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与社会的辩证法:阿多诺社会理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同一性与交换原则[47]

按照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都以物和物的交换关系表现出来。社会批判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出物的交换关系背后所存在着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交换关系中,一切人都必须按照他所拥有的财富以及他在经济系统中所拥有的地位来评估自己的价值。或许人也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但是在市场交换的体系中这些是次要的,或者说,这些个性和特点都必须符合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统治已经遍布于交换原则所延伸到的人的生活和活动的所有领域。在他对统治的批判中,阿多诺瞄准了遍及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抽象而超个人的力量。在《最低限度的道德》中,阿多诺写道,只有当“劳动力变形为一种商品这个现象反复完全地渗透到人之中,且他们的冲动作为形式上可以衡量的交换关系的变形而被客观化时”[48],生命才可以再生产自身。后来在《否定辩证法》中,阿多诺补充道,当“人的劳动力被还原为平均劳动时间的抽象而普遍的观念”时,那么交换原则揭示了它与同一化原则的根本同源关系。今天,交换原则已经变成了同一化原则的社会模型,因为它把人类活动和人类本身还原为了可衡量的数字价值。[49]

按照市场交换的原则,人的劳动都被转换为抽象劳动,成为市场中可以比较和交换的劳动。在这种经济关系的强制下,人必须使自己适应市场体系,于是人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他说:“交换原则被扩展到了整个世界,强制人们成为同一的,成为总体。”[50]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中,人都是只顾自我利益的原子,是“自恋”的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所有的人都是同样的。就原则上而言,这些孤立的个人是无法建立有效的社会关系的。而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不是别的,就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在这里成为“社会水泥”。我们的社会就是靠这个“社会水泥”而把孤立的人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把这里的关系说成是冷酷无情的商品交换关系。阿多诺则强调,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同一关系。所有的人都被强制地纳入交换关系体系中,成为一个孤立个人的结合体(总体)。本来市场经济是承认个人的自主性和个人自由的经济,但是当个人的行动必须按照社会规定的方式即市场规律来行动的时候,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却受到了挑战和否定。服从现实、服从现实的交换原则,才是人的最适当的行为,才是保证自我生存的行为。个人不过是经济规律的执行者,他们执行着经济要素的功能。甚至人的需求也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塑造起来的。

阿多诺认为,需求不是一个自然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概念。甚至像饥饿这样的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动物可以通过食用其他生物来满足自己,而人在饥饿的时候,却不一定吃那些使自己感到恶心的东西。什么东西会使自己恶心,这却是一个社会历史的概念。因此,需求是一个社会概念,必须在社会历史的意义上来理解。按照对需求的社会历史意义的理解,他认为,无论是需求的内容还是需求的满足都是有社会意义的。从需求的内容来看,需求是现实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对人的需求的控制来控制人就成为这个社会的基本特点。他说:“通过对人的需求的控制,而实现对人的控制,这种危险不是一种可以通过咒语驱逐出去的异教信念,而是晚期资本主义的真正趋势。”[51]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对人的控制所表现出的残酷性:不仅人的需求的对象是资本主义市场交换逻辑的产物,是按照价值规律生产出来的,而非按照人的需要本身生产出来的,且这种需求也是按照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规律的要求而强加在人身上的。比如,它通过广告宣传,通过资产阶级的示范作用而不断地促使人产生新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不是生活中的必然需要,而是一种心理需要,大众化的需要,模仿的需要。这种需求不仅符合资本主义大生产的逻辑,而且符合资本主义生产的剩余价值规律。更重要的是,人的需求成为资本主义大生产的一部分,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人不过是“机器的附件”。人的需求反映了人作为机器的附件的生产过程的特点。因此这种需求就表现为,一方面,人要在生产中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但是这种需求的满足不过是把“机器的附件”再生产出来;另一方面,人被迫逃离这个生产过程,避免在生产中受到强制,但是人却又逃避不了自己的基本需求,逃避不了对自己基本需要的满足,其最终结果不过是,人仍然被作为“机器的附件”再生产出来。因此,阿多诺说:“经过社会中介了的需求——通过资本主义社会中介了的需求——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点,在这里,需求陷入了与自身的矛盾中。”[52]一方面,人必须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成为大生产的附件,人又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或许人们会说,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们可以创造出新的需求,比如艺术、体育以及其他的娱乐活动。这些新的需求应该是在资本主义大生产的活动范围之外了,满足这样的需求应该与资本主义的大生产没有关系了。但是,阿多诺强调,事实并非如此。他认为,“如果这种生产被调整到生产无条件地、无限制地即刻满足需求,即被资本主义所产生出来的需求的话,那么需求本身也随之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53]在他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生活的再生产与压迫是一致的。如果生产调整了,如在生产中,人们生产那些满足人们需要的艺术作品,那么这种艺术作品本身实际上也是为了利润和控制的需要而生产出来的,而决不是为了生活的再生产。在这里,人们的需求是与“利润和控制的兴趣和谐一致的”[54]。如果人们真的获得了自由,那么由资本主义所产生的虚假需求就立刻显示出来,人们也就不再需要那些累赘品了。这里,阿多诺提出了两个值得我们重视的观点:

