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古代民族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中国东北的四大族系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在东北亚南部地区形成,在东北亚地区的中部、东南部和西部最终形成秽貊和东胡两大族系,三个新形成的族系与古老的肃慎族系一起构成了东北亚四大族系,形成北肃慎、南汉族、东秽貊、西东胡的相对稳定的民族分布格局。这一时期形成的民族分布格局对东北亚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部强族:东胡

东胡是周人在东北的属部,活动地域在今呼伦湖以东地区。有的学者认为东胡的先世是屠何,在史书中也写作徒河、不屠何,曾是山戎军事大联盟的重要成员。

东胡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狩猎在其经济生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山戎衰落以后,东胡渐渐强大起来,集合部分原属于山戎军事大联盟的部落,结成以东胡为首的新的军事大联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游牧经济为基础的早期国家。这一时期的东胡军事大联盟因受到燕国的进攻而衰落,之后虽一度复兴,终于在匈奴人的攻击下各部落分散逃亡,居住在不同的地区,他们之间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大,从而形成不同的民族,而不是融合成同一民族。从东胡部落联盟中发展出一个新族系,史学界称之为东胡族系。

山戎的先世与商人的先世处于相同的地域,当存在文化上的交流。商人南下进入中原地区以后,这里仍有商人的后裔留下来,如孤竹国,商末箕子又率部迁回这一地区,说明山戎自古就与中原文化存在联系。从周人称商人为“戎殷”这一点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山戎、东胡相继兴起,与中原诸夏的燕相邻,并频频进攻中原地区,显然会与中原存在文化上的联系。

在东胡灭亡之后,余部退保乌桓山的发展为乌桓族,退保鲜卑山的发展为鲜卑族。乌桓后臣属于汉朝,南迁居住在五郡塞外。东汉末年,因其在中原混战中支持袁绍,为曹操所破,相当一部分被曹操改编为骑兵,入中原征战,从此定居中原,成为汉人的一部分。留居中国东北的部分乌桓人后来发展为乌洛侯。

鲜卑人的慕容部建立了诸燕政权,拓跋部建立北朝。宇文残部与其他民族融合发展出契丹、库莫奚(简称奚)。契丹建立辽朝,奚臣服于契丹。辽为金所灭后,两族主体部分皆融入汉族之中。部分鲜卑遗民发展为室韦,室韦中的一部蒙兀室韦后来发展成为元朝的建立者蒙古族的核心部分。

中部和东南部的混血民族:秽貊

中国东北中东部地区见于文献记载的最古老的居民是“岛夷”,也就是鸟夷。但西周初在中国东北中东部地区分布最广的民族是秽人,除秽人外,中国东北东部地区还存在不少夷系小部落。这些原始部落与后迁入这一地区的貊系民族相融合形成了后来的秽貊族系。

秽在古书中也写作濊、薉。秽人是东夷的一支,西周初就已经臣服于中原王朝,是周人在东北的属部之一。有的史书也称秽为秽邪头。大约秽邪头是其本民族语的自称,中国中原人省称其为秽。朝鲜侯强盛时秽人为朝鲜侯国的属民。

秽人的分布区东达日本海,南至朝鲜半岛北部,北达长白山与肃慎相邻,西至松嫩平原。大体相当于汉代夫余、沃沮、高句丽、秽貊等族的居住区。

貊在古书中也写作貉。关于貊族的活动范围,史书记载分歧很多。有的学者认为貊族属于北狄的一个分支,生活在北方;也有学者认为貊族属于夷人,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综合不同的文献记载可知,貊系各族居住地区相当广泛,从北方草原到东北各地都有他们的足迹。分布在最南的貊族各部活动在秦、晋、燕三国的北部边境一带,也有的貊族部落处于极严寒的北方。貊系各部既有在北方与狄系各族杂居者,也有在东北方与夷系各族杂居者,并没有形成自己大范围的聚居区。

貊系各族在族属渊源上属于北狄,其最初的居住地当在北方蒙古草原,因受到猃狁的压力,貊族的一部分才迁徙进入东北亚地区,其未迁徙部分渐渐融入匈奴族中。所以史书中才胡貊连称,指北方的少数民族或专指匈奴族。

自中国的春秋初年开始,貊系各部相继东迁。古秽人的居住地已经广布着貊族,秽人与貊人已杂居相处。始于此时的民族融合历程,经历了中国的战国、秦、汉,至汉代,秽与貊之间的差异不甚明显,甚至中国有的史书已经认为二者是同一民族的不同称谓。这充分说明秽与貊两个族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融合已基本完成,一个新的民族系统秽貊族系业已形成。貊系民族受秽系民族的影响,由畜牧民族变为农耕民族。

貊系各族进入东北的方向是由北向南迁徙的,先后进入夫余地、高句丽地、秽地和沃沮地。从沃沮地称“秽民”亦可别称秽貊来看,这一地区秽民占居民人口的绝大多数,貊族留居者较少。而高句丽别称为貊,说明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的貊族主要是居住在这一地区。

由于貊系各部族文化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秽系各部与貊系各部在民族分布上呈不均衡状态,各地民族融合经历了不尽相同的过程。这一民族融合不是生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而是产生了夫余、沃沮、高句丽、秽貊等若干个民族。秽貊一词因而成为几个新兴民族所组成的族系的名称。

