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力:如何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做同一件事:重复能让你成为很厉害的人

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寻求生命中未曾有过的光彩,这种奋斗之美弥足珍贵。我们因何重复?答案就是:为的是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饱足。

重复就是专注的魅力

重复是一种专注,专注于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也许并不会立刻就看到成果,然而这正是专注的魅力,它的力量可以将不可能变作可能。

法国作家莫泊桑,很小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聪明才智。一天,莫泊桑跟舅父去拜访他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舅父想推荐福楼拜做莫泊桑的文学导师。可是,莫泊桑却骄傲地问福楼拜究竟会些什么。福楼拜反问莫泊桑会些什么。莫泊桑得意地说:“我什么都会,只要你知道的,我就会。”

福楼拜不慌不忙地说:“那好,你就先跟我说说你每天的学习和生活吧!”莫泊桑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一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三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鹅,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莫泊桑得意地反问道:“福楼拜先生,您每天的工作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福楼拜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莫泊桑不解地问:“难道您就不会别的了吗?”

福楼拜没有回答,接着问:“那么你有些什么特长呢?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的?”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他转而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并没有爱好或者特长,连我们的个人简历都不知道如何填写,那上面的答案大多千篇一律。其实,真正的特长便是在专心地做一件事情之后,可以对其中的奥妙了然于心,这件事就是你的特长。

后来,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在文学史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这样一个处处讲求能力的时代,我们也许经常会扪心自问,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也许你会发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手上挂一串珠子,一面把玩一面不语,似乎是为了求得内心的宁静。当走在曾经喧嚣的街头,很多曾几何时在夜色中灯火阑珊的酒吧也不知何时悄悄改头换面,成了可以供人窃窃私语、小酌怡情的咖啡馆。

当下的人们,越来越浮躁。幸运的是,聪明的人类是善于思考的,那些聪明的人开始意识到这种浮躁并不是长久之计。当人们正在向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向发展,追求的是金钱与欲望的最大化,并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尝到甜头,这样内心满是焦虑的工作状态,开始让我们的幸福感降低,那种内心的安稳,以及对于工作和生活的专注开始慢慢离我们远去。

梁启超曾说:“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若要在自己涉猎的领域中站在精通的高位,并慢慢实现预想的目标,离不开一丝不苟的态度。也许,当下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一种控制自我内心世界,力求保持内心平静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正如我们常常说的,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在这种修行里,我们的心性也是可以锻炼的。重复,正是我们锻炼心性和自控能力的一种方式。重复,可以铸就美好。培养自己拥有“重复”的能力,即是改变浮躁状态所要做的最简单、也是最难的事情。

有一个孩子,他家境贫寒,无法上学,每天都只能到山上放羊。一次次地放羊,让他发现了以往忽略了的美景。他向远处望去,只见山峦叠嶂,云雾缭绕,好一派怡人的绮丽风光!于是,这个孩子萌生了一个念头——将眼前所见的美景画下来。就这样,他走上了“画家”之路。可是,因为家庭贫穷,没钱买纸和笔,他只能在放羊时折些树枝当做画笔作画。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画出的作品越发惟妙惟肖,最终,他成了一名出色的画家。

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当找到了那件可以坚持专注最久的一件事情,也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好,它也将会化为我们的特长。

在人类的进化史上,猴子变人的这种进化方式最被广泛接受。人类从猴子到人,开始有了思想,开始明白不能再上蹿下跳地生活,也正因如此,人类一如猴子一般很难有闲下来的时间,因为一旦闲下来,思想就会飘到别处,继而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胡思乱想。如果没有足够的事物填补我们生活中大段的空白,就会有千奇百怪的情绪闯入我们的生活,这些情绪基本很难为我们提供正能量。

对于越来越多繁冗复杂的工作,我们并未发现,当自身完全投入其中时,往往也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保护。我们一旦将大多数时间投入到面前工作中,或者茶余饭后的爱好上时,便没时间去考虑那些勾心斗角的事情,没时间去在意所谓生活带来的迷茫。专注我们的工作,或者哪怕专注于我们沉迷的一项爱好,久而久之,它就会令我们生出无限的荣誉与自豪感。

通过聚精会神,只面对眼前事物和自我的方式,我们的个人技能和精神控制力也变得越来越强。而当我们专注于那些并不喜欢的工作时,收获的不仅仅是工作成果,同时还有对自己注意力、精神力的控制。

