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东北亚自然地理
东北亚背靠内陆欧亚,面临西太平洋,由亚洲大陆板块的东北部及日本列岛和邻近的海岛、海域组建起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在亚洲大陆部分,大兴安岭和锡霍特山脉这两组东北—西南走向的高大山系,一左一右平行排列,与横亘在北部呈东西走向的外兴安岭,共同搭建起一个开口指向日本海和黄海的π字形框架,将整个东北亚分隔为三大自然区域。以大兴安岭为界,框架以西是东北亚西部地区,绵延着蒙古草原。框架之内是东北亚的腹心部分,分布着山水相间的山地和平原,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在其南端的开口处深入大洋,前者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后者隔朝鲜海峡与日本列岛遥对。以锡霍特山脉为界,框架之东是东北亚的海域和海岛,库页岛—日本列岛沿鞑靼海峡—日本海—朝鲜海峡蜿蜒而下。
草原、山地和平原
东北亚的西部是蒙古草原的一部分,海拔在600—1000米。东北起自大兴安岭西麓,渐次向西南延伸,山体宽度逐渐缩小,与蒙古高原区相接,地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直至呼伦湖和贝尔湖地区。整体地势平坦开阔,大部分是草原,间有丘陵盆地、内陆湖沼和沙漠。黑龙江上游的重要支流鄂嫩河、克鲁伦河—额尔古纳河,从草原北部蜿蜒流过,滋养了茂密的牧草,形成水草丰美的良好牧场。大兴安岭两侧山麓及沿山地丘陵向西南延伸的山地是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带,形成大片的疏林草原。森林草原带的下部,平坦的洼地和北向的坡地上分布有草甸草原,是天然的优良草场。辽河上游的两条重要支流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从草原南部流过,蒙古草原在西辽河地区慢慢向平原过渡,在西辽河地区形成了大片的沙地——科尔沁沙地。
西辽河地区是从草原进入东北平原的最便捷通道,在经济上农牧皆宜,因而成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势力交汇之所,这里也是东北亚民族迁入迁出最频繁、形势最复杂的区域。
东北亚的腹心部分是大兴安岭与锡霍特山脉之间的广大区域,这里也是东北亚民族繁衍生息最主要的地理舞台,高山大河错落相间,地形地貌十分复杂。横贯东北亚北部的黑龙江和它下游的支流南北流向的乌苏里江,把这片区域分隔成三大部分。
黑龙江以南、乌苏里江以西,大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的范围内,是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从西、北、东三面,环绕出一个缺口向南的不完整的马蹄形盆地。盆地的中央就是广阔的东北平原。
大兴安岭呈东北—西南走向,为一单列式山地,南起承德平原,北迄黑龙江,南北长约1200公里,宽200—300公里,平均海拔1200—1300米,山脉北段冬季严寒,平均气温在零下28℃左右,有大面积多年冻土区,中段与南段相对温暖干燥。
小兴安岭在大兴安岭东侧,基本呈西北—东南走向,与大兴安岭呈人字形相交,因此又称东兴安岭,亦名布伦山。小兴安岭向东南延伸到松花江畔,长约500公里,山势低缓,海拔600—1000米。小兴安岭东北毗连长白山山脉。
长白山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北起三江平原南侧,南至辽东半岛与千山相接,包括完达山、老爷岭、张广才岭、吉林哈达岭等一系列平行的断块山地,海拔多在800—1500米,以中段长白山最高,向南、北逐渐降低,最高峰白头山海拔2744米,是亚洲东部的最高峰。
这三列山脉中,大兴安岭的位势十分特殊,既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东侧为蒙古草原,西侧为东北平原;也是重要的气候分界线——东坡降水多,西坡干旱,对比明显。更值得注意的是,它自西南坡缓缓升起又从东北坡陡然降落的地势,在军事上构成了由东向西进攻的天然屏障。因而,在东北亚的历史上,蒙古草原上的民族经常出入东北平原,强大的草原政权的势力范围多能越过大兴安岭,到达东北平原中部,而兴起于东部地区的民族却极少能够越过大兴安岭征服蒙古草原。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比较低缓宽敞,山间河谷比较宽阔。
