,前者系统叙述了自创世纪到公元66年犹太人大起义前夕的历史;后者是对这次大起义的历史记录。这两部史著,为后人了解古代犹太人和《圣经》提供了背景知识。
赫梯人和赫梯帝国 赫梯人是属于印欧语系的一个民族,大约来自黑海以北。公元前2000年初,他们翻越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与当地居民联合,以哈图萨为首都,建立了赫梯人的国家。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赫梯人不断对外征战,一度成为包括叙利亚大部和整个小亚细亚的庞大帝国。公元前1590年前后,在国王穆尔西利斯一世时,赫梯人攻陷巴比伦,灭巴比伦的阿摩利王朝,但未在两河流域驻足。公元前1300年左右,在国王牟瓦塔尔统治时,赫梯为了争夺叙利亚而与埃及新王国之间发生了古代世界最大的一次战争。牟瓦塔尔亲率大军,于公元前1299年,在奥伦河河畔的要塞卡叠什与三万埃及军队展开大战,几乎俘获轻敌冒进的埃及国王拉美西斯二世。长期的战争消耗了双方的国力,公元前1280年左右,赫梯国王哈图舒尔三世与拉美西斯二世决定停战言和。双方缔结了停战协议。这个条约是现在已知的历史上最早的国际条约,条约文本用埃及文、赫梯文、阿卡德的楔形文字写成,刻在一块银板上,并制有副本。该条约文本,是目前保存下来的历史上最早的条约文本。
赫梯帝国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很久,约一个世纪之后,曾经强大一时的赫梯帝国在海上民族的入侵和打击之下分崩离析。到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国家为亚述人所灭。
赫梯人的语言、文字和法典 赫梯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系统。古代赫梯人的语言是一种印欧语,其名词和动词的词尾,与其他早期印欧语言很接近。赫梯语主要保存在从古都哈图萨大量出土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泥板文书上,其内容涉及宗教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赫梯人使用的文字,最初是象形文字,从右向左书写。大部分为表意符号,也有一些表音符号。这些图形文字,在20世纪30年代被译读,研究者们认为,赫递的象形文字与埃及的象形文字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后来,赫梯人接受了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对它加以改造,用来记录自己的印欧语系的语言。赫梯人的楔形文字也被捷克学者赫罗兹尼等人解读。
赫梯人留下了一部著名的法典——《赫梯法典》,这部法典是在公元前16世纪铁列平统治时开始编撰的。法典制定了王位继承原则,抑制了宫廷内讧,保证了国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王国的一套高效率的行政体制,从而使它能够迅速强大,一度称霸西亚地区。
赫梯人的冶铁技术 赫梯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民族之一,在公元前14世纪就开始使用铁器。他们在世界文明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他们较早地发现了铁,开采了铁矿,发明了冶铁和铁器制造、使用技术,并且通过与其他民族的贸易,把铁器的制作和使用技术传播到当时文明世界的许多地区。
由于地处小亚细亚这块西亚、北非和地中海的连接之地,赫梯人成为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居间者,他们的文化是埃及、两河流域和爱琴海地区诸文明之间的主要链环之一,而他们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征战和贸易以及其他形式的和平交往活动,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航海民族腓尼基人 腓尼基人居住的地方,是地中海东岸的一块狭长的沿海地区,东起黎巴嫩山,南连巴勒斯坦,北接小亚细亚,背后靠山,前面临海。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腓尼基人只能向海讨生活,因而造就了腓尼基人航海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性格。
