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978年11月24日夜晚,在中国安徽省凤阳县一个叫“小岗村”的小村庄里,18位衣衫褴褛的农民,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写下了一份“生死契约”,约定不再集体耕作,而是分田到户,每户保证完成全年应上交的公粮。那一年安徽省发生全面旱情,全省夏粮大减产,吃饭成为面临的严峻问题。分田到户后,奇迹发生了,农民利益得到保障,耕作积极性大大提高。来年他们获得了丰收,不但上交了所有公粮,还余有足够食用的粮食。这18位农民用手印签下那份“生死契约”时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这一十分大胆的行为,改变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生产制度,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全面经济改革开放的序幕。
那一年,中国除了有居世界第一的9.6亿人口外,在经济上基本没有可以称道的地方,让中国人有饭吃是当时面临的最大挑战。1978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678.7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为156美元,远低于世界人均2000多美元的平均水平。中国的金融业更是简陋,中国没有商业银行、资本市场、股票和上市公司,也没有债券和基金。那一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2%,中国人均肉类产品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中国人均奶制品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中国有8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1978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开始了经济改革和开放。以农村经济改革为开端,城市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贸易改革、金融改革、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等相继开展;同时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加入WTO……从此,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40年后,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从低收入国家走向中等收入国家,居民生活从贫困走向富裕。2016年,中国GDP11.2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52倍,占世界GDP总量的14.5%,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50倍,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已有无数专著论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成绩和经验,但大多是比较中国自身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今天的发展。本书另辟蹊径,把中国放在世界经济的视野下,除观察和比较中国经济金融近40年的改革与发展外,还从世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中国在这段时间国际地位的变化。本书将通过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中国人民生活与社会改变和改革、中国参与世界活动以及中国的国际影响五个方面来讨论和分析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奇迹。
从世界范围看,除牛奶外,现今中国农畜产品人均占有量都从1978年的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中国的粮食生产还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用不到全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了全世界1/4的粮食,养活了占全世界近1/5的人口。中国的肉类、禽蛋、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产量都稳居世界第一。形象地说,世界上每三条鱼就有两条是中国养的,每两个苹果就有一个是中国产的。
中国的工业和城市经济改革同样精彩缤纷。199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仅为3.64%,2010年中国就以1.955万亿美元的产值及19.8%的世界占比领先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2015年,以2010年美元不变价格,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MVA)达到2.84万亿美元,已是美国和日本制造业增加值之和。中国制造业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还是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在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1980年中国制成品出口额居世界第21位,占世界制成品出口额的0.8%;到2013年,中国制成品出口额已经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制成品出口额的17.53%。
中国金融从零开始到成为体系健全、规模巨大的金融体系同样是世界金融的奇迹。以银行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中国银行业几乎处于“技术性破产”的边缘。从资产规模看,1996年全球前20大银行中,中国只有一家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入选,排在第10位;到2016年,前5位中就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4家入选。而中国工商银行是全球最大的银行,其资产规模34222亿美元。按资本实力看,世界前5名中同样有上述4家银行。从盈利能力看,1996年最赚钱的前20家大银行中,中国只有一家银行即中国银行入选,排在第17位,利润占比仅为3.2%;到了2016年,中国有9家大型银行入选。
再看居民生活,中国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是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中国自古有句俗语叫“民以食为天”,但在1978年前能吃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1978年,中国人均每年占有粮食316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2%;人均猪牛羊肉消费量8.9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低于非洲的消费水平;人均牛奶消费量0.9公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消费品严重不足,所以都是凭票限量供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均肉食消费从严重稀缺走向世界消费水平,1982年超过了非洲水平,1997年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2013年达到人均每年61公斤,比世界水平高42%。水果从“奢侈品”变成日常食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均每年水果消费量长期都不足10公斤,而非洲是中国10倍的消费量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水果消费量快速攀升,在2007年、2009年分别超过了非洲和世界平均水平,2013年达到人均每年消费93公斤,与欧洲水平(94公斤)相仿。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但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仍有超过一半的适龄人口没有接受相应的中等教育。到2015年,中国小学、初中毛入学率均已超过100%,达到了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同时加大了对初等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1971年,中国小学教育生师比高达29倍,与菲律宾相仿,高于世界水平(28:1)。2014年时中国这一指标已经下降至16.2倍,大大低于菲律宾水平(31:1),明显低于世界水平(24:1),接近了英国水平(15.9:1)和高收入国家水平(14.1:1)。高等教育的变化也是惊人的。1990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3%,这仅仅略好于非洲国家喀麦隆(2.8%),相当于印度(6.0%)的一半,低于世界水平(13.7%)的1/4,近乎墨西哥(15.1%)的1/5,远落后于美国的70.75%。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提升到43%,这远超过墨西哥(29.9%)、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8.6%)等国,并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4.5%),接近了中高收入国家水平(43.9%)。
这确实是震撼世界的变化。经济改革与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今天中国的经济是富有活力的强大的发展经济。正是因为这些巨大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它醒来,世界将为之震撼。”1949年新中国诞生,这头雄狮开始醒来。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和开放之旅,她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朝气和活力。从1978年到今天,中国从一个占世界经济微不足道的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商品贸易国、第一大制造业国家。中国崛起在世界的地平线,前景无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