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脉环绕下的东北大平原,南北长约1000多公里,东西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东北平原可分为三大部分。南部是由辽河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这里气候相对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是东北亚开发最早的地区。东北平原的中部是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海拔一般在150—200米之间,土地肥沃,东北亚第一个建立政权的民族——夫余人就生活在这里。东北平原的东北部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也称三江低地,海拔通常不超过50米,这里土质黏重,排水不畅,平原上有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分布,开发较晚。
乌苏里江—黑龙江以东是锡霍特山脉及阿穆尔低地,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滨海边疆区。锡霍特即满语希霍特—阿林,意为牲畜稀少的地方,中国汉族称为西河大岭,即西边大河的山岭,实际则是希霍特—阿林的转音,土名老爷岭,长1200公里,宽200—250公里,平均海拔800—1000米,最高峰托尔多基—亚尼山海拔2077米。
苏联的地理著作称锡霍特山脉为锡霍特高地,它是远东南部地区最高大的山脉,地形复杂,山脉数量很多,众多河流、湖泊纵横分隔,形成许多山地河谷。锡霍特高地的东面面向日本海,陡峭而险峻;高地西面是中阿穆尔和下阿穆尔低地,平均海拔为50米,地势由东向西逐渐下降进入乌苏里江谷地,至西南端延伸为广阔的兴凯湖平原。
兴凯湖平原面积不大,但它覆盖着约400米的湖成层和青年河成层,土壤肥沃,气候条件良好,适宜农业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面向日本海,通过沿海低地可达朝鲜半岛,区位优越,因而成为东北亚较早发展起来的地区之一。在它北方的乌苏里江谷地至黑龙江下游地区,除了湿寒的恶劣气候,更陷于小兴安岭、外兴安岭、锡霍特山脉的三面环抱,环境闭塞,成为东北亚发展最慢的区域之一。直至19世纪,生活在黑龙江下游的赫哲人、鄂伦春人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黑龙江北岸是外兴安岭和结雅—布列亚山脉,地势北高南低,从1500—2000米逐渐下降至1500米以下。外兴安岭也称石大兴安岭,黑龙江以北段是俄语所称的斯塔诺夫山脉,西起鄂嫩河北、肯特山东,绵亘向东,北支脉抵白令海峡,南支脉抵鄂霍次克海,是向北流入北冰洋、向南流入黑龙江及太平洋诸河的分水岭。山间沼泽林或针叶林密布,山顶属山地苔原。
结雅—布列亚山脉由一系列中山和低山组成,海拔多在1500米以下,山势浑圆,其最低部分即小兴安岭。邻近黑龙江河谷处,是海拔300—500米的阿穆尔—结雅平原和结雅—布列亚平原。结雅—布列亚平原南部海拔低于200米。这片区域虽然纬度偏高,气候寒冷,又密布沼泽,并不适宜人类居住,但由于动植物资源丰富,鲜卑、室韦等古代部族皆生息于此。
但是,由于渔猎经济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制约,单位面积能供养的人口数非常有限,每当气候发生严重的变迁,或人口稳定增长一段时间形成人口压力后,这里的民族都会向外迁徙,另觅生存空间。在北高南低的地势和南方更为温暖的气候的吸引下,这里的民族通常西迁流向蒙古草原或南迁进入东北平原。
走出大山的族群一旦接触到新的文化、新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接触到新的生产方式,如牧业、农业后,往往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飞速发展,迸发出巨大的活力,改写本族和区域内其他民族的历史。最典型的例子是鲜卑族,走出鲜卑山的他们,迅速成长起来,在辽西地区建立诸燕政权,占据蒙古草原,并进入黄河流域,建立了北朝。
两大水系
东北亚大陆水资源丰富,大江大河奔腾纵横,大部分地区还密布湖沼,按照水系分,可分为黑龙江和辽河两大水系。
黑龙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中国古称黑水,《辽史》最先使用“黑龙江”之名;蒙语称哈拉穆河,满语称萨哈连河,俄语称阿穆尔河。它也是东北亚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以额尔古纳河为正源计算,长4444公里,流域面积185.5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10位。流域内山岭耸立,平原较集中,土地肥沃,生物种类繁多。黑龙江流域位于寒温带和温带,季风气候明显,每年10月上旬至翌年4月中下旬为封冻期,时长将近半年。