英国有句著名的谚语:“一只狗同时追赶几只野兔,必然一只也抓不到。”同样的道理,在中国被我们演绎成了小猫钓鱼的故事,人人皆知,真正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才有可能收获到我们所期望的成果。三心二意、心猿意马,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重复的效力,不仅仅外显于我们脚踏实地的生活中,同样还存在于没有硝烟的商业战场之上。很多知名企业,就是一部部专注经营的MBA案例,如华为的通信、格力的空调、万科的房子。

很多人在提到一些大企业时,首先会想到它们的用心打造出的拳头产品,这是专注的表现。而万科,更是企业专业化经营的一张学习名片。

最初,万科是靠经营办公用品起家的,后来才渐渐形成商贸、文化、房地产、文化传播四大经营机构。单从表面上看,万科的业务在不断扩大。而事实上,当初万科的多元化常常处在一种“痛并快乐着”的状态。因为它所涉及的所有项目规模都很小,市场占有率极低。

发现问题的王石开始带领万科转型,逐步把其他项目剥离,专注房地产住宅市场,将全部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集中在房地产上,这才一步步使房地产业务恢复为核心主业,从而获得了持续竞争力,最终成就了万科二十多年业绩持续增长的传奇。

有些时候,我们可能并不喜欢自己正在做的工作,所以无法专注。其实,喜欢与不喜欢,并不是成年人的处世方式。反倒是,如果你将自己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一件事情上,周而复始,纵然一件事曾经在你眼里索然无味,也极有可能带给你惊喜。

不断重复能让梦想成真

如果有人问你,你重复做过什么事情?或许最简单的回答即是每天一成不变的朝九晚五和每天固定要吃的一日三餐,这些人生中的琐碎大概并不让你觉得乏味,因为在重复中,你已经习惯了,而这也是重复力量的另一种表现。

科学家图灵,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人们现在接触到最多的人工智能的重要理论也源自于他。他对计算机的重要贡献,在于提出的有限状态自动机,即图灵机的概念,而对于实现真正的人工智能,他提出了重要的衡量标准——“图灵测试”。

有人说,如果有机器能够通过图灵测试,那么它才算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智能机,和人没有区别了。图灵杰出的贡献使他成为计算机界的第一人,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计算机界的最高奖定名为“图灵奖”。

回顾学生时代,图灵的科学天赋和求学态度就被他的家人和老师们看在眼里。那时的图灵对科学有着强烈的兴趣,却从不肯屈就于现成的理论。每一次学到新的理论内容,他总要一次次地重复着对这些理论进行试验。

1936年,图灵来到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在这里,他的研究涉及逻辑学、代数和数论等领域。

同年9月23日,图灵24岁,这一天他登上了改变全人类命运的丘纳德白星航运公司的“贝伦加利亚号”。图灵的母亲Sara陪他坐火车,一直送他到船上。在图灵的行李中,有他最重要的珍宝,一直由母亲帮他保管,这珍宝就是装在木箱子里的一个沉重的黄铜六分仪。图灵的母亲曾回忆说:“在所有笨重的行李中,他让我拿着一个老式的六分仪箱子。”让人尚未想到的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图灵将加入约翰·冯·诺依曼在普林斯顿大学法恩楼的团队。

与当时著名的科学家冯·诺依曼一样,图灵的知识结构也深深受到了大卫·希尔伯特的影响。希尔伯特留下的“判定性问题或决定性问题”这个重要理论,让图灵陷入深深的思考。图灵开始考虑,在特定系统(比如,由基本逻辑或算术公理定义的系统)中,任意精确的机械程序是否可以将可证明的和不可证明的语句区分开来?这个问题尚未得到解答。

每一个涉及相关领域的人都知道,即便是提出这个问题,也需要在数学上定义机械过程的直观概念。

1935年春天,冯·诺依曼访问剑桥期间,图灵参加了麦克斯·纽曼讲授的数学基础课程,首次注意到判定性问题。希尔伯特提出的挑战让图灵直觉地认为,只要经过反复的尝试,理论上是可以证明排斥严格机械程序的数学问题是存在的。

然而,图灵的论证直接却也并不好做,因为他要抛开所有的假设,从头开始。这也就意味着,他此前所有的重复工作都得再来一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担任图灵助理的杰克·古德曾说:“极端独创性的一个方面,就是不将庸人口中的真相视为真相。”据他称,独创性可能比智力更重要,而图灵就是很好的证明。

图灵可以在不间断的试验中发现许多问题所在,他善于使用生活中的许多具体事物(比如练习本、印刷油墨)论述和控制论证的方式,这些论证无不体现了他典型的洞察力和原创性,人们不禁纷纷赞许这个思维灵活的天才。

