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是”、“为”连用
汉译佛经中亦可见“是”、“为”连用,其语序与“为”、“是”相反,一起表判断之作用则同。例如:
(10)复次菩萨若见众生来为恼乱,当自念言:是为我之亲厚,亦是我师。益加亲爱,敬心待之。何以故?彼若不加众恼恼我,则我不成忍辱。以是故言:是我亲厚,亦是我师。(后秦·鸠摩罗什《大智度论》卷第十四《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25,358)
(11)尔时波旬为文殊师利力所持故,答言天子:“愚痴之力是为魔力,慧明之力是菩萨力;憍慢之力是为魔力,大智慧力是菩萨力;诸邪见力是为魔力,空无相无作力是菩萨力;诸颠倒力是为魔力,正真谛力是菩萨力;我我所力是为魔力,大慈悲力是菩萨力;贪瞋痴力是为魔力,三解脱力是菩萨力;生死之力是为魔力,无生无灭无有诸行无生忍力是菩萨力。”(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大方广宝箧经》卷中,17,373—374)
例(10),前为“是为我之亲厚”,后作“是我亲厚”,“是为”与“是”对应;且两处后接之“亦是我师”,“是”无疑为判断动词。由后推前,“是为”为同义连用殆无疑义。例(11)答语共有7组句子,每组前一句用“是为”,后一句用“是”,这样做的效果是,每句基本上形成四字一顿的格局。由此推断,每组两句间的变换主要是为了满足四字格,“是为”作用同“是”,二字是同义复合。
关于“是为”同义复合表判断,需要指出的有两点:
1.“是为”连用表判断与“为是”一样,亦始见于汉代。
2.“是为”连用表判断总体上来说比“为是”连用表判断要少见得多。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是为”既可以是同义连用,也可以是复指主语的“是”加上表判断的“为”,两者易混淆,不太有利于表达的明确。而“为是”则没有这样的问题。
(原载《中国语文》2008年第6期)
[1] [日]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江蓝生、白维国译,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2] 本文所用汉译佛经的版本概为中华书局《中华大藏经》本,例句后括号内最后标注的是册数和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