腓尼基这块土地上最古老的居民,可能是来自高加索的胡里特人。后来,操闪米特语的迦南人来到这里,与胡里特人混居。腓尼基人可能就是他们的后裔。腓尼基人自己认为他们的先世来自波斯湾。
“腓尼基”一名,一是指腓尼基人从贝壳中提取的紫红色的颜料,二是指腓尼基海岸生长的一种棕榈树,最早见于埃及文献,写作“腓尼赫”。希腊人把它称为“腓尼基”,意为“紫红之国”。约当公元前28世纪,腓尼基人开始在地中海沿岸筑城而居,发展起许多城市国家。重要的有乌加里特、毕布勒、西顿、推罗等。这些城邦既因为各自利益和地区霸权互相攻伐,又受到邻近的埃及、巴比伦等大国扩张的影响,势力潮起潮落。公元前10世纪,推罗崛起。在国王希拉姆一世时(公元前969—前936年),推罗大肆对外扩张,曾进军塞浦路斯,远征非洲,在那里建立了重要的商业政治中心。公元前8世纪末,腓尼基被亚述征服,以后又为加勒底人所控制。波斯帝国兴起后,腓尼基又臣服于波斯,为波斯帝国提供海军。直到公元前332年为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灭。
腓尼基人造船和航海技术非常发达。很早就开始了海外殖民,在地中海中部、小亚细亚沿岸、塞浦路斯、爱琴海诸岛、北非的迦太基、西西里的帕勒摩、西班牙的加的斯和马拉加等地,都建立了殖民城市。由于善于航海,腓尼基人享有“勇敢的航海家”之美称,它的水手常常被大国征用。公元前7世纪,一批腓尼基水手受埃及二十六王朝法老尼科的委托,完成了历时三年环绕非洲的航行。
腓尼基人不仅长于航海,而且还精于工商。腓尼基人善于制造玻璃及金属器皿,搪瓷花瓶、装饰品、珠宝、武器制造无一不能。腓尼基的妇女,尤其擅长刺绣,她们的绣品,花样繁多,色彩绚烂,人见人爱。而在所有产品中,紫红颜料更是腓尼基人的专利。借助舟楫之便,腓尼基的商船频繁往来于地中海、黑海、塞浦路斯、非洲和西班牙海岸,把自己的产品运到这些地方进行销售。为了贸易的方便和安全起见,他们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不少要塞,著名的有加的斯、迦太基、马塞、马耳他、西西里、撒丁和科西嘉。在古代,腓尼基人的商业十分兴旺,城镇居民多从事商业,不仅经营本地的产品,还利用它有利的自然条件和航海技术、范围广大的商业网点,从事海上运输和中转贸易,转卖从外地贩来的商品,是古代优秀的商业民族。
长期从事海外贸易,使腓尼基人接触到当时世界的各种文化。善于吸收消化和融合各地优秀文化的腓尼基人,把从埃及、克里特人那里学到科学和艺术加以改进,又传授到希腊、非洲、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地,无形之中,成了古代世界的一个文化传播者。
腓尼基人的拼音文字 腓尼基人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吸收埃及字母和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某些元素的基础上,对它们加以改进和完善,形成了腓尼基人自己的拼音文字,并将这套腓尼基文字传播到世界的许多地区。
公元前2000年中,腓尼基北部和南部出现了两种文字,北部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影响,字母是楔形的,共29个,都是辅音。南部受埃及文字的变体西奈字母的影响,字母是线形的,共22个,也没有元音。以后,南方的线形字母在吸收楔形字母的某些成分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简便易行的拼音字母。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腓尼基字母形成后,向西传到希腊。希腊人对它进行了改造,加进了元音,创造出更为完备的希腊字母。以后,腓尼基字母又有通过希腊传到意大利,演化为拉丁字母和伊达拉里亚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构成了现代欧洲各国文字的来源。斯拉夫文字就是从希腊文字演化而来的。向东,腓尼基字母传到了高加索一带,发展成阿拉米亚字母和希伯来字母。以后,阿拉米亚字母又发展为厥鲁文、梵文、阿拉伯文、突厥文。由突厥文又演化出蒙古文和满洲通古斯文。可以说,现代世界的大多数字母文字都受到了腓尼基文字的影响。尽管现代学者发现,最初使用拼音文字的人并不是腓尼基人,而是西奈人,但仅就文字传播这一点,腓尼基人就在世界文化史上永远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