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农协:中国“三农”改革突破口·2015年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一位典型中国农民生产生活的素描

张中农是中国北方一位30多岁的农民。他不喜欢城市生活,喜欢种地,可是前些年,在老家务农根本不能养家糊口,所以只好外出打工。自从乡和县里的农民合作协会成立后,他回到村里,重新做起了专业农民。张中农现在种地基本和城里打工收入差不多。和他一样回到村里种地的人有一批,现在村里务农的人老中青都有,不像以前只有老年人在种地了。

张中农承包了村里的30亩地,他种的田是完整的一块。以前他家里的承包地只有6亩,却分成七八块。前年村里对全村土地进行了整理,把原来的小块土地调整为600个方田,这样增加了不少土地面积。张中农种了10块相连的方田,老年人愿意种地则只占几块方田,最少的只占一块。村民会议上根据每块土地的大小、肥瘠、远近议定了承包费,承包户的承包费要交给村里,扣除一些必要的公共费用后,再按村民人头发放。原来是“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引起很大矛盾,现在是“增人必增份、减人必减份”。全村土地的地租村民仍然人人有份。村里还组织修缮了多年失修的水利设施,方便大家耕种,这样承包费也可以收得多些。

张中农参加了农民合作协会办的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现在,除了化肥外,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都不能使用了。化肥使用量大概只有以前种植同样面积土地的1/3。张中农不仅要种一茬小麦和玉米,他还养了10头牛。养牛的作用很大。一年下来,卖牛就净赚了2万多元钱。牛粪可以用来肥田。牛粪放到沼气池生产沼气,这样燃料的问题解决了,基本不需要使用煤气了。沼液则是控制蚜虫和红蜘蛛的理想“农药”,且还有叶面肥的作用,沼渣则是非常好的有机肥,再次替代“化肥”。张中农还养了一些鸡和鹅,因为地里除虫是用物理方法,使用诱虫灯和粘虫板,鸡可以吃虫。牛粪还被用来养蚯蚓,蚯蚓喂鸡,喂完蚯蚓的牛粪是更好的肥料。养鹅的一个作用则是到地里除草。当然,张中农自己也要到地里人工除草,这是最累最花工夫的活了。地里还套种了大豆,用来固氮。施肥除草张中农的老父亲也懂,老父亲还经常下地。老父亲原来在堆肥和除草上有一套,想不到这个本事现在又能用上了。

张中农和几户关系好的人家成立了一家农民种养殖合作社,主要是合作养牛,牛被集中饲养,饲料集中存放,每户轮流照看。养牛的饲料主要是青贮秸秆,现在村里再没有焚烧秸秆的事情了,不养牛的人家秸秆可以卖钱,因为有些人养牛多,自家的秸秆不够用。

原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现在的农协不是一回事。农协每乡或每两个乡必有一家,且只能有一家,县里省里直到中央都成立了农协。农协里有技术指导员,是农大的毕业生,经常来村里,种养殖过程中一些问题可以找他请教。现在张中农只用农协提供的化肥,便宜还好使,技术员还指导如何配比氮、磷、钾和各种微量元素,真正科学种田。

张中农生产的粮食、肉牛、鸡、鹅、鸡蛋、鹅蛋等都是卖到农协去的,农协的车过几天就下村收一次,不用麻烦自己去赶集卖了。如果自己去卖,实在麻烦,因为每样产品数量都不大,卖给贩子又很吃亏。县农协办了肉牛和柴鸡加工厂,县农协在好几家城市都开了农产品超市,听说,有些产品直接进了北京的超市。张中农买牛犊和建设秸秆青贮池时,到乡农协的资金部贷了款。贷款手续很简单,利息也低,年息只有5%。牛犊也是农协的人给买来的,自己去挑。另外,农协在每个乡都有农资店,农资店还出售一些日常用品,原来村里日用消费品假冒伪劣横行的情况少多了。农协从供销、加工和金融方面赚得的利润,大部分都要返还给农户,按照每户的交易量计算,这块占了张中农收入的四成左右。

张中农有两个孩子,大孩子在乡里上初中,放学后还能帮助做些农活,当然,不会耽误他的学习。对孩子的期望,张中农想能念书就一直供他上,孩子愿意回村里接自己的班种地也不错。小孩子在村里的幼儿园,幼儿园用了村集体的地皮和房子,农协也给补助了一笔钱。幼儿园老师有两个村里上幼师的女孩子,因为在城里工资低和房租贵,所以回到村里教幼儿园。还有几个村里的中年妇女也在幼儿园上班,都是干净麻利耐心的人。张中农觉得,比起自己孩子能上得起的城里幼儿园,村里的好得太多了。

张中农是个孝子,这也是他坚决回到村里的理由之一,便于照顾父母。父母年岁大了,可是闲不住,农活家务活总要做。减轻了他和他媳妇不少的负担。张中农要照应的老人可不止父母,还有伯父两口子等,伯父的子女都在很远的地方。他还经常去孤寡老人的家里探望。

到了晚上,张中农有时候还要在村里的篮球场打篮球。村里的篮球场是露天的,也是农协出钱修的,安装了电灯,号称灯光球场,经常有人组织比赛。冬天到了,乡里的农协组织舞龙舞狮表演,这是多年没有的事情了。张中农虽然以前没有干过,也热心参加,有空就去排练。队伍里有其他村和农协工作的年轻人,这是个和大家熟悉的机会。

上文描述了一位典型的中国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有千千万万的李中农、王中农,他们和张中农有着大同小异的生产和生活。上述当然不是现实存在的,而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模式。这段叙事性的文字,是为了下文的论述做铺垫。

在上文的叙述中,有四个关键词:农户、农协、村社、村庄。张中农的土地经营规模只有30亩,从事的是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生态循环农业,但不追求绝对有机,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村社[3](村集体)进行了土地整理,采取按人均租而非按人均地模式,村社还要负责水利等设施的修建,保障农地在整体层面的有效利用。农协从事涉农第二、三产业的经营,回馈农户的利润占农户收入很大一块。无论是村社还是农协,都进行公共服务。在上述模式中,张中农的村庄是有经济活力、完善公共服务与文化生活的功能完整的社区。村庄意味着同城市不同的居住和生活方式,但城市与村庄并不对应于非农产业与农业。城乡差距在村庄居民与城市居民公共服务水平与收入上面,基本不存在。

上文进行的描述,全面而直观地描绘了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合理发展模式,涉及若干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农业要以家庭经营为主?为什么中国要坚持小规模农户多种经营?传统与现实中,中国小农经济面临的真实困境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必须坚持村社土地制度?为什么要建设综合农协?为什么已有的专业合作社法框架下的合作社不解决问题?中国农民是纯粹的农民吗?中国的村庄的特点、前途和存在意义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建立“农户、农协、村社三主体”农业模式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