如果说发现问题是偶然的,那么通过问题产生的创造力则绝非偶然。1935年,图灵开始萌发了关于计算机的设想,这在当时并不意味着造出一台计算机器,而是为全人类的人工智能奠定了基础,这个具有思维的机器具备了铅笔、纸张和计时的功能。图灵的想法很简单,数字是可以通过机械的转换落实于现实中的。

图灵反复试着将计算公式中的大部分替换成明确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机械,实现公式可计算的真实过程。这种重复中所蕴藏的力量,往往会诱发人们看到更多乐趣。

生命原本就是不易的,但当看到了自己能感受到的乐趣,并且将这种寻找乐趣的习惯延续下去,活着就会轻松许多。其实,人类如果能够将专注用在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上,那么一切阻碍,看上去也并不会如所见的那样困难。

经过千百次的重复试验,图灵的第一台“图灵机”(图灵称为LCM,或逻辑计算机器)诞生了,这个机器包含一个黑盒子,能够在一条无限长的纸带上读取和书写有限字母表中包含的符号,并能改变自身的“m-配置”(m-configuration)或“思想状态”。

有人说,耐心、创造力和直觉之间的关系,让图灵开始思考密码学。因为在密码学这一领域中,如果一条电报在传播过程中被拦截,编码该电报所使用的少许创造力就能抗衡破解时耗费的大量创造力。

图灵的想法更加大胆了,他认为根据指令,图灵机可以将有意义的语句隐藏在看似无意义的噪声中。除非你知道密钥,否则很难将这些有意义的语句提取出来。图灵机也可以根据指示来搜寻有意义的语句,但是因为无意义的语句总是不计其数,比有意义的语句多得多,所以保密比较容易实现。

“我刚发现一种可能的应用,也就是我现在研究的这件事,”图灵在1936年写给母亲的信里说,“它解答了‘可能存在的、最一般形式的代码和密码是什么’的问题,同时能够让人们相当自然地建立大量的特定代码,这些代码非常有趣。其中就有一种代码:编码非常快捷,解码则需要密钥,否则将极其困难。我希望我可以把这些代码卖给英国政府,从而获得一笔可观的报酬,但是我相当怀疑做这件事情是否有悖道德。您怎么看呢?”

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打响。图灵的这项举措一旦成功,将对战争起到飞跃性的改变。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电气工程师亚瑟·谢尔比乌斯(Arthur Scherbius)就发明了密码机,并向德国海军做了推荐,却遭到拒绝。不过在这之后,谢尔比乌斯创办了密码机股份公司来生产这种机器,品牌名称定为Enigma。

当时,密码机的用途是为商业通信加密,比如银行之间转账。后来,德国海军改变了主意,于1926年采用了修改版的Enigma机器。其后,德国陆军和空军分别于1928年和1935年开始使用这种机器。图灵机的诞生,将图灵带进了这个密码学的领域,也让这个伟大的科学家参与到了战争之中。

1939年9月,图灵加入了英国外交部的政府代码及加密学校,这所学校位于白金汉郡一块被称为布莱切利园(Bletchley Park)的土地上,与世隔绝。图灵等人的任务,即是破解Enigma代码。

战争开始时,大概只有两个人认为德国海军的Enigma可以被破解,其中一名英方要领认为Enigma可以被破解是因为这势在必行;而图灵认为可以破解,则是因为破解Enigma十分有趣。图灵对他的兴趣做了这样一番解释:“没有人做这件事情,只有我自己在做。”破解海军Enigma,就能发现威胁英国补给线的U型潜艇的位置,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多所不为人知的情报。

图灵对未来给出了令人振奋的提示。

“我问图灵,他认为一台机器在什么情况下称得上有意识,”1956年时,杰克·古德曾回忆说,“图灵回答,如果他说话时前言不搭后语,机器会惩罚他,那么这台机器就是有意识的。”

图灵此时的观点是超越那个时代的,而这种超越时代的行为,是需要巨大的付出才能实现。随机搜索可以比非随机搜索更高效,古德和图灵在布莱切利园时就发现了这一点。无论是神经元、计算机、文字还是思想的随机网络,都包含了解答无须明确定义的问题的方案,它们等待着人们去发现。找到明确的答案比提出明确的问题要容易,这使得程序员的工作颠倒过来。

1958年,古德曾向IBM建议道:“一种支持建造具有初始随机性的机器的看法是:如果它足够庞大,就会包含需要的所有网络。”