黑龙江有南北两源。南源额尔古纳河由海拉尔河和克鲁伦河汇流而成,其中,海拉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克鲁伦河发源于肯特山脉东坡,南流折向东流,两河至满洲里附近相汇后称额尔古纳河;北源为俄罗斯境内的石勒喀河(上游称鄂嫩河),发源于肯特山脉东麓。南北两源在漠河附近汇合后称黑龙江,沿途接纳左岸的结雅河、布列亚河和右岸的松花江、乌苏里江等支流,在俄罗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注入鞑靼海峡。
黑龙江流域河网密布,支流、湖泊众多,大小支流10000多条,湖泊60000多个。在左岸,最大的支流是结雅河,鄂温克人称精奇里江,发源于外兴安岭东南侧,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附近流入黑龙江;布列亚河,由右布列亚河和左布列亚河汇合而成,右布列亚河发源于艾左普山脉的南部坡地,左布列亚河发源于杜谢阿林山脉的西部坡地。
乌苏里江是黑龙江下游右岸的重要支流,它的上游是乌拉河与刀毕河,源出锡霍特山脉的西坡,由南向北流,纳松阿察河后称乌苏里江,向东北流至哈巴罗夫斯克(即伯力),汇入黑龙江。主要支流有左岸的松阿察河、穆棱河、挠力河;右岸的伊曼河、比金河等。
黑龙江右岸最大的支流是松花江,为东北亚最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很多地理书籍将它列为单独的水系。松花江曾以各种名称见于史籍记载,东晋至南北朝时上游称速末水、下游称难水,隋、唐时期上游称粟末水、下游称那河,辽代统称混同江、鸭子河,金代上游称宋瓦江、下游称混同江。元代统称宋瓦江,自明朝宣德年间始名松花江。
松花江流势比较奇特,南北两源相向而流,连成一线,汇合后折向东流,与干流成“丁”字形之势。南源第二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天池,北流进入东北平原;北源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北端,南流进入东北平原,两江在吉林扶余县附近汇合后称松花江,干流东流至同江附近注入黑龙江。
松花江流域湖沼较多,大小湖泊共有600多个,大部分在第二松花江下游、嫩江下游,以及松嫩平原的低洼地带。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气候特点非常明显,能够支持渔猎、游牧、农业等多种经济类型。加之它位于东北亚大陆部分的正中,因此成为各民族南来北往的会聚之地,在历史上地位十分重要。
鉴于松花江的一些支流是考辨民族分布的地理坐标,我们在此一并列出第二松花江和嫩江的重要支流:第二松花江的主要支流有头道江、辉发河、鳌龙河和饮马河等;嫩江的主要支流,右岸有诺敏河、阿伦河、音河、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和霍林河,左岸有讷漠尔河、乌裕尔河和双阳河。
辽河位于东北亚的东南角,汉称大辽河,五代以后称辽河,清代称巨流河,有东、西二源,东源短、西源长。西辽河的正源老哈河(古称乌侯秦水)发源于赤峰境内的七老图山,东北流,在开鲁西南与西拉木伦河(古称饶乐水,在老哈河之北)汇合为西辽河,干流长827公里。辽河东源称东辽河,长448公里,发源于吉林哈达岭,西南流,至辽宁康平附近与西辽河合流,称辽河,注入辽东湾。辽河全长1390公里,流域总面积21.9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虽然远不能同黑龙江比较,但它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拥有更加温暖的气候,因而同样是东北亚的重要水系。
另外,在辽河以西地区,还有大凌河(古称渝水、白狼水)、小凌河(古称唐就水)、虻牛河(古称侯水)等河流,流向大体均自西向东。大凌河在老哈河之南,上游有南北两源,北源(古称渝水)与老哈河上源相距较近,南源(古称白狼水)与之合流后流向东北,汇入虻牛河,南流注入辽东湾。两凌河流域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水文变化剧烈。这里是东北亚最早的文明中心——红山文化的发祥地。
两个半岛
东北亚大陆部分的南部是两个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
辽东半岛东北与长白山山脉毗连,中部是千山山脉,半岛本身就是千山山脉向西南延伸到海洋中形成的。辽东半岛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遥相呼应,形成渤海和黄海的分界。
