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劳动生产率的第1类变化与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一个由商品价值的性质和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客观规律。因为,由商品价值的性质,价值只是凝结的一定量的抽象一般劳动时间,但由劳动二重性,在同一时间内,具体劳动的生产率可以不同: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凝结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低,反之则反是。
“成反比”规律是通过个别劳动耗费(ti)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ts)的矛盾展开并具体发挥作用的。这种矛盾也就是“成反比”规律的作用机制。由于商品生产者的任何个别劳动耗费都要依一定比例(α)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耗费,即
αti=ts,若ti>ts,则α<1;若ti<ts,则α>1
并且,由于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始终是生产者“个人”的,而补偿商品生产耗费的标准又只能是社会的。因此,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耗费能否得到社会承认即劳动耗费能否得到补偿,就取决于个别劳动耗费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微分方程来描述:
其中ΔR是用来表示两者关系的超额收益。如果个别劳动耗费等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ΔR=0,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得到完全补偿;如果个别劳动耗费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生产者的劳动会在完全补偿的同时获得超额收益ΔR>0,反之,如果个别劳动耗费高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生产者就会有亏损ΔR<0,即
这会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即改进劳动的客观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个别耗费,并在个别耗费与社会必要耗费之间选择一个有竞争力的出清价格以获得超额收益。当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以后,有竞争力的出清价格与个别耗费之间的差额会越来越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决定条件随之变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到新的水平,超额收益消失。在这种情况下要能够取得超额收益,就必须进一步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别耗费低于新标准的社会必要耗费。这是一个具有持续性的动态过程,它推动着资本主义的技术进步和组织变革,使创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使商品价格低廉化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趋势,而竞争通常是通过商品价格的低廉化展开的。这也说明,超额收益不是效率高的个别生产者创造的,而由社会承认的,否则不成为超额收益,也不会发生随着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而使超额收益消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的现象。
“成反比”规律在马克思经济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这一规律,马克思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形成机制,回答了“魁奈悖论”,揭示了决定资本积累量的规律,解释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同时,利润量可以增加的现象。
“成反比”规律一方面促使生产者为超额收益而竞争,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又会促成生产者分化。因为,如果ti>ts,则ΔRi<0,生产者的耗费得不到完全补偿,最终会走向破产。顺便指出,瓦尔拉斯通过拍卖者可以使市场普遍出清的一般均衡体系没有生产者分化机制,是脱离现实的。
持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观点的学者认为,如果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者就会失去因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产生的全部利益。[8]但实际上,如果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即单位商品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恰恰会使效率高的生产者处于不利地位。证明如下:假定商品价值w等于价格p
w=p
生产率l提高且“成正比”成立,即
为简化分析,假定时期t产品Q只有两个生产者A和B生产,劳动生产率分别为lA和lB且lA=lB,总产量为Qt=qA,t+qB,t,qA=qB,价格为pt,供给等于需求St=Dt,市场出清。假定生产者A在时期t+1提高劳动生产率使lA>lB,有qA,t+1>qA,t=qB,t+1,Qt+1>Qt,wA,t+1>wB,t+1,因而
pA,t+1>pB,t+1
根据需求定律,对生产者A的产品需求会下降
或者,由SA,t+1>DA,t+1可知生产者A的价格会下降
可见,如果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成立,则生产者A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反而不利。容易证明,上述分析在同一时期也是成立的。
现代管理经济学从经验事实得出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曲线效应等,实际上不仅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率)函数(也可以看作是生产函数)的某种重述,也是对“成反比”规律的现代重述与经验证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根本作用是降低生产成本,形成成本优势以降低产品价格;学习曲线效应表明,随着产量的增加,成本会以固定比例下降。
在产业部门中,汽车、电子信息、计算机、钢铁、石化等,都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曲线效应。据统计,微电子行业集成电路产能加倍以后,以不变价计算的平均单价下降约28%。[9]
容易证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会通过“价格效应”扩大需求规模,即
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前和提高以后的商品价值总量分别为
只要
n(1+r)>nβ
就有
假定商品价格等于价值,上述结果表明,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另一方面,商品价值总量增加。这似乎证实了“价值总量之谜”的存在,即商品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正相关(成正比)。但是,确定商品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应当在方法上将商品总量作为一个商品集,然后比较劳动生产率提高前与提高后同一商品集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大小,这样才能确定商品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关系,而不能用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的商品总量包含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前的商品总量包含的价值量进行比较,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商品集。因此,令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的商品总量为商品集W,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则生产该商品集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为
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同一商品集耗费的劳动时间为
显然
就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生产同一商品集所节约的劳动时间。
可见,无论在单个商品上还是在商品总量上,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力)都是反向变动的,即“成反比”都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