第一,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当生产不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时候,比如不再是满足人对面包、衣着的需求的时候,满足人们的当下需求实际上是满足一种心理的需求。这里人的需求由大多数人的需求的引导而产生。因此,在这里人们所生产出来的东西,是大多数人需要的东西。人的需要根据大多数人的需要而获得一种合法性。[55]于是人的需求一致化了,同一性逻辑对人的需求产生了控制作用。人的真实需求隐而不现,表现出来的东西不过是一种现象。

第二,阿多诺承认,在社会生活水平低下、物质生活资料相当匮乏的那个历史年代,生产更多地是为了生存和需要。当然其中也有为了利润和控制而进行生产的,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的状况不存在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利润和控制的目的不存在了,而只是需求和满足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在历史上,需求和满足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那么在现代需求和满足之间的关系就是通过市场交换的形式发生的,而这种通过市场的中介形式所进行的生产是资本主义“控制人的主要手段之一”[56]

然而,这种通过市场的手段对人的控制是如何发生的呢?在市场中,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他们之间的个人特性都是无关紧要的,能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人的真正需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的交换价值是多少。在交换价值面前一切都是一致的,无论是人的需求还是满足这种需求的商品都是用货币单位来衡量的。人们的有效需求是多少,或者说,人手里有多少货币,需求就是多少;商品的价格是多少,满足需求的程度就是多少。这里起作用的是等价原则和同一性原则。阿多诺说:“在一切特殊的社会阶层面前,交换价值的抽象是与普遍对于特殊的统治以及社会对其受压制的成员的统治一致的。”[57]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阿多诺把自己的社会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资本主义的市场交换过程。他认为,市场交换原则就是一种同一性原则,或者说,交换原则和同一性原则是一致的。在交换原则中,不同质的商品都可以用价格来衡量,可以被转化为货币单位,活生生的人无论是商品生产者还是作为资本的人格化的代表,都是商品生产过程中的要素;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都可以按照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来加以衡量。阿多诺说:“人类的灾难随之展开的规律是交换规律。但是这个规律本身并不具有完全的直接性,而具有概念性:交换行为意味着把相互交换的商品,还原为与它的等价物、还原为抽象的东西,或者用通常的话来说,还原为决非物质的东西。”[58]这就是把一切还原为无。正如我们在《启蒙辩证法》中所看到的,在早期的神话中,人们就开始通过牺牲而与神进行交换,这种交换就是为了达到对于自然的控制。那里交换的过程就是同一化的过程,控制的思想在这时已经初露端倪。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交换原则已经成为一个根本原则。这里人类的灾难已经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地表现出来。也就是在交换中,人被作为同一性的东西,比如,作为劳动力、作为交换价值、作为消费者等而被控制在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人把自身作为一种交换价值在市场上交换,同时也被物化了。而在这种等价交换原则的背后,掩盖着的实质性的不平等却被人们忽视了。或者说,人的多样化的劳动都被化减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都被按照同一性原则来进行交换,隐藏在劳动背后所产生的剥削却被忽视了。可以说,同一性原则已经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现平等的交换原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控制的新形式,是“奥德修斯的诡计”的变种。阿多诺对资本主义交换方式的分析就是要人们识破这种诡计。

交换原则是把人类带入灾难的原则。从古代到现代,人类都逃避不了这种厄运。要生存就必须参与交换,这不是资本主义的原则,而是自古而然的东西。奥德修斯通过他的诡计,通过交换获得了生存,资产阶级通过交换取得了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而无产阶级只要不能参与市场交换就必然灭亡。他说:“全部的环境具有这样的结构:所有的人,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必须服从交换原则,无论他们主观上是不是由‘利润的动机’所引导,情况都是如此。”[59]如果说马克思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交换原则中所包含的这种残酷性和社会控制的实质,那么阿多诺则要把这种交换和控制的原则追溯到历史和人类的初期。如果说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分析指出了消灭这种控制和剥削的途径,那么阿多诺却告诉人们,这种控制是必然的,交换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厄运。在《启蒙辩证法》中,法兰克福学派的这两位领导人说:“在从混沌到文明的进步中,自然环境不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的意识对它们发挥作用,但是这个进步并没有改变等价的原则。人与其他生物一样,为了这个进步不得不崇拜曾经奴役它们的事物。原先,偶像服从于等价原则,而现在等价原则变成了偶像。”[60]虽然人类的文明进步了,但是交换原则却没有变,它甚至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这无疑把人类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进一步地说,阿多诺从哲学层面剖析了同一性原则。他认为,同一性思维根源于人们把概念和概念所表示的对象等同起来。我们用他自己所举出的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里的同一性和非同一性思维。他说,如果我们把一系列的特征或者要素纳入某个概念之下,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从这些要素中抽象出某个特征。这个特征是所有的要素所共同具有的。这表示了这些要素的同一性,也就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因此,当我们说,“A”是依据这种特征所把握的所有事物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必然会想到,单个的事物之中还有无数的规定性是不能被纳入这个概念之中的。对于某个事物来说,概念只是表明了它的某个特征,它还有许多其他的特征。被纳入“A”之下的任何一个事物,都不同于“A”,并且多于“A”。另一方面,“任何一个概念也多于被它所纳入其中的东西”[61]。比如,当我们说到自由概念的时候,这个自由决不是指所有的个体所享受的那种自由的特征,而是一种理想的自由状态。这种自由状况超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享受到的各种消极自由。从这个分析中,阿多诺试图说明,任何的概念和它所要表述的事物之间不是同一的。它既多于事物,又少于事物。