在地貌上,辽东半岛属于低山丘陵,仅个别高峰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峰为步云山,海拔1131米。千山将辽东半岛分成两大斜面,东南坡较平缓,西北坡较陡峻,沿海分布有海蚀阶地和冲积平原,地形破碎,河流短促,河谷狭窄。辽东半岛因伸入海洋,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温暖湿润,属暖温带季风气候。
朝鲜半岛南北长约840公里,东西宽约360公里,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东滨日本海(朝鲜称东海),西临黄海(朝鲜称西海)。半岛上山地广布,占总面积的75%。平均海拔440米,多低山丘陵。北部和东北部地势高亢,向西部和南部渐次降低。
朝鲜半岛内可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的盖马高原,海拔约1000—1500米,最高峰将军峰海拔2749米,是朝鲜第一高峰。盖马高原东、南、西三面为摩天岭、赴战岭、狼林山脉所环绕,成为朝鲜的“屋顶”。中东部是山地丘陵区,太白山脉纵贯东海岸,支撑起半岛南部地形的脊梁,全长约450公里,海拔约1000米,略呈南北走向,东坡陡峻、西坡平缓。高原山地间多有小盆地。西、南海岸为丘陵地区,海拔多在500米以下,黄海沿岸有大小平原连片。
朝鲜半岛上河网稠密,河流多源于北部和东部的山地,西流入黄海。主要有鸭绿江、清川江、大同江、汉江、锦江、图们江、洛东江等。朝鲜半岛属于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降水丰富,中部地区农作物能达两年三熟,南部沿海可以发展亚热带作物。
就像世界上的其他半岛一样,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极富战略意义,它们同山东半岛在黄海中呈三足鼎立之势,担任起中原文明与东北亚交流的海上交通站。而朝鲜半岛更为重要,它连接了大陆与海洋,无论当大陆的影响伸向海洋,抑或当海洋的影响伸向大陆时,朝鲜半岛都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例如,学者们发现,日本从绳纹文化向弥生文化的过渡,正是由于朝鲜半岛上的居民进入九州岛北部地区,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新的生活方式引起的。所以我们不难理解,箕子东迁最终会选择在朝鲜半岛落脚。
海域和海岛
东北亚的东部是海域和海岛,包括日本海和库页岛、日本列岛。
日本海在亚洲大陆东面,被库页岛、日本群岛和朝鲜半岛所环抱,海域呈不规则菱形,东北窄,中、南宽,从西南向东北延伸2200多公里,东西宽约900公里,最大宽度1265公里,平均深度1350米,最深处约4036米,面积约106万平方公里。
日本海南部经朝鲜海峡与黄海相通;北部经鞑靼海峡、拉彼鲁兹海峡(宗古海峡)与鄂霍次克海连接。这些海峡一般窄而浅,如鞑靼海峡最窄处7公里,最浅处仅7米,因此岛屿和大陆之间交流比较方便。
日本海的海水在洋流影响下通常按逆时针方向流动。西部有三支寒流,北朝鲜寒流、近海地区寒流和日本海中部寒流;东部有两股暖流,对马暖流和东朝鲜暖流。寒流南下,暖流北上,这些暖流和寒流交汇后,使得海水中的各种食物变得更加丰富,促进了鱼类、甲壳类和海藻的生长,为沿海,特别是日本列岛和库页岛、黑龙江入海口处的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洋流的速度可达20—25海里/天,上古的居民就是利用洋流在大陆和海岛间漂航的。
岛屿中,北方是库页岛,也称萨哈林岛,西隔鞑靼海峡与大陆相望,南以拉彼鲁兹海峡同北海道相对。库页岛南北长948公里,东西宽6—160公里,面积7.64万平方公里。岛的北部是萨哈林低平原,地势较低,有许多沼泽化的稀疏林地;中南部主要是山地,西有西萨哈林山脉,东有东萨哈林山脉,两山脉之间是特米—波罗奈谷地,多草甸和沼泽。库页岛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降水丰富。
日本列岛,位于大陆东侧、库页岛之南,环日本海沿东北—西南走向呈弧形排列。它由四个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岛、四国岛和九州岛——以及3900多个小岛屿组成,南北绵延约2400公里,总面积约37.8万平方公里,其中有75%是山地和丘陵,台地12%,平原低地仅占13%。
