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莫非1”的来源
“莫非1”的来源有两种可能:一是由跨层结构“莫非”(“否定性无定代词+否定副词”)语法化而来,一是由语气副词“莫”发展而来。
这里的关键有两点:
1.语气副词“莫非1”表测度和反诘的用法与跨层结构“莫非”所表达的“没有什么/谁不……”之意难以建立语义联系。
2.有的学者认为“莫”先秦就有表测度的语气副词用法,有的学者认为“莫”的这种用法始于六朝。无论如何,“莫”表测度早于“莫非”。
因此,“莫非”的语气副词用法源于语气副词“莫”。
下面我们进行具体讨论。
刘坚、江蓝生等(1992:261)认为“表示测度疑问的副词‘莫’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已出现”,他们列举了以下3例:
文,莫吾犹人也?(《论语·述而》)
(柏矩)至齐,见辜人焉……号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菑,子独先离之。”曰:“莫为盗?莫为杀人?”(《庄子·则阳》)
昭子曰:“旱也。日过分,而阳犹不克,克必甚,能无旱乎?阳不克,莫将积聚也?”(《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论语》例,《朱子语类》卷第三十四曰:“‘莫’是疑辞,犹今人云:‘莫是如此否?’”《庄子》例“离”是“遭受”义,此例说的是柏矩到齐国,见到被处死的人,失声痛哭,“莫为盗?莫为杀人”是柏矩推测罪犯被处死的原因:莫非是当了强盗?莫非是杀了人?《左传》例昭子认为日食(阴克阳)是要发生旱灾的预兆,“阳不克,莫将积聚也”是说:阳气还未压倒阴气,大概是阳气还在积聚吧?
由于以上3例时代过早,加上古代学者又有别的解释,或许还不足以让人完全采信,但下面六朝“莫”表测度的例子应该是没有问题的[4]:
谢胡儿语庾道季:“诸人莫当就卿谈,可坚城垒。”庾曰:“若文度来,我以偏师待之;康伯来,济河焚舟。”(《世说新语·言语》)
(石长和被误传往地府)阁上人曰:“闻鱼龙超修精进,为信尔不?何所修行?”长和曰:“不食鱼肉,酒不经口,恒转尊经,救诸疾痛。”阁上人曰:“所传莫妄?”(《幽明录》,《古小说钩沉》)
这两例都出自刘义庆之作。前一例余嘉锡《笺疏》引文廷式《纯常子枝语》曰:“莫字揣摩之词,意与或近。秦桧言‘莫须有’之莫字,正与此同。俗语约莫,亦揣度之词。”后一例“所传莫妄”意谓:所传来的人大概搞错了吧?
无论如何,“莫”表测度早于“莫非1”。这就告诉我们,“莫非1”应是语气副词“莫”的扩展,是语气副词“莫”加上“非”而构成的。
语气副词“莫”为什么会加“非”演变为“莫非1”呢?起作用的应该有三个因素:
1.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的推动。这一因素是汉语词汇发展的普遍规律,无须赘述。
2.认知心理的作用。表测度是在肯定和否定之间权衡,最初或许偏向肯定就在“莫”后加“是”,偏向否定就在“莫”后加“非”,到后来,差别消失,就形成了表测度肯定形式“莫是”、“莫应”与否定形式“莫非”、“莫不”、“莫不是”并存同用的局面。
3.“得”系、“将”系语气副词的影响。
“得”系测度语气副词有“得非”、“得无”、“得不”等,“将”系测度语气副词有“将”、“将非”、“将无”、“将不”。这两系测度语气副词的使用都早于“莫非”。而且“将”系情况与“莫”系相似:单音的表测度,后面加上否定语素构成双音形式后意义功能相同。下面举几个“得”系、“将”系的例子:
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史记·孟尝君列传》)
后思乃解曰:“得无是白净王子悉达者乎?”(东汉《中本起经·化迦叶品》)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我闻世尊自记说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人传者,得非虚妄过长说耶?……”(刘宋《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六)
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少有晓者,将未狎习故?”佛语须菩提:“如是如是,般若波罗蜜少有晓者,用未狎习之所致。何以故?……”(东汉《道行般若经·清净品》)
此远国异人而能作吾国言,受害无难色,将是神人乎?(《幽明录》,《古小说钩沉》)
瓶沙问言:“将非悉达乎?”答言:“是也。”(东汉《修行本起经·出家品》)
善宿自念:“我触娆此人,将无长夜有苦恼报耶?”(后秦《长阿含经》卷第十一)
王舍城中,有一长者,日日往至佛所。其妇生疑,而作念言:“将不与他私通,日日恒去?”(北魏《杂宝藏经》卷第五)
“莫”加上“非”构成双音语气副词应受到“得”系、“将”系测度语气副词的影响,是类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