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哈尼族传统生态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哈尼族服饰尚黑的生态文化

哈尼族由于支系繁多,不同支系的差别也体现在不同服装款式上,这就构成了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但总的特征是其服饰以黑色为基调,无论男女老少均以黑色或青蓝色为主。同时以蓝、绿、灰色布料做装饰,再配以红、黄、蓝、绿、白、紫色的棉线或丝线绣花做点缀。男子均为一种款式,女子在人生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款式,这也是女子人生角色转换的标志。

哈尼族服饰以黑色或青蓝色作为基调色。在氐羌族群中的彝、纳西、傈僳、拉祜等彝语支民族,黑色具有尊贵、高雅、正统的含义,哈尼族作为彝语支民族的一员,同样也崇尚黑色,他们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

关于哈尼族以黑色为基调的服饰审美意识有许多种说法,都体现了哈尼族在迁徙途中融入大山森林的黑绿色基调后避免了族群灾难的主题,但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1]一说是哈尼族南迁到“色偶”(地名,据说是今大理洱海边)时,非常羡慕白鹇鸟的浑身洁白和无忧无虑的生活,于是,就模仿白鹇鸟穿一身洁白的服装,男子以白布包头,女子戴白头巾。后因战争而继续南逃时,白衣白帽太显眼,不得不逃进深山老林,就在那里发现了成天活跃在林中的喜鹊,于是,又模仿喜鹊穿一身黑白相间的服装,即内穿白衬衣,外套黑领褂,下穿黑裤子,头缠黑布包头。但这种黑白相间的服饰仍然显眼,“纳然”(外族)再次追来,哈尼只好再度南迁,最终逃进森林茂密的哀牢山中,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人们最终发现白色和黑白相间的服饰都不理想,黑色能融入深山密林中与之浑然一体,于是将衣裤全染成黑色。二说是哈尼族古时喜欢浅色的服饰基调,并绣上各种自然花卉,非常漂亮,但是古时哈尼族居住的地方强盗横行,年轻美丽的姑娘常遭凌辱。有一次,有一位寡妇大妈领着她的两位漂亮的姑娘上山挖野菜来充饥,不料遇上了一伙强盗,准备抢走两位姑娘。姑娘拼命逃避,跑进深山老林后无意中被野生蓝靛叶把她俩的衣服染黑了,黑色衣服与黑压压的大山森林混成一体,结果强盗进山搜查时没有发现她们便走了,姑娘幸免于难。三说是古时候,神鬼与人居住在不同的色彩世界里,神的地域是红色的,鬼的地域是杂色的,人的地域是黑色的。人和鬼原来是同胞兄弟,他们最先和谐共处,互相帮助。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产生矛盾,天天吵着闹分家的事,天神知道后,便扯下黑幕将他们分开,同情哈尼族的天神将遮身的黑幕送给哈尼人披在身上,以防鬼怪纠缠。四说是哈尼族古时靠采集野果生活,有一天,一对兄妹在森林里采集野果,突然遇上了一只大老虎向他们猛扑过来,二人拼命地逃,逃到一处悬崖边,悬崖下面是一条大河,兄妹二人为避免被老虎吃掉,跳进了大河,顺河漂得很远很远,却无法上岸,突然他们抓住了一棵岸边的草,爬上了岸,兄妹二人就成了哈尼人的始祖,他们记住这棵草,也叫后人永远不要忘记这棵草,这棵草就是制蓝靛的大青叶,哈尼族从此无论迁到何处,也都要携带其种子,并在选寨址建村立寨时,要考虑大青叶适宜生长的地方。

这些故事的主题都是反映黑色使哈尼族免除了灾难,黑色成为哈尼族生命的保护色,因而哈尼族崇尚黑色。哈尼族虽然没有传统的文字,但其服饰以黑色为基调在零星的汉文史料中有所记载。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倭泥、类蒲蛮,男子绾髻于顶,白布缠头,妇人盘头露顶,以花布为夸头,衣黑布桶裙。”清乾隆《景东直隶厅志》载:“窝泥,男服皂衣,女束发,青布缠头,别用宽布帕覆之,衣用长桶,有领袖不襟,穿衣自首套下,内著裤,领缀海贝,用作短小筒串饰项。”清道光《普洱府志》载:“黑窝泥,普洱、思茅、他郎暂有之,性惰和缓,服色尚黑。”[2]这些史料说明,哈尼族古时的着装与现代的着装相比有很大变化,但黑色是从古到今的服饰基调。民族服饰不断变迁的今天,哈尼族在任何时候的祭祀活动,主持人都必须着黑色衣服,平时着汉装的人,到了正规礼仪的场合就得着黑色服装,否则视为不严肃、不庄重、不吉利。

img

图2—1 穿着黑衣黑裤召唤神灵

Summoning the Holy Spirits in Black

img

图2—2 穿着黑衣黑裤安抚神灵

Pacifying the Holy Spirits in Black

img

图2—3 穿着树皮衣模拟原始狩猎

Immitating Primitive Hunting in Tree Bark Clothing

img

图2—4 穿着树叶衣狂舞

Dancing in Tree Bark Cl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