以本州岛中部的中央地沟带为界,日本列岛分为西南和东北两大地形单元。西南部地势高峻,有飞、木曾、赤石等山脉,高峰海拔均在3000米左右,山地间点缀着小规模的盆地和平原,如京都盆地、奈良盆地和大阪平原等。东北部山脉呈南北纵贯,从北海道直达本州岛东北部,北海道有日高、北见等山脉,本州岛东北部山脉、盆地、低地相间。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平原,虽然狭小零散,但由于富于营养的火山灰积淀,土壤极其肥沃,一般又分布于沿海,与环绕它们的陡峭山脉形成强烈对比。日本群岛上有4个重要的平原从西向东大致呈线状分布。北九州岛的筑紫平原,地近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的先进文化中心,是日本早期社会和技术发展的中心地区;本州岛大阪湾附近的畿内平原,是故都奈良和京都的所在地,其东是伊势湾北段的浓尾平原;本州岛东部的关东平原是日本列岛最大的平原,也是东京所在地,它在日本有文献记载以来的历史中占据核心地位,直到如今。
日本列岛的地质条件十分特殊,位于至少4个地质板块的交接部位:太平洋板块、北美大陆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因此,地质活动极其活跃,岛上的山脉都非常年轻,形成时间不超过500万年,因此非常陡峭崎岖,形成了各种湍急的溪流,造成严重的水土侵蚀,既不利于发展农业和定居,也阻隔了岛内的运输和交通,这导致日本对海上运输的广泛依赖,却也是早年间推动日本与岛外民族建立广泛联系的重要原因。
水陆交通
东北亚地处亚洲一隅,虽偏远,却不闭塞。在东北亚与中国中原地区之间,东北亚与欧亚大陆之间,东北亚的陆地与海洋之间,很早就建立起联系,内外部文明间的交流互动,促进了东北亚民族的不断成长。
东北亚与中国中原地区的交通,得益于它的地势特点——东北高,西南低,缓缓向中原方向延伸,为发展同中原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南进通道。燕山山脉矗立在东北平原与中原的交汇处,宛如一道屏障,横插在东北与中原之间,因此南北交通必须依赖燕山与渤海之间狭长的滨海平原或大凌河河谷、滦河河谷,我们将这三条通道统称为“辽西走廊”,也称“蓟辽走廊”。有证据显示,早在数千年前中原与东北地区之间,就已经有人类通过辽西走廊往来,在后代相继形成三条较为固定的交通路线——卢龙道、古北口道和榆关道。
卢龙道的基本路线是:北京—蓟县—遵化—卢龙口(喜峰口)—平泉—凌源—大凌河—朝阳—辽河流域。古北口道的基本路线是:北京—顺义—密云—古北口—滦平—渡过滦河、伊逊河至承德—平泉与卢龙道相会—宁城—沿老哈河北上入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内蒙古巴林左旗,由此沿大兴安岭东麓至松花江、嫩江平原。榆关道早期称傍海道,基本路线是:北京—潞县(今北京通县)—三河—蓟州—玉田—石城(今河北唐山市开平区)—滦州(今河北滦县)—平州(今河北卢龙)—营州(今河北昌黎县)—迁州(今河北抚宁县)—山海关—来州(今辽宁绥中前卫)—隰州(今辽宁兴城县东关驿)—锦州—显州(今辽宁北镇)—沈阳,从沈阳或北去松、嫩、黑龙江流域,或东去朝鲜半岛,或南下辽东半岛。
“草原之路”是沟通东北亚与内陆欧亚乃至西方世界的主要道路。东北亚西部的草原是欧亚大草原的一部分,辽阔的欧亚草原东起乌苏里江,一路向西途经准噶尔、咸海、里海,渡过伏尔加河和顿河,穿过黑海草原,直达多瑙河畔,其间没有任何险阻屏障。在西汉张骞通往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前,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出于加强与外界联系的需要,已经踏出了一条沟通东西的交通线。时间的上限可上溯到公元前2000年。
20世纪,苏联考古学者通过研究北亚草原考古遗存的文化风格,探明了草原之路的概况,证明从克鲁伦河—贝加尔湖南岸—阿尔泰山北麓—米努辛斯克草原—咸海—里海—伏尔加河下游—高加索—黑海,存在着一条通向欧洲的北亚草原之路。匈奴人正是沿着草原之路西迁,引发了世界性的民族大迁徙浪潮。
海洋是东北亚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亚民族涉足海洋的时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考古学家在朝鲜南部的全罗道、庆尚道各地,均发现了源自山东龙山文化的石棚墓葬的遗存,在朝鲜、日本还发现了龙山文化的有孔石斧、有孔石刀和黑质陶器等典型器物,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跨越渤海、黄海和日本海的交流。
上古先民的海上活动主要是随着洋流漂航,学者们通过龙山文化遗址的分布状况推定,他们的路线应当是从山东渡过渤海,沿着黄海北岸到达朝鲜半岛南端,然后借左旋环流漂航到日本北部的出云地区。
东北亚民族对海洋的熟悉程度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汉代的挹娄人已经能够乘坐海船寇抄邻族沃沮,《后汉书》中还记载了许多汉朝使臣从沃沮人那里听到的关于海洋的传奇故事。至17世纪,费雅喀人已经发明了“破浪舷”,能够制造坚固的大船,在大海中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