众所周知,搜索引擎并不是一次学习一个人的智慧,而是同时搜集学习集体的智慧。每次执行搜索,都会找到一个答案,这就为某个意义的碎片所在留下了微弱而持久的痕迹。这个道理后来被更多的互联网人所熟识,然而它却诞生于图灵百折不挠的试验过程中。

随着碎片的不断积累,到了某一时刻,正如1948年图灵所说的,“机器已经‘长大’”。机器长大了,图灵也成功了。

图灵的成功,不仅仅是对密码学的破解,也并不是他对计算机和搜索引擎做出的奠基,而在于他用他的行动带领人类跨入了新的时代。

重复,不是死钻牛角尖,也绝不是要老实本分地只看准眼前这件事,忘记抬头看看窗外的世界。每一个成熟的工匠,都不是靠着自己的灵感而活着的,最终让他们手中的艺术绽放的出生命之光的,绝对是他们那份对于工作的执着与专注。

有时候,我们会忽略这些关于重复的力量,然而正是这些专注于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们认识了什么才是本该属于我们的果实。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会不简单

我们都知道,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会变得不简单。这其实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的积累并无特别之处,这个过程是枯燥乏味的,甚至带有一种“冒傻气”的味道。可谁能否认当量的积累达到某一程度,即达到临界点时,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能量呢?

1955年的美国亚拉巴马州是美国当时最宜人的洲际之一,这里富饶的土地孕育出了蒙哥马利市。独特的文化不仅仅在于这里的艺术元素,同时还因为这里也是当时种族隔离最严重的城市。没有人真正地去判断这里的规则是否正确,只是这里的法律很明确地要求公交巴士上非裔美国人要给白人让座。

就在12月1日这个下午的6点,有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非裔女裁缝,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了办公室,接着她登上了一辆公交车。汽车经过了一段行驶之后,已经坐满了乘客。许多后来上车的乘客也没有一个座位可坐,这时候公交车的司机詹姆斯·布莱克看见了坐在座位上的女裁缝,由于法律的规定和一直以来的习惯,司机起身要求正在座位上休息的女裁缝站起来,为一名壮年白人乘客让座。这样的一幕并不陌生,在这里,曾经有无数的黑人被司机喝令着,默默起身,遵照当地法律,被迫将座位让给并非老弱残孕的白人。

在当时的蒙哥马利市内,公交巴士的前四排是供白人坐的。而按照所谓的“规矩”,如果没有白人乘客站着时,黑人有权利坐在前四排以后的位子。但如果前四排坐满了乘客,那么这些没有地位的黑人就必须起来给白人让位。更为荒唐可笑的是,如果白人多到挤不下,连站着的地方都没有,那么这些可怜的黑人们就得下车。

法律尚且不够健全,社会大环境也没有对人们有明显的尊重。几十年来如一日,黑人们甚至不可以穿过白人座位间的过道而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如果前排已经坐了白人,黑人必须在前门付费,而后从车外走到后门上车。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很多黑人乘客买票后还未来得及到后门上车,巴士便突然启动抛下他们。

这一切的规矩,都被一字一句地写在了城市法规当中,绝大多数黑人只有默默忍受,仿佛人生而平等只是一句高高在上的笑谈,面对那些冷漠的规矩,除了仰视和遵守别无他法。

女裁缝罗莎在公交巴士上受到不公的对待,已经不是一两次了。回顾自己的人生,早在1943年她第一次乘车时便已开始。那是她第一次坐巴士,而驾驶员正是此时喝令她让出座位的詹姆斯·布莱克。那次她买票后,詹姆斯令她绕到后门上车。更为戏剧化的是,罗莎在离开前门时,不小心将钱包落下了。但是碍于规定,她只好在后面坐下,等待前门上车的白人乘客帮助她把钱包拾起。

此种极端“傲慢无礼”的行为,居然令司机詹姆斯愤怒不已,他粗暴地将她撵下车,接着开车离去。当时,外面正下着雨,罗莎不得不步行8公里回家。

然而这一次,面对让座的要求,受够了得罗莎纹丝不动地坐着,她拒绝让出自己的权利。当她说出“不”的时候,也许并不会想到,她数年后会被美国国会授予“现代民权运动之母”的称号。

如果不是罗莎的坚持,也许现在的美国仍旧实行着那种不公平的法律。也许美国,并没有足够的底气说出“人权”这样的字眼。也许,那份人类之间应该相互给予的尊重和人类所表现出来的风度和优雅,就并不会出现。

