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奇异的鱼情
今天已经是开业之后的第三场鱼了,鱼情依然不错,刚下杆,第一杆下去坑里就有不少人同时中鱼了,高高扬起的杆子弯成一张弓,少说有七八口子在同时溜鱼。
上次回锅鱼掐鱼文东完胜,这次文东依然不想给沈铮任何机会,所以开钓之后根本就没有任何试探性的多余动作。
文东早比赛前开饵的时候已经制定了战术方针,吃铅2.5g的三号大票,身后足有至少三斤散炮,从第一杆开始,双钩大三角就开始抽了起来。
文东在不停的抛频率做窝,沈铮却并没有那么盲目,前几杆依然是试探性的摸底,钓箱里有费尽周折欠了人情搞来的原塘颗粒,这就给了他自认为立于不败之地的底气。
试探性的摸底很快有了成效,浮漂轻点随后一个有力下顿,沈铮耐着性子再次让了口,这才抬杆刺鱼,正中十二点!
看到师傅上鱼了,观战的小张跟其他常在店里玩的朋友都松了一口气,文东还没有见口呢,今天有戏!上次掐鱼被剃了光头的的阴影实在太大了。
开场的鱼很快,依然是四处开花的状态,文东并不着急,依然在保持着稳定的抛竿频率,浮漂被他推到了负目数,黑漂之后就抬杆换饵继续下一杆。
这样只诱鱼不拿鱼的策略在后世钓大炮坑当中很常见,但是在现阶段很大一部分钓鱼人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眼看文东的浮漂到位之后见不到什么动作就黑漂了提竿,围观的普通钓友还以为是他的浮漂没有调好,互相对视几眼也不出言提醒,各怀鬼胎的看着热闹。
阿宾看了一会儿,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走到文东身侧小声说道:“你的漂是不是没有调好?”
文东手里的抛竿节奏依然没有变,在抛出一杆去之后,这才抬头看了阿宾一眼,随后摇了摇头。
阿宾跟着师傅钓鱼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在没有改造之前的李家沟钓场阿宾好歹也是小有名气的钓手,可是自文东横空出世之后,阿宾才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很多时候自己的思维已经跟不上文东了。
文东摇头的意思很明显,阿宾钻了牛角尖没有想明白,于是转身求助似的目光看向了坐在不远处观战的穆师傅。
“穆叔……”
穆师傅将一切看在眼里,等到阿宾走到跟前,这才轻声细语的开口。
“看到文东大线上面留了一颗太空豆了吗?自己好好想想……”穆师傅指着文东的大线说道
经过穆师傅一指点,阿宾第一时间就看到了大线上面明显单独留出来的一颗米色硅胶豆。
文东自己用的线组,配件都是现阶段比较顶级的那种,硅胶豆因为价格偏高,普通钓鱼人里舍得用的人不多,但是文东从来不在这上面省钱,基本上线可以讲究,配件一定要用最好的。
这颗豆距离浮漂的位置大概五公分左右,就鲤鱼浮漂来说的话,在钓目上体现也就四目左右,目前文东的钓目属于负目,但是仔细留心看的话,还是可以看到漂尖入水之后并没有过多下沉,透过水体隐约可见。
阿宾也是心思活泛的家伙,很快就想通了其中的意思,上面那颗单独的豆就是特意留下的记号豆,如果将浮漂上推到这颗记号豆,正好可以露出浮漂的四目钓目。
弄清楚文东心中对调目钓目心中有数,接下来就是考虑其中的动机了。
眼看文东双钩大三角,饵料开的比常用的湿散要干的多,在临近到底有小动作也一概不抓,这说明文东首要目标是做窝,并不急着从窝点里钓鱼、
综合考量下来,阿宾就彻底想明白了。
文东就是用这种近乎强迫症似的方法,逼着自己高频率的抽杆做窝呢。
看到阿宾眉头舒展开,穆师傅微微一笑:“想通了?回头你钓鱼的时候也可以试试……”
“明白了,谢谢您!”
穆师傅指了指水面:“看钓鱼,精彩还在后面呢!”
阿宾起初以为穆师傅这句话只是随口说的,可是看了一会儿之后,却微微皱起了眉头。
今天的鱼有点怪,在经历了开钓前十几二十分钟的四面开花之后,坑里沉寂的速度比前两场要早的多,平均下来每个人也就只钓了三四尾鱼而已,现在已经几乎没有钓友同时钓鱼了。间隔很长,才会偶尔给一口,还有不少钓手因为抓口不好打了弹弓。
一个人三四尾鱼,撑死也才十多斤而已,全坑人加起来也就是五六百斤的渔获,心放的生口鱼加上之前塘里的存鱼,少说也还有一千多呢。
在正常情况下,小坑高密度的鱼不该这么快停口,可是他就实实在在发生了,这让刚刚解惑的阿宾再度迷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阿宾迷糊,但是文东并不迷糊,因为他所在的位置鱼情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心里憋着一口气,所以文东在大家抢鱼的时候并且有抓口,哪怕是正常情况下细微调校浮漂的试探性抓口文东都没做,而是专心致志的抛竿做窝聚鱼。
坑里的鱼口慢了下来,文东的窝点里动作却越来越多,哪怕将浮漂已经调整到了负目数,在邻底的位置时,依然开始出现接口,不过文东用的浮漂吃铅比较大,追食的鱼接不住,饵团捏的也大,所以并不容易入口。
等到文东的窝点里开始开锅的时候,整个池子里的鱼口已经逐渐慢了下来,钓技水平高点的钓手开始更换线组跟调整饵料状态,而生手却一脸茫然,盯着动都不动的浮漂不知道自己该干啥。
眼看火候差不多了,文东将浮漂上推到自己预留的太空豆位置,随后上钩三角,下钩软黏搓饵,开始拿鱼。
一直密切注意身旁文东动态的沈铮看到文东将饵料换成散饵+搓饵,嘴角微微的翘起。还想用这种小儿科的套路赢我?不可能!
沈铮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从一直相熟的老韩那里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