阿多诺对同一性思维的思考是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开始的。他认为,在哲学上最核心的同一性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启蒙总是把神人同形同性论当作神话的基础,用主体设想来解释自然,认为超自然物如精灵鬼怪等,都是人们畏惧自然的反映。“许多神话人物都具有一种共同特征,即被还原为人类主体。俄狄浦斯对斯芬克斯之谜的解答‘这就是人!’,便是启蒙精神的不变原型,不管它面临的是一种客观意义,还是一种秩序的轮廓,是对邪恶势力的恐惧,还是对拯救的希望。”[62]面对这种理性统一性,神和人的区别便变得无关紧要了。因为管理万物的理性精神与创造万物的神相似,都是自然界的主宰,即人和神一样都成了自然(和社会)的主人。“启蒙对待万物,就像独裁者对待人。独裁者了解这些人,因此他才能操纵他们;而科学家熟悉万物,因此他才能制造万物。于是,万物便顺从科学家的意志。事物的本质万变不离其宗,即永远都是统治的基础。”[63]这种同一性思维把所要控制的对象看作是一致的。如果它们有什么差别,那么这种差别只是量上的差别。这就牺牲了质的多样性。这样,没有实质区别的自然就只是被人们进行简单的分类,而万能的自我也陷入了纯粹占有状态。他完全被占有的欲望所控制,对他来说,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占有。

在阿多诺那里,同一性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方面是与人们改造自然界过程中所要求的认识方法的普遍有效性直接有关;另一方面是与现实社会状况,特别是与现实社会中的商品交换相一致的,是这种状况的间接反映。

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面对客观自然现象时,人们总是试图用统一性的范式来把握它,以此来把不同的客观现象纳入知识体系中。如果说各个学派对公理的解释各不相同,那么,统一科学的结构却始终是相同的。培根认为,观察到的现象应该纳入普遍的概念中,抽象的概念之间,各种不同的命题之间,应该存在着逻辑的联系。由这种逻辑的联系建立起来的体系才是真正的科学体系。他的这个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在最后的著作中,用数学表示理念的神秘等式。如今,数学成了启蒙的规则。阿多诺引用了胡塞尔对数学模式逐步占据人们思维空间的过程的描述,认为在数学模式主导性逐步确立的情况下,思维本身已经物化为一种独立活动的、独立自主的过程。这种过程就像一架由人造成的、最后又能被代替的机器。启蒙精神经典的要求是,应该放弃思想的思维。如果思维观察完全可以由机器来进行,那么人的思维活动还有什么创造性呢?人还有什么思想呢?

在现实的社会中,同一性思维则表现为商品交换原则。商品交换原则有它的合理性:“商品交换原则把人类劳动还原为平均劳动时间”这一抽象的一般概念,从而从根本上类似于同一化原则。商品交换是这一原则的社会模式,没有这一原则就不会有任何交换。正是通过交换,不同的个性和成果成了可通约的和同一的。这一原则的扩展使整个世界被强制成为同一的,成为总体的。阿多诺认为,一切意识形态的产生都是为了压制和管理人的本能,以建立一种社会同一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同一性已经从思维的中介上升为一种思维的强制,它反映的不是认识的规律,而是现实的规律。“非我最终就是我”的同一化公式构成了“意识形态的首要形式”[64]。从古代始,自我持存的内容就已经变成了“同一性的同义反复:应该是什么的就是现在是什么的”[65]。生物为了自我持存,将自身融入进周围环境中。比如鱼伪装成海藻的样子、蛾伪装成树叶的样子来隐藏自己。而人类也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存在:与统治的意识形态看齐,与所谓的社会价值评估模式看齐。同一律规定每一个概念或事物自身同一,即A = A,然而这个前提纯粹是伪造的,现实中并不存在自身同一的A,个人之间在实际上是极不同一的,同一乃是内心世界被削齐拉平的结果,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希冀,它实际上是虚假的。于是,同一性的思维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使人失去自主意识的意识形态。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同一性已经变成了生活或生产的同义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