秽貊族系形成之初就有夫余、沃沮、高句丽与秽貊等民族。夫余和高句丽都曾建立过自己的国家。夫余国曾遭到前燕的打击,被前燕掠至辽西或作为奴隶卖往中原的部分夫余人逐渐融入汉族之中。夫余为勿吉所逐,除部分为勿吉吞并外,大部分融入高句丽中,至唐代被视为靺鞨的一种,后成为渤海人的组成部分。沃沮后发展分化为南北两部,在高句丽兴起后,与秽貊、小水貊等族均融入高句丽之中。古朝鲜地之土著居民良夷,与从中原迁入东北的殷遗民融合形成“朝鲜蛮夷”,后来亦成为高句丽的组成部分。唐灭高句丽后,部分高句丽人被迁入中原,逐渐融于汉族之中。部分高句丽遗民流入靺鞨地,成为渤海人的组成部分。也有高句丽人与新罗、百济相结合,形成后来朝鲜族的先世。

东北部居民:肃慎

肃慎,亦写作息慎、稷慎,是东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居住地在中国长白山以北、牡丹江中下游至黑龙江下游的广大地区,是见于中国史书记载最北的居民。肃慎从舜的时代至周代一直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周人在东北极为重要的一个附属部落群向周王室朝贡。

此时的肃慎族尚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各部落、氏族分散居住,各自管理内部事务,并未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但部族长已经出现父子世袭的现象。肃慎族有巢居与穴居两种居住形式。巢居是夏天为躲避猛兽袭击在树上构筑简单木屋。对于肃慎人来说,地穴式的穴居是更为重要的形式,这是在当时条件下抵御漫长严寒的唯一方法。肃慎人的穴居特点在于低、深。

畜牧业在肃慎人的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牲畜主要有猪、牛、马、羊,但并不知骑马,只是作为一种财富。猪对肃慎人最为重要,猪肉是其主要肉食,猪皮是主要御寒用具,猪油涂在身上以御风寒。肃慎人已会用猪毛、貂毛和麻织布,说明已经存在简单的纺织技术。

肃慎人善于射箭,能从远距离射中人的眼睛。所用弓长四尺,箭长一尺八寸。《竹书纪年》记载,远在传说时代的帝舜时,肃慎即来朝贡弓矢。西周时贡“楛矢石砮”。所谓“楛矢石砮”,是指用青石制成箭头的箭。肃慎人已经会在箭头上涂上自制的毒药,也懂得开采赤玉。

肃慎人有五谷,编发已经成为比较有特色的风俗。婚姻关系尚处于对偶婚阶段。葬俗实行土葬,往往在死者去世的当天就下葬,杀猪随葬作为死者的粮食,似乎已存在原始的宗教观念。

中国汉魏时期,肃慎族以挹娄、勿吉的名称见于史书记载,至唐代,肃慎系更名为靺鞨,分为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南北两部。粟末靺鞨与其他民族融合发展成渤海族,建立了渤海国,后为辽所灭。辽、金两代,渤海族作为少数民族非常活跃,至元代以后渐融入汉族之中。黑水靺鞨中发展出女真族,建立金朝。金亡后,进入中原的女真族多数融入汉族。明代,留居东北的女真人以建州女真为核心,发展成一个新的民族——满族。

南部强邻及西南居民:华夏

早在距今5000年前,中国东北辽西地区原始文化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就已经出现文明的曙光,它与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的先世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商、周时期东北的南部始终存在着中原王朝分封的诸侯国,至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逐渐形成,其分布范围北部包括东北的南部地区。

形成于秦汉时代的汉族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族各诸侯国为主体,融合周边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形成的。在中国东北南部的华夏族,与戎、夷等族发生民族融合,被中原各国视为华夏诸国的组成部分,在这里也出现了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具有相同语言、风俗和心理认同感的人群。中国东北西南部地区曾是山戎、东胡等民族活动的地区,在齐桓公打败山戎及燕国秦开打败东胡后,加速了这一地区的民族融合进程,燕人作为华夏族的一支与戎、狄等部族发生民族融合,至秦汉时期形成这一地区的早期汉人。

秦开击朝鲜取地两千里,辽东之地遂归属于燕,华夏族与夷系民族在此发生融合形成早期汉人。箕氏朝鲜为殷遗民所建立之国家,文化上与殷文化存在着共性,相邻地区早期汉人的迁入,使得这一地区逐渐融入汉族之中。汉代扬雄《方言》一书记载,燕北、辽东至朝鲜半岛北部方言大体相同,说明这一地区民族融合的结果是形成了早期汉人,这里的文化已经成为汉文化的一种亚文化。

由于中国中原地区的汉人大量向东北南部迁徙,致使东北汉族人口在唐以前基本呈上升的趋势。这种迁徙在汉族形成以前就已经开始了,燕国灭亡前,燕王僖和太子丹曾率精兵东保辽东,燕人卫满利用燕、齐等地迁入朝鲜的汉人取代箕氏朝鲜,从而建立卫氏朝鲜。此外,迁入朝鲜半岛韩人居住区的早期汉人亦为数不少。正是早期汉人向东北南部地区的迁徙,促进了这一地区的民族融合,使东北南部地区成为汉族的形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