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的初战: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949-195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中国的发展曾领先世界

一 中国的辉煌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它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古老文明之一。同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相比,毫不逊色。其他几大文明多已先后衰落,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绵延不绝。当欧洲还处在蛮荒之际,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已在中国建立起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国家。它推行的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权力的政策措施,所形成的中央集权型的政治经济体制,尽管后世多有反复,终于沿袭下来,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最初基础。

汉承秦制。汉族、汉字、汉学的称谓远播海外。及于隋(581— 618)、唐(618—907)两代,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繁荣。隋朝大规模修建的大运河和其他多条运河,对沟通南北交通,巩固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发展经济文化,具有深远影响。唐朝尤以文治著称。在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展现出宽阔的胸怀。首都长安荟萃东西方众多文明成果,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唐人街”至今犹存欧美诸国。欧洲11世纪进入封建社会。欧洲的中世纪深受神学思想羁绊,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一个时期以来已有史家对此提出异议),中国封建社会则由成熟达到它的鼎盛。两宋经济文化是又一新高峰。指南针、活字印刷的开发和应用凸显它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成就,同之前的火药、造纸术一起,被世界公认为四大发明。传至欧洲,对它的崛起,对整个近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明(1368—1644)、清(1644—1911)之际,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加上技术的进步,对农业和手工业都是一种新的有力刺激。按说,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并不比欧洲晚多少。明朝中叶,大约16世纪中期以后,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在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瓷业、冶铁业等手工业中,明显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7世纪初,更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业工场。《农政全书》(徐光启)、《天工开物》(宋应星)、《通雅》和《物理小识》(方以智)、《奇器图说》和《储器图说》(王徵)、《陶瓷图说》(项子京)等科学著述纷纷面世。作为西方近代科学研究成果的天文、地理、历算、物理、哲学等相继传入。黄宗羲、王锡阐、刘廷献、张尔岐等一批文人开始面向西方,研究和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补充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反映新兴市民阶层民主意识的新的文化思想也开始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保守的儒学受到冲击。明嘉靖时的王守仁、万历时的李贽,抨击程朱理学,震动了思想界和政治界。王学传入日本,成为明治维新的一支力量。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唐甄、王夫之的民主思想更进一步,对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有影响。继明之后,满洲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究竟摧毁不了近代资本主义萌发的进程。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侵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使是缓慢地,也会在中国发展起来。

也就是在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了由盛到衰的转变。此时的欧洲,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渐渐崛起,东西方经历着一个换位的过程。清朝自乾隆帝以后,由盛而衰。晚清统治者对外部世界发生的变化,麻木不仁,除了防备他人觊觎最高权柄,可能就是自己的骄奢淫逸了。直到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从此西方列强纷纷侵入,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现了历史的大曲折,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的近现代化。

二 近代欧美的飞跃

公元11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同时也是它的解体过程的开始。商品关系的发展,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还是经历了几个世纪。

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和米兰等城市,走在最前面。13—14世纪,这里的商业、金融业已很繁盛,到15世纪已有零星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幼芽。所谓“地理大发现”,1487年巴托罗缪·迪亚士绕航好望角,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美洲,1498年瓦斯科·达·伽马绕过非洲抵达印度,通过贸易和掠夺聚敛巨额财富,加速了这一过程。“根据官方统计数字,1521—1600年间从美洲运到西班牙的白银有18000吨、黄金200吨,而其他人的估计则是此数的2倍。克·哥伦布说:‘谁有了黄金,谁就可以在这个世界上为所欲为;有了黄金,甚至可以使灵魂上天堂。’只不过一个世纪稍多一点的时间,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口就减少了90%(从2500万人下降到150万人),在秘鲁则减少了95%。”[2]“拉斯·卡萨斯估计,1495—1503年新大陆的群岛上消失了300多万人,他们或死于战争,或被送到卡斯提尔当奴隶,或被矿井、其他苦役所吞噬。‘……下辈子出生的人谁会相信这种事?正在写这种书,并曾亲身目睹从而最清楚地知道这种事的我本人,也几乎不敢相信这种事会真的发生。’”[3]

征服、掠夺、杀绝,构成16世纪一幅惨绝人寰的图景。被奴役的拉丁美洲,在早期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继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之后,英国通过16世纪对西班牙、17世纪对荷兰和18世纪对法国的争夺,确立了它在海上的霸权和殖民强国的地位。1610—1640年间对外贸易额增长了10倍,1640年几处煤矿的年产量达到10000吨—25000吨,而16世纪时仅为几百吨。设有鼓风炉和大水力锤锻炉的铁工厂,生产纸张和明矾的手工工场,雇佣着几百名工人。商人和纺织品生产商往往支配几百甚至几千名家庭织工和缝纫工。对外贸易与国内生产互相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占据统治地位。

新生的、日益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力量,不仅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关系,而且打破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整个世界。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不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发育更早的地中海沿岸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几个国家,这不是偶然的。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早在17世纪80年代就已经完成。这个发生在1688年到1689年的革命,常常被英国史学家描绘为“光荣革命”。它标志着英国封建专制政体的最后解体。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扫除了障碍,为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开辟了道路。资产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方面推进工业革命,确立现代工厂制度;另一方面加紧剥夺小农,在农业中推进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早期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的基础上的,就协作和分工的意义上,扩大了生产的规模,提高了劳动的生产率;但在主要以手工劳动为特征这一点上,还不能说完全脱离了中世纪。真正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显示出自己的崭新面貌,根本不同于先前任何一种生产方式的,应归功于工业革命,即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特别是工具机的发明和应用。马克思认为,所有发达的机器即所有称得起机器的装置,都由发动机构、传动机构和工具机构或叫做工作机构的三部分组成。前两个部分的作用,是把运动传给整个机器赖以运转的动力部分,它或者产生自己的动力,如蒸汽机、电磁机等,或者接受某种现成自然力如水、风等的推动;工具机则完成过去手工工人用类似工具所完成的那些操作,用机器代替单纯的工具。所以,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意义,绝不亚于铁犁的发明和应用。它克服了人自身身体器官(人手)数量的极限,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机器生产以远比手工生产先进的优势,一旦代替它而占据社会生产的主要地位,便促成了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

