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技术与权力:晋中新区土地改革研究(1948-195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资料、方法及意义

史料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如前文所述,笔者亦有深刻认识。本研究的基础即源于大量相关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本研究选用的资料主要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山西省档案馆、太原市档案局以及晋中所属部分县档案局所收藏的有关晋中新区土地改革的革命历史档案。二是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大学图书馆及太原市图书馆收藏的有关晋中区域的地方志资料、报刊资料、报刊缩微胶片等。三是已经出版的历史文献、历史人物传记及回忆录等。

土改运作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笔者除一般意义的分析解释外不会对具体情境中的历史事件进行“切割”,而是尽量保持其事件过程的连贯性,尽可能地把它的各个方面都予以充分的展示,从而恢复或揭示其可能的历史之本来面目及其背后所隐含的运作逻辑。因而,在研究方法上,笔者以“经验、技术与权力”这样的视角,在运用档案等资料进行历史实证分析及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了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心态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国家—社会理论”及“过程—事件分析策略”是本研究积极参照的分析理论与方法。

历史发展的轨迹不是一条直线,革命视域中的国家与社会、共产党与民众、共产党与基层社会,也不是单向的“挥手”和“跟随”、“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本研究的历史意义就在于通过“经验、技术与权力”这样一个视角,运用各种理论方法来充分展示土改过程中国家、社会及联系二者的中介之间的三维互动景象,从而就更深层次上揭示土地改革乃至整个中国革命进程的复杂性及曲折性。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则在于笔者把目标锁定在与土地相关的这样一个存在于中国的既古老又现实的问题上。众所周知,困扰当代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及演变的历史历程。如何切实地解决这一关系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亦成为各个学科讨论的焦点,然从历史的维度进行解释和讨论是历史研究者不可回避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不同时段上解决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之历史经验的构建应该为当下解决“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等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借鉴。本研究即是为此所作的一些努力。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研究视角,即“经验、技术与权力”这样一个三维视角的提出与实践。笔者认为,这样一个研究视角将不仅有助于更加全面立体地透视中国革命中的宏富社会图景,同时也有助于对当下现实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1] 笔者所见难免挂一漏万,兹列举如下:郑有贵等:《土地改革研究综述》,《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6期;张佩国:《中国乡村革命研究中的叙事困境——以“土改”研究文本为中心》,《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张学强:《1979年以来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叶明勇:《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研究述评》,《北京党史》2008年第5期;张一平:《三十年来中国土地改革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1期;张一平:《中国土地改革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反思》,《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 [日]井上幸治:《年鉴学派成立的基础——昂立·贝尔在法国史学中的地位》,《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

[3] 江华:《论年鉴学派的跨学科与总体史之演变》,《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

[4] 张永泉、赵泉均:《中国土地改革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董志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孔永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赵效民主编:《中国土地改革史:1921—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何东等编著:《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史》,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版。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成汉昌:《20世纪前半期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版。杜润生主编:《中国的土地改革》,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罗平汉:《土地改革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 中央档案馆编:《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河北省档案馆编:《河北土地改革档案史料选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土地改革》,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山西新区土地改革》,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 《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

[7] 《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8] 《求索》2005年第5期。

[9] 《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

[10] 《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6期。

[11] 《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3期。

[12] 《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4期。

[13] 《齐鲁学刊》1994年第3期。

[14] 莫宏伟:《苏南土地改革中的富农问题》,《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中共对富农问题的探索及其教训》,《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4期;白纯:《苏南土改中的划分阶级成分和反封建问题》,《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钟霞:《苏南土改中的农村公地问题》,《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谭志云:《苏南土改中的知识分子问题》,《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5] 《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6]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期。

[17]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8]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19]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

[20] 《学习与探索》1987年第5期。

[21] 《河南党史研究》1987年第6期。

[22] 《河南党史研究》1987年第4期。

[23] 《安徽史学》1989年第4期。

[24] 《文史哲》1990年第2期。

[25] 《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3期。

[26]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

[27] 《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3期。

[28] 《党史文汇》1987年第2期。

[29] 《河南党史研究》1987年第4期。

[30] 《山西师大学报》1991年第4期。

[31] 《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2期。

[32] 《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33] 《史学月刊》1982年第4期。

[34] 《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35]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8年第1期。

[36] 《中国农史》1999年第3期。

[37]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年第4期。

[38] 《济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9] 《长江论坛》2004年第6期。

[40] 王海光:《他山之石的启示:关于中国治史理路的再认识——兼评麦克法夸尔的铁三角理论》,《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1期。

[41] 郭德宏:《关于深化党史研究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4期。

[42] 饶伟新:《论土地革命时期赣南农村的社会矛盾——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土地革命史研究》,《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43] 张静如:《以社会史研究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44] 行龙:《走向田野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4页。

