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中国正在大力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生态建设”是中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生态建设与资源节约、环境污染防治并列,共同成为中国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对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意义重大。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又强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下一步的出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继续组织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搞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工程建设;一条是积极探索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体现了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以系统工程抓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战略思想。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其中强调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突出生态建设,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其中总结指出了中国生态建设的主要方向,包括“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修复”是拯救生态危机的唯一可行的答案。它的核心是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纵观世界各国生态治理的历程,中国政府和社会充分认识到,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成为破解生态危机及一系列生态难题的必由之路。进入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都曾进行过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在治理生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工程”有效遏制了美国中部6州草原“黑风暴”高频爆发等生态问题,成为生态工程建设史上的典范。
生态空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建设改善就是发展生产力。2013年4月10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指出:“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与之前认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相互矛盾的观点相比,这种观点把生态资源提高到生产力的水平上,是经济发展的前提。2016年5月在黑龙江省伊春市调研时,习近平指出:保护现有生态资源具有战略意义;“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中国生态资源总体不占优势,对现有生态资源保护具有战略意义。伊春森林资源放在全国大局中就凸显了这种战略性。如果仅仅靠山吃山,很快就坐吃山空了。这里的生态遭到破坏,对国家全局会产生影响。”
生态建设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1年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迈向绿色经济》报告指出,绿色经济可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报告认为,在绿色经济政策的引导下,如果全球每年将约1.3万亿美元(约相当于全球生产总值的2%)作为绿色投资投向10个关键经济部门,到2050年即可推动全球向绿色经济转型。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说,今后几十年,在世界新秩序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很可能是建立保护生态基础上持久发展的经验,而不是军事上的强大,谁在生态问题上主动采取行动,谁就能在今后的国际舞台上起领导作用。
生态建设是为了保障民生,对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他也强调:“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
习近平在2016年8月19—20日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上讲话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习近平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由于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中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我们既面对着发达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也面对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习近平提出“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班上再次指出: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价值,把山水田林湖草作为一个整体。2013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说明时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习近平在城市化工作中指出城市建设对生态的破坏作用,强调城市建设要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为什么这么多城市缺水?一个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给占用了,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当作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