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人语音推敲的艺术
古人在写诗作文时善于锤炼词语。在锤炼词语时,不仅重视词语的意义,而且也注重词语的声音。关于古人如何重视词语意义的锤炼,今人已进行过大量的分析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关于古人是如何注重词语声音的推敲的,这种研究相对来说,无疑显得薄弱一些。本文愿从这方面作一些浅略的探讨。
刘大櫆《论文偶记》云:“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一句之中或多一字少一字,一句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入声,则音节迥异。”注重词语声音的锤炼,往往可以收到音韵和谐、音节匀称和平仄得当等表达效果。下面我们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谈谈古人语音锤炼的艺术。
(1)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2)《刘公嘉话》云:(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农之交。(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例(1),《岳阳楼记》虽是散文名篇,但它并不要求押韵,然而作者在文章中的某些地方却押韵,例如其中的“明”和“惊”属庚韵,“顷”属梗韵,“泳”属敬韵,“青”属青韵。其中庚、梗、敬是同部平上去通押,庚与青为邻韵通押。由于押韵,就使文章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并且便于朗诵和记忆。例(2),从意义上看,用“推”与用“敲”孰优孰劣,姑且不论。仅从音韵的角度来看,“敲”字的韵母是iao,属柔和级韵;“推”字的韵母是uei,属细微级韵,因此“敲”字比“推”字的响度要大一些。
(3)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欧阳修:《秋声斌》)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以上两例运用了双声、叠韵和叠音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例(3),“淅沥”是叠韵联绵词,“萧飒”和“砰湃”是双声联绵词。运用双声和叠韵,读起来和谐悦耳,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4),“寻寻觅觅”,都是动词的重叠,“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都是形容词的重叠。它们重叠之后,增添了词语的附加意义,如前一组动词的重叠表示动词行为的重复,后一组形容词的重叠表示程度的加深。与此同时,它们还产生了极强的感染力。从音韵的角度来看,这七个叠音词连用,收到了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效果。
我们讲注重词语声音的选择,不仅要注意音韵的和谐,还要注意音节的匀称,即音节与音节之间的配合要匀称和谐,让人读来顺口,听来悦耳。如何使音节匀称呢?一般来说,是要求单音节配单音节,双音节配双音节,三音节配三音节,等等。例如:
(5)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这例中的“前者呼”与“后者应”,“射者中”与“弈者胜”等,是三音节与三音节相配;“临溪而渔”与“酿泉为酒”,“伛偻提携”与“山肴野蔌”,“觥筹交错”与“苍颜白发”,“滁人游也”与“太守宴也”,“众宾欢也”与“太守醉也”等,是四音节与四音节相配;“负者歌于途”与“行者休于树”,“溪深而鱼肥”与“泉香而酒洌”等,是五音节与五音节相配;“往来而不绝者”与“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与“颓然乎其间者”等,是六音节与六音节相配。这样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
注重声音的选择,还要注意平仄之间的配合。汉语的声调有平仄之分,平声的特点是上扬,读起来声音能够拉长,音感强烈响亮;仄声的特点是下抑,读起来声音短促,音感干脆利落。古人在遣词造句时是比较注意平仄之间的配合的,仍以例(5)为例,它不仅音节匀称,而且平仄得当。例如,“负者歌于途”与“行者休于树”,“前者呼”与“后者应”,其中的“负”与“行”,“途”与“树”,“前”与“后”,“呼”与“应”等,皆是平仄相对;“伛偻提携”“泉香酒洌”“起坐喧哗”等,或为平平仄仄,或为仄仄平平,都是平仄交错;句与句之间的最末一个字(这里指不算句末的“也”字)“游”“宴”“欢”“醉”等,都是平仄相对。这样就使得音节有扬有抑,错落有致,从而产生强烈的音乐感。由此可见,注重语音的锤炼,讲究音韵和谐、音节匀称和平仄得当,不能不说是《醉翁亭记》这篇散文获得人们好评并被人们千古传诵的一个重要因素。
(原载《修辞学习》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