那天傍晚,罗莎被警察以“行为不检”的罪名逮捕,这项罪名是违反蒙哥马利城市法规第6章第11条,同时,罗莎还并被罚了一张10美元的罚单与4美元的法庭审判费。尽管遵守了法律章程的罗莎很快便被保释,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遭到逮捕的几天后,罗莎并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不了了之的结果。当地民权运动领导人和黑人领袖们讨论过后,在阿拉巴马州立大学一位教授的帮助下,准备行动起来。就这样。3万5千份传单被连夜印刷出来,内容是进行一天的巴士抵制运动。第二天,传单传遍了蒙哥马利的大街小巷,巴士抵制运动从此拉开帷幕。

蒙哥马利的黑人执着地开始拒绝搭乘巴士,改为步行出行。那些公交巴士上再也见不到黑人的身影,当他们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过蒙哥马利的每条街道,对巴士视而不见的时候,那份为了维护自我权益的执着使得他们在面对上流社会的白人们时更显得优雅从容。公交公司的运营逐渐吃力起来,因为黑人差不多占据当地全部乘客的3/4,如果他们不乘车,对公交公司而言无异于一场灾难。

原本,只打算进行一天的巴士抵制运动轰轰烈烈地重复着,日复一日。黑人们集体抵制巴士的行动使得蒙哥马利公交公司迅速陷入了亏损状态。公交巴士抵制运动开展后的一个月,蒙哥马利公交公司就向蒙哥马利市长申请紧急财政补助,以维持处于亏损状态的公交服务。

在这期间,蒙哥马利的黑人曾遭遇过白人交警和保险公司的刁难,不过,即使面对被解雇和3K党的威胁,所有黑人仍重复着最简单的事——走路,为平等的权利,更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由。一名女性抵制者骄傲地说道:“我的双脚十分疲倦,但我的心灵却十分安宁。”

这场规模空前的民权运动持续了整整381天。历史上的这段期间,每一天,每一位蒙哥马利的非裔美国人,都在不断重复的步行中度过,官司也从蒙哥马利地区联邦法庭一直打到美国最高法院。

重复又执着的力量是巨大的,其使得美国最高法院终于在1956年11月13日废止了公共汽车上的种族隔离政策,并宣布其违反宪法。故事的最后是喜人的,蒙哥马利巴士抵制运动的参与者于1956年12月20日正式结束了他们的抵制运动,黑人陆续回归公交车,而处境早已大不相同。黑人们用自己的执着换回了生而为人应该得到的权利,也同样对白人给予了原谅和宽容。

1956年12月26日的《纽约时报》中写道:“黑人们从前门上车,坐在前排的空位上,他们不为白人起立。白人们尴尬地坐在他们旁边。”要知道,在一年之前,他们还需卑微地为白人让座、被赶到后门上车,甚至因本就不公的法规而被捕。

人们不断重复着简单又困难的行为,简单是因为这行为做起来举手可行,困难却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承受着无比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还要面对着环境的挑战。这一切都只为一个简单的目标——让一切变得更好。

把小事放大看,世间从无小事,而任何一种成功,也都是透过质与量的交互过程所呈现出的一种优雅的执着。

我亦无他,唯有熟尔

重复,是让简单的事情变得不简单,也是让陌生变熟悉的过程。生而为人的我们,所具有的一切技能都得益于重复。在循环不息地重复中,我们可以掌握更多技能。

明朝初年,大明边境屡遭中国北方女真、蒙古骑兵的骚扰。为了保卫国家的稳定,明朝万历皇帝下令整修万里长城。

当时,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年久失修,“天下第一关”的题词中,“一”字早已在风吹雨淋中没了踪迹。为了补全题词,朝廷特意向全国书法家发出号召,希望能够借他们之手还原山海关的题词。一声令下,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家纷纷摆开架势,然而最终却没有人能够写出“天下第一关”原有的韵味的。

万历皇帝偏偏是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他向全国下旨:无论何人,一旦雀屏中选,赏黄金百两。在重赏之下,参加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最终还真的找到了还原度百分之百的人。在众多名师大家中脱颖而出的这位,不是专业人士,而是山海关下一家客栈的店小二。

得知此事后,万历皇帝颇为震惊,他传旨召见这位店小二,并问他,“你倒讲讲为什么你能写出如此逼真的‘一’字啊?”面对皇帝的提问,店小二格外紧张,他定了定神回答道:“我每天早上拿着抹布弯腰清理桌子上的油污时,视角正好对着‘天下第一关’的‘一’字,于是,我便不由自主地拿抹布当做笔,照着山海关上‘一’字的样儿,天天看,天天擦着写,天长日久,这‘一’字便烂熟于胸,用笔一挥,就写得和‘山海关’的‘一’一个样儿了!”

