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恽氏世系考略
恽氏家族在宋朝提举公恽方直的儿子辈时分为南、北二支,世称北恽、南恽。这在咸丰九年(1859)第九次修《恽氏家乘》时,恽氏第六十八世恽彙昌所撰的《序》中有着清晰的记载:
宋提举公始公生二子,一居城北孟河,一居城南上店,恽氏遂分为南、北二支。北支自提举公再传为汝华公,登宝庆丙戌进士,实为恽氏发祥之始。又十传而东麓公继之,厥后子孙蕃衍,自孟城迁居石桥、夏墅等处,村墟稠密,远近相附,连绵三十余里,佥曰:“孟河世族,恽氏最大焉。”南支自承之公迁居上店,传十世,至番阳公,尚止一人。自番阳而下,分为三支,仲子樸庵公再传,又分为四分,四分祖后溪公始登甲第,而大分敬斋公子南阳公后,为最盛。科第绵延不绝,然极盛乃在有明之季。人才杰出,以理学、经济、文章、书画名家者,指不胜屈……本朝在乾嘉以来,南支稍衰矣。而北分则简堂公以古文成名家,子宽公以政绩为名宦,皆一代伟人也。昌南支子孙也,溯自十世祖南阳公,迁入城,子孙为迎春桥恽氏。方其盛时,比屋而居者数十家。冠儒冠,服儒服,蒙业而安者,百余人。既而或绝或迁,或奔走衣食,乃至岁时,有事于宗庙,几于不具三耦焉。今则又少扳矣。[9]
恽方直长子绍恩留居河庄(现名孟河镇),次子继恩迁徙城南上店。其中,北支四十六世汝华公恽文,为宋宝庆二年(1226)进士,由户部主事迁刑部员外郎,此为恽氏发祥之始。又过十世,至五十六世东麓公恽巍,登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此后至清光绪年间的恽毓嘉,恽氏共计诞生了十七位进士。
北支此后由于子孙繁衍旺盛,由孟河迁居石桥、夏墅等处。南支迁居上店后,传九世,“除富二从军外,有传者惟富四一人而已”[10]。富四之后为番阳公继宗,其后分为三支,其中,仲子樸庵公再传,又分为四分,至五十八世恽训,迁居郡城迎春桥,称迎春桥恽氏,祠堂曰“诒燕堂”。恽氏南分迎春桥支有自己独立的世谱,由恽鹤生编纂的诒燕堂本《恽氏世谱》,收拢族人的范围仅限于南阳公之后。恽训之子恽绍芳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自此开启南支子孙科甲联翩的盛况。至明末人才辈出,在理学、经济、文学、书画等方面均有俊才,“指不胜屈”,奠定了恽氏宗族文化世家的地位。至清末,恽氏已传七十一世,人口近五千,仅常州城内外已衍为二十五支派,并广居全国各地,如第六十六世恽世临在嘉庆年间迁为顺天大兴籍,第六十八世恽受章迁为天津籍,第六十九世恽祖祁定居上海。
恽氏尊祖敬宗,自修谱后,平均每三十年在三方共同努力下续修一次,即使在1916年、1949年那样动荡不安的时代,依然千方百计续修家谱,强调承祖德而励后昆。同时,广修宗祠。1884年俞樾写的《恽氏家乘序》中明确指出了恽氏敬宗、睦族的风尚:
他族人丁繁盛,不过建祠一二,聊致报本之思,而于族人之疏远者,往往视若路人。惟恽氏自孟城上店而外,城乡尚有二十余祠,各祀其始迁之祖,寝室堂庑,靡不严整,令人望而肃然,而族之人相敬相爱,几莫辨其远迩亲疏,虽古之敦睦亲族者,无以加之。[11]
恽氏有二十五支派,常州城乡有二十余祠,“恽氏家族大大小小祠堂共有27座,从合分关系看,合族祠堂有3座,各分、支祠有24座;从南北分关系看,南分(含迎春桥)有祠堂15座,北分有9座”[12]。“各祀其始迁之祖”,并且“寝室堂庑,靡不严整,令人望而肃然”。族人之间亦相敬相爱。经过近三十年的战火,至1949年,我们在恽宝惠写的《恽氏家乘序》中发现,恽氏宗祠毁损大半:“吾恽氏北分为大宗,合族宗祠在孟河。南分则在上店,城内则在迎春桥。其各派各支,亦多建有分祠,肸蠁斯通,蒸尝弗替。”[13]但新中国成立后,因历史原因,除上店恽氏南分宗祠屋宇尚存,他处宗祠都已毁损殆尽,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