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这是人类第一次从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的过渡,是当年的经济现代化过程。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资本主义的现代工厂制度确立起来了。在这里,在机器生产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找到了它的典型形态。与此同时,1760年到1850年这段时间,英国农村的“圈地”过程进行得也很迅速。在这90年间,被圈的土地达到了700多万英亩。国家用合法的形式,把小农赶出领地,对小农进行最后的剥夺。剥夺小农,不但是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胜利,形成了大地主、大租佃农场主、农业工人三个阶级;而且也为现代工厂制度提供了大量的雇佣劳动者,为它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的时候,大工业在生产中占了绝对的优势,用机器生产机器成为它的主要特点,煤炭、钢铁和机器制造等重工业部门上升到重要地位,英国成了一座“世界工厂”。

185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占39%,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21%。英伦三岛成了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许多国家成了它的原料供应地。1750年英国的人口大约有770万人,到了1850年增加到2750万人,城市化率达到50%。马克思说:“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4]“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5]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英国工业革命具有划时期的意义,它吹响了人类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军的号角。这是每个国家和民族迟早都将面对的历史任务,必须经历的转变过程。

英国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初步工业化的国家。资本主义与工业大生产的结合,确立了比先前任何时代更为优胜的社会生产形式,为人类提供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最初范式。英国工业革命很快产生了扩散效应。

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由英国带头,世界兴起第一次工业化浪潮。它波及的地区主要在欧洲和北美。紧步英国后尘的是法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在18世纪末叶取得胜利的,19世纪初进入工业革命时期。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比较彻底,较少同封建势力妥协,这成为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

美国继法国之后,奋起追赶。美国原来是英国的殖民地。它通过战争手段战胜了它的宗主国英国,赢得独立,于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建立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走上自主发展道路。美国这个“飞地式”的国家,无历史的因袭与封建传统的束缚,比较开放,且独占地利,资源禀赋极好,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它后来居上的先天优势。1860年,它的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德、法两国。又过20年,可与英国比肩;再过10年的1890年,竟把大英帝国远远抛在后面。它的工业生产在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达到31%,英国则降为22%。

德国的工业革命晚一些,是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的。这归因于封建割据的困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成立,推动了德国的统一。经过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城乡封建势力受到削弱,为工业革命创设了条件。以后又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获得胜利,夺取了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更加促进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迅速发展。

法、美、德国相继在19世纪先后完成各自的工业革命。日本是世界第一次工业化浪潮中唯一例外的亚洲国家,勉强赶上末班车。在此之前,它并不比中国优胜多少。端赖1868年成功的“明治维新”,学习西方,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直到19世纪80年代,它仍停留在工场手工业阶段。1894年,这个既缺乏资金又罕有自然资源的岛国,依靠中日甲午战争从中国的割地赔款,解决了它工业革命急需的资金掣肘:从清政府索取相当于它当时两年岁入的两亿两白银战争赔款,侵占了中国的固有领土台湾和澎湖列岛,也独霸了朝鲜,加快了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重化工业的发展步伐,20世纪初完成了它的工业革命,挤进工业强国之列。

世界第一次工业化浪潮,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自下而上的推动,没有可资借鉴的样板,前后用了逾半个世纪的时间。

其他几个国家,利用已有的技术成就和经验,都比英国快。这些国家的情况,虽不完全相同,但大致都是以“赶超”为自己的目标。除依靠市场的力量,政府在工业革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把自下而上的推动与自上而下的工作互相结合在一起。一般说,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往往从发展轻工业开始。这是市场作用下的必然选择。但同时,由于“赶超”目标的驱使,政府力量的介入以及“强兵”的需要,发展重工业愈来愈被关注而为国家所倚重。德国和日本因此发展速度更快,特别是日本,在这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在上述国家赶超比赛中名列前茅。

随着以英国为首,包括美、法、德、日、俄等国先行工业化国家陆续登上世界舞台,揭开了荼毒人类的强权政治时代。

纵观世界历史,人类开发最早的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伟大文明,较早的到了中古时期,晚近的迟至近代,都已辉煌不再。原来较为落后的欧洲,在漫漫长夜之后,终于突破封建贵族领主经济的牢笼,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茁壮成长起来。他们汲取东方的文明成果,发展了近代科学,进而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站在世界的最前列。

后进转化为先进,先进转化为后进,相互易位,这是合乎辩证法则的。一个民族,不论是多么伟大的民族,不可能永远是先进的;相对后进的民族,赶上并超过曾经是先进的民族,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十年。”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如果总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居于世界历史的中心,人类的进步恐怕就会成为问题。先进的民族以自己的文明成果贡献给人类,落后的民族学习、吸收先进民族的文明成果并奋发努力追赶他们,这会推动历史的车轮更快地前进。遗憾的是,近代殖民主义者和它的后继者们演出的,却是掠夺、枪杀和奴役其他民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