万历皇帝听罢,大笑道:“呵呵!原来你掌握了临摹写字的诀窍——熟能生巧啊!”

熟能生巧,是重复之力的最佳体现。每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无一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他们在无数次的练习中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或只做一件事情,这使得他们对手上这个动作或这件事胸有成竹,甚至到了无需太在意便可以做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当真是游刃有余。

从前,有一个叫做丁的厨师,他负责为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相当了得,凡是手碰到的地方,肩膀、脚、膝盖碰到的地方,纷纷发出皮与骨分离的声音。等刀子进去后,这声音更大,而且神奇之处在于,声音可以与《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相吻合。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恭敬地回答道:“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

庖丁顿了顿,继续说道:“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听罢,惠王连连称赞道:“好啊!我听了你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庖丁解牛的故事有着不同的道理延伸,但谁能否认,这不是一种对重复的力量的完美诠释呢?厨师丁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对于宰牛已做到了手到擒来,就如他所言,他依靠的是精神意愿在宰牛,而非简单的运刀。

这种能力的具备自然并非一朝一夕,可细细去辨析厨师丁的技法也会了解到,他不是因为天赋异禀,也不是精通常人所无法掌握的方法,唯一的方法,即是无数次的练习、重复——这种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成就了厨师丁的高超技艺。

陈康肃,号尧咨,箭术精良,堪称举世无双。拥有如此高超的箭术,他自然感到非常骄傲,时不时地便会对外人夸耀自己的本领。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面对他的洋洋得意,跟随他学习箭术的年轻人纷纷对他大加恭维,挑些顺耳的好话说于他听。

有一天,他与徒弟们在院子里练习射箭。这时,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巧路过此处,便饶有兴趣地看他们练习。陈尧咨举起弓,搭上箭,连发十支箭,箭箭正中靶心。在一旁观看的徒弟们不停地拍手叫好,一脸得意的陈尧咨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老翁微微点头,却没有任何夸赞的话。

看卖油翁一副淡然的样子,陈尧咨有些不悦,他问道:“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

老翁答道:“不会。”

陈尧咨继续问道:“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

老翁平静地说:“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在一旁的徒弟们听了这话,忍不住上前说道:“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老翁笑道:“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

此话一出,徒弟们更激动了,说道:“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

老翁说:“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

他的提议遭到了众人的一番嘲笑,“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

老翁沉默不语,默默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随后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比量一下,油杓轻轻一歪,油便呈一条细线状,直直流入葫芦里。倒完后,铜钱上竟然没有一丁点儿的油。

在众人的惊讶中,老翁谦虚地说道:“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

陈尧咨听后,感到非常惭愧。自此,他专心练习射箭,再也没有夸耀过自己的箭术是如何了得。经过长期的努力,他的箭术更加精湛,也赢得了他人的尊敬。

我亦无他,唯有熟尔。世上那些看上去很玄乎的技能,其实归根到底,只是足够熟练罢了。就如杂技表演者、魔术师、驯兽师,他们的表现实在让人惊叹,可也仅仅是技法的熟练。不过,我们却不能否认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辛苦,这份付出中,也即裹藏着重复的力量。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不可能”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次数很多,有时的确是我们无能为力,但多数时候,却是我们主观努力的欠缺导致的。从不可能到可能,到底有多远的距离?这并不能用准确的数字表示。不过,只要我们善于重复,懂得了重复的奥义,那么一切都将在可能中出现。

在日本寿险业,原一平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全日本有20家寿险公司,出类拔萃的业务员数不胜数,可声名最为显赫的便是他,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被誉为“推销之神”,这得益于他在日本保险业连续15年保持着全国业绩第一的成就,他仅在3年内便创下了全日本第一的推销纪录,到43岁后,他的冠军头衔就未曾易主,同时,他连续17年推销额达百万美元。

1962年,他被日本政府特别授予“四等旭日小绶勋章”,甚至让当时的日本总理大臣福田赳夫都艳羡不已,他曾慨叹道:“身为总理大臣的我,只得过五等旭日小绶勋章。”

1964年,世界权威机构美国国际协会,为原一平颁发了“学院奖”,这是全球推销员的最高荣誉,意在表彰他在推销业所取得的成就。原一平是明治保险的终身理事,业内的最高顾问。而他身上最为闪亮的一点,即是笑,他的笑被誉为“价值百万的笑”。

