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阐释了人类永恒的主题,点燃了时代精神,找到了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动力;二是提供和拓展了回答人类永恒问题的方法论视域。解读《精神现象学》哲学经典的时代动力在于:《精神现象学》文本的历史境遇(法国大革命、古希腊传统与基督教传统、德国现代性)与当下中国的现实境遇(全球化、中国传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某种时代精神的“通感”。从道德哲学视域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作文本解读的问题意识在于:一是研究范式,面对漠视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黑格尔,我们是否可以从道德哲学范式去理解他的思想;二是中国意识,作为伦理文化传统的民族,如何在一个没有形而上学传统的文化里去理解西方形而上学?如何在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文化里来理解基督教?以及在此基础上,思考我们应怎样理解由形而上学与基督教传统所支撑的西方现代性道德价值;三是当代论域,在一个全球化的视域中,如何安顿个体伦理道德生活中多元合理与一元抉择的价值困境。立足这样的问题意识,本研究具有明确的中国意识和当代视野,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视域中去思考:是否存在着从中国伦理精神内部生发出对西方伦理精神的理解?是否存在着在西方伦理精神的内部生发出对中国伦理精神的需要?进而在更深理论层次上理解中国文化时代复兴的价值内涵和实践可能。为此我们提出解读《精神现象学》文本的两大基本理论视域:一是类伦理的道德哲学范式;二是伦理实体的精神谱系。前者试图自觉挣脱黑格尔的话语体系,从自身理性与时代意识出发理解《精神现象学》整个文本所蕴含的伦理精神实质;后者对《精神现象学》的“精神”章节进行解读,理解黑格尔伦理思想的知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所蕴含的“精神次序”和“德性阶梯”两大学术观点。对《精神现象学》的道德哲学研究的现实归属就是要为找寻打动当代中国人心灵的精神钥匙提供可能的伦理学路径与基本的价值探构平台。在全球化与后现代语境中,《精神现象学》中所体现的道德哲学范式以及伦理实体的精神谱系在一种超越现代性的语境中对于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型获得多重理论与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