[45] 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6] 王友明:《解放区土地改革研究:1941—1948——以山东莒南县为个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张学强:《乡村变迁与农民记忆——山东老区莒南县土地改革研究(1941—195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7]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3年6月号。

[48]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3年4月号。

[49] 莫宏伟:《苏南土地改革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张一平:《地权变动与社会重构——苏南土地改革研究(1949—1952)》,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

[50] 《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1期。

[51] 《福建论坛》2007年第11期。

[52] 《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53] 周晓虹、谢曙光主编:《中国研究》2005年秋季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4]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4年9月号。

[55]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5年4月号。

[56]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2期。

[57] 《福建论坛》2006年第9期。

[58] 《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59] 《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60] 《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

[61] 美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2] 《广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63] 《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64] http://www.cc.org.cn/newcc/browwenzhang.

[65]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66] 《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67]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5期。

[68] 《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11期。

[69] 《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6期。

[70] 《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1期。

[71] 刘昶:《人心中的历史——当代西方历史理论述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7页。

[72] 程利、王晓丹:《略论心态史与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73] 刘昶:《人心中的历史——当代西方历史理论述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6页。

[74] [英]彼得·伯克著,姚朋译:《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75] 《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76]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第2期。

[77] 《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

[78]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79]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80]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年第2期。

[81]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82] 《求索》2007年第11期。

[83] 《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4期。

[84] 杨念群等编著:《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5] 《开放时代》2010年第3期。

[86] [法]雅克·勒高夫等主编,姚蒙编译:《新史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页。

[87] 《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

[88] 杨念群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7—585页。

[89] [美]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7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90] [美]韩丁著,韩倞等译:《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1] [加]伊莎贝尔·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著,安强、高建译:《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92] [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著,陶鹤山译:《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6页。

[93] [美]杰克·贝尔登著,邱应觉等译:《中国震撼世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4] [美]胡素珊著,王海良等译:《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95] [美]德怀特·希尔德·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140页。

[96] [美]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1890—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97] [美]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98] [美]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3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9] [美]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6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00] [美]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载《中国学术》2001年第4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97—121页。

[101] 行龙:《走向田野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80页。

[102] 刘昶:《人心中的历史——当代西方历史理论述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5—326页。

[103] [美]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118页。

[104] [苏]米罗诺夫著,王清和译:《历史学家与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97页。

[105] 行龙:《走向田野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80页。

[106] 陈旭麓:《浮想录》,《陈旭麓学术文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03页。

[107] 董志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108] 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05页。

[109] 莫宏伟、张成洁:《新区农村的土地改革》,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110] 参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7—1279页。

[111] 华北局在《华北解放区当前的任务》(1948年)中指出:华北解放区的成立,还只是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的合并,它与东北、西北、华东、中原各解放区处于兄弟的地位,在地位上是联系其他各兄弟解放区而成为各解放区的中心。故它的地位,在战略上就特别显得重要。所以两个解放区的合并,对其他各兄弟解放区,无疑的亦将发生有利的影响。《华北解放区当前的任务》(1948年),山西革命历史档案A211-1-3-1,太原:山西省档案馆藏。

[112] 1948年6月2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由徐向前、周士第统一指挥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主力,组织晋中战役。从6月19日发起到7月21日结束,历时1个月,共歼灭阎军7.5万余人,除太原之外,晋中地区全部解放。

[113] 中共晋中地委宣传部编:《晋中地区革命斗争大事记述》(征求意见稿),1981年编,太原:山西省图书馆藏,第63页。

[114]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史卷九·解放战争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274页。

[115] 田酉如:《新区土改的特例:在阎锡山“兵农合一”地区进行的土改》,《中共党史资料》2009年第3期。

[116] 目前所见的有关晋中新区土改之叙述散见于各种有关土地改革研究的论著中居多,且大都限于一般性的宏观描述,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研究性论文仅有李晔基于部分档案资料而作的两篇有关民众动员的论文。其一是《土改运动中的群众动员——以晋中新区土改为例》,《沧桑》2008年第3期。其二是《在地方档案中发现历史——晋中新区土改运动中的群众动员》,《山西档案》2008年第3期。可见,对于这一特殊区域的土改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17] 行龙:《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页。

[118]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

[119]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版缩印本,第1407页。

[12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98页。

[121] 孙立平:《迈向实践的社会学》,《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12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48页。

[123]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124] [法]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性经验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6—71页。

[125]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126] 李里峰:《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动员技术的微观分析》,《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27] 在对底层农民的经验、技术与权力的分析上,笔者受人类学名家詹姆斯·C.斯科特所述的“弱者的武器”启发,弱者的手里有哪些武器呢,大概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疯卖傻、诽谤、暗中破坏等。而这些在晋中新区土改中均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呈现。关于“弱者的武器”的论述参见〔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郑广怀等译:《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