那么,原一平缘何要苦练微笑呢?他认为,笑容在推销活动中有众多好处,“一,笑容是传达爱意给对方的捷径;二,笑具有传染性,你的笑容可以引起对方笑并使对方愉快;三,可以轻易地消除二人之间严重的隔阂,使对方门扉大开;四,笑容是建立信赖关系的第一步,它会创造出心灵之友;五,笑容可以激发工作热情,创造工作成绩;六,笑容可以消除自己的自卑感,弥补自己的不足;七,如能将各种笑容拥为己有,了如指掌,就能洞察对方的心灵;八,笑容能增进健康,增强活动能力”。

在原一平看来,婴儿般天真无邪的笑容最具魅力。为此,他不断练习,直到拥有了与婴儿的笑容差不多的微笑时才停止。他练习的步骤是,首先检查自己的笑容有多少种,然后列出各种笑容要表达的心情与意义,最后再开始练习。

在他的总结下,38种微笑跃然纸上,分别是:发自内心的开怀大笑;感动之余,压低声音的笑;喜极而泣的笑;交谈时,取悦对方的妩媚之笑;逗对方转怒为喜的笑;安慰对方的笑;哭在心里,笑在脸上,那是种虚伪的笑;岔开对方话题的笑;消除对方压力的笑;充满自信的笑;发愣之后的笑;表现优越感的笑;重修旧好的笑;两人意见一致时的笑;吃惊之余的笑;意外之后的笑;嗤之扑鼻的笑;折磨对方的笑;挑战性的笑;大方的笑;含蓄的笑;夸张的笑;逼迫对方的笑;假装糊涂的笑;心照不宣的笑;含有下流味道的笑;微笑;满足时的笑;遭人拒绝时的苦笑;压抑辛酸的笑;无聊时的笑;话中带刺的笑;郁郁寡欢时的笑;热情的笑;冷淡的笑;自认倒霉的笑;使对方放心的笑。

实际上,原一平的推销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甚至可以用“惨淡不堪”来形容。他回忆说:“我的自身也毫无气质与优势可言。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我并没有自怨自艾,生活虽然向我露出狰狞的面孔,我依然用微笑对付它,因为我始终坚信,生命的天空总会有晴朗的一天。”

为了练习得体的微笑,他假设各种场合与心理,自己一个人对着镜子反复练习面部表情,直到他的微笑让别人看起来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真诚笑容。他认为“笑必须从全身出发,才会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因此,他找来一个能照出全身的镜子,利用闲暇时间日夜练习。有时候,他在路上也会练习大笑,行人不明所以,还以为他是神经病。甚至,在梦中都不忘微笑,经常笑醒。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一番苦练后,他通过微笑就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反应,也可以用他的微笑感染对方。

有一次,原一平拜访一位客户,事先了解到这位客户性格内向,脾气古怪。见面后,从对话中更能看出他的情绪起伏不定。

原:“你好,我是原一平,明治保险公司的业务员。”

客户:“哦,对不起,我不需要投保。我向来讨厌保险。”

原:“能告诉我为什么吗?”我微笑着说。

客户:“讨厌是不需要理由的!”他忽然提高声音,显得有些不耐烦。

原:“听朋友说你在这个行业做得很成功,真羡慕你,如果我能在我的行业也能做得像你一样好,那真是一件很棒的事。”

客户:“我一向是讨厌保险推销员的,可是你的笑容让我不忍拒绝与你交谈。好吧,你就说说你的保险吧。”

经过一番谈话,原一平意识到,客户并非讨厌保险,而是对保险推销员不满。认识到这个问题后,他在接下来的谈话中始终保持微笑,这让客户如沐春风,谈话的氛围渐入佳境。最后,客户愉快地在单上签上了他的名字,随后与原一平握手道别。

每一种成功都含着独特的因素,却无法逃离出“重复”的范畴。当我们尝试着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需要做的即是无限重复,以一种孤独的姿态上路,慢慢积累,叠加自身能量的高度。

不断尝试的收获

人生充满磨砺,更充满机遇。磨砺往往更像是储备,为的是抓住机遇,抑或是创造机遇。而在这之前,不断的尝试总是必不可少,我们总得率先了解自己更擅长在哪类工作中出彩,才能有的放矢。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次尝试都未必意味着成功,可在这个关键的节点,我们到底是就此放弃,还是继续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倘若我们有幸了解“重复的力量”,起码知道真正的“重复”到底是什么,结局或许就大不一样了。

