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遭遇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压力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之快,犹如一架高速行驶的列车。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到2015年的短短38年间,中国经济总量从1495.4亿美元提升到11万亿美元,增长了近74倍,全球经济总量的排名从仅位居世界第十位提升至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持续的时间和增长的速度,均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世界主要经济体的GDP年增长率(%)
虽然中国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未来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处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上。发达国家上百年间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快速发展的30多年中集中显现,使得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以及生态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采取了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治理重点地区和流域污染等环境保护措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自然区保护建设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没有同步增加,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了初步控制,生态保护和建设也得到了加强。但是,中国所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还在继续,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与人民的期盼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中国进入快速工业化进程后,资源消耗快速增长。从总量看,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不仅资源的品种丰富,一些重要资源拥有量还位居世界前列。但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看,又是一个“资源小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总的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耕地为1.5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3%。中国的石油、天然气、铁矿石和淡水等战略性资源虽然总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55%、17%和28%,即使是中国最丰富的煤炭资源,人均占有量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7%。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费需求迅速增加。1993年,中国由石油的出口国变成石油的净进口国。2015年中国进口原油已高达3.34亿吨,对外依存度突破60%,占世界石油贸易的12%。中国煤炭进口量在2015年已达到2.04亿吨,进口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居世界第一,超过第二名的日本近亿吨。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点决定了中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2015年,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所占的比重已达到64%,远高于30%的世界平均水平,消费总量为39.65亿吨,占世界煤炭消费量的一半。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使得中国的大气和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带来雾霾、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
在资源禀赋不足的同时,中国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比较低,这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为14.84%,但能源的消耗却占全球的近21.8%,水泥、钢铁、氧化铝、精炼铜等消费分别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中国的单位产值资源消耗也很大,每万美元消耗的铜、铝、铅、锌、锡合计40.7公斤,是美国的5.7倍,印度的2.8倍。
太湖曾因蓝藻引起水体污染
环境污染仍然十分严重。中国严峻的环境压力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分不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刚刚开始工业化进程,由于人口相对较少,生产规模不大,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大多是局部性的环境污染,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最先遭遇到重金属污染、水源安全和垃圾围城等环境污染问题的挑战。随后,随着中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使得流域污染、工业超标排放等现象屡见不鲜。相对于东部,中西部生态环境更为脆弱,环境治理能力更加薄弱,科技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落后,导致环境污染的情况更为严重。
随着中国环境污染范围的扩大,污染程度的加重,污染危害在加大,治理难度也在增加。目前,中国环境污染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大气污染,进入2010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一些城市雾霾天气频现。在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库中,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是海口,也仅仅排名在830位。水环境也呈现复杂的流域性污染态势,十大流域的支流中,除珠江支流污染较轻外,其他流域的支流很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也呈迅速增长趋势,富营养化湖泊所占比例从20世纪70年代的5%上升到80年代的35%左右,而90年代东部地区湖泊几乎全部富营养化。中国有一曲被广为传唱的民歌叫《太湖美》,其中的歌词脍炙人口“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然而由于长期将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太湖使得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加剧,太湖里蓝藻大量繁殖,蓝藻腐化导致太湖水体严重污染。2007年,太湖作为无锡市自来水的水源地,因太湖蓝藻暴发导致水质恶化,使得无锡整座城市出现了饮用水危机,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小小的蓝藻折射出了中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增长所遭遇的生态、环境问题。从2007年至今,中国政府已经投入了巨额资金治理太湖污染,时至今日,太湖水质已得到显著改善,但是,水体污染的治理仍未得到根本、有效解决。
生态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与环境污染相比,中国生态恶化的影响更为严重而深远。近年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地退化、湿地萎缩、雪线上移、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洋自然岸线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中国的2591个县域中,生态环境质量为“优”和“良”的县域占国土面积的45.1%,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及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一般”的县域占24.3%,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中西部、内蒙古中部、青藏高原等地区;“较差”和“差”的县域占30.6%,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甘肃中西部、西藏西部和新疆大部。随着森林、湿地、珊瑚礁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弱化、退化和丧失,生物多样性正遭受严重威胁。
过去中国由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近年来虽然已经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政策措施,抑制和减缓了一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生态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发达国家一二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并逐步解决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快速发展的30年里集中显现,且呈压缩型、复合型特点,增加了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