汽车之家的创始人李想,成名已久,他的经历始终围绕着“汽车”两个字。1999年,辞职做起IT咨询网站;2005年,资讯网站开始锁定在汽车方面;2012年,汽车之家的收入超10亿元,正在积极准备上市。

触控科技创始人陈昊芝,是与李想相识十几年的老朋友,同样坚持创业,近两年来因为《捕鱼达人》才被大众所熟知。1999年起,他不断参与、创办或投资公司,如卓越网,一家电商网站,联众,游戏点卡销售公司,爱卡汽车网,一家SNS社区网站,译言,盛世收藏网等等,有的是以失败告终,有的是中途放弃,直到2011年,《捕鱼达人》上线,让他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据保守估计,2013年收入在10亿元左右。

陈昊芝说:“我跟李想十几年前就认识,做个人网站而言,他是我小弟。他是把一件事干了十几年,我是十几年干了很多事。”

有些人常会问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陈昊芝此前没在其他领域折腾那么久,而是直接投身移动游戏创业,如今是不是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对于这个问题,陈昊芝认为,没有之前的折腾和失败,也许也就没有如今的成功。事实上,有了之前的不断尝试,才有了最后的质变。

李想与陈昊芝有相同,也有不同。李想是一直扎根在产品咨询领域,而陈昊芝是不断在不同领域寻求契机,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在不断尝试,不断积累。

周鸿祎同李想、陈昊芝一样,都经历过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过程。周鸿祎连续失败9次,终于在第10次得以成功。小米和360双双突破一百亿美金市值,成为仅次于BAT三大家的互联网势力。

周鸿祎早先做3721,随后卖给雅虎,而这次出手被他称为是“百亿美金的教训”。一气之下,周鸿祎离开雅虎,开始做VC。起初,360侧重于搜索、做社区等,然而无一幸免于失败。周鸿祎真的失败了吗?并没有,他正在挫折中为360积攒实力。

2010年,3Q大战,360叫板腾讯,展现了360的实力。与李想、陈昊芝和周鸿祎一样的,还有雷军。

雷军是励志的典型,当了20年老板,却始终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搞得整个人甚是疲惫。40岁时,“洗心革面”再出发,重新创业,打造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崭新模式。他花了三年半的时间,达到百亿美元市值,一跃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雷军可谓是大器晚成,他资格老,人聪明且勤奋,却用了二十多年时间打酱油,许多人为他感到可惜,殊不知,正是由于那二十多年的积淀,他的“尝试”才出了大成果,才有了全新的雷军和小米。

显而易见,这些成功者都无一例外地选择重复性的尝试,最终才收获了另一种人生果实。人生需要不断地尝试,在这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中,能始终坚持不放弃者,或者不安于现状,积极进取者,都将在重复中得到精神层面的慰藉和物质上的回馈。

杨扬前后共参加三界冬季奥运会,斩获两金两银一铜五枚奖牌,是中国冬奥历史上的首位冠军得主,一举打破了中国冬奥史上金牌“零”的纪录。她的运动生涯达二十余年,期间,获得世界冠军59个,成为中国至2008年为止获得世界冠军次数最多的运动员。

经过二十余年的南征北战,杨扬终是到了退役的时候。退役后,她在2010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也是第十位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中国人。

实际上,运动员退役后,要面临转型问题,要告别熟悉的赛场,走上新的职场。对于这个问题,杨扬表示:“成功不能单看成绩,还要看状态。我也有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比较彷徨,失去了方向,我的经验是不断尝试。我当时有3点要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要有社会责任感。”

为了能够通过不断尝试找到新的定位,杨扬去清华大学补充知识的营养,以便为自己更好的转型做铺垫。随后,杨扬开始经营自己的飞扬冰上运动中心,立志于在冰场的商业化运行上开拓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她说:“对于我来说,滑冰是我的专业,我当时有一个愿望,希望有一个自己的滑冰学校,希望自己的特长能得到延续。23年的运动生涯,我知道体育给我带来了什么。专业也好,理想也好,我会努力去推动这件事情。”

杨扬的人生重点除了放在飞扬冰上运动中心之外,也同样心系中国申办冬季奥运会的进程,她说“希望有朝一日在国家申办冬奥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了更好适应自己的新角色,杨扬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多积累,多尝试。

杨扬说:“我很幸运,当了委员正赶上新任主席的竞选。我刚开始不知道如何应付这些拉票,我向老委员讨教,学会了发问:你用什么来说服我,我也学会了如何去争取我们自己的权益。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积累了很多经验,譬如以后我们要申办冬奥会,如果我有幸参与,我就知道怎么做、怎么去拉票,可能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