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跨越:在共同缔造中提升社会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由“政府配餐”到“群众点单”

传统以来,政府的管理都是家长式的、单向的,背后支撑的是精英理论的统治或管理,传统社会就是一小部分士绅精英的统治,而改革开放以来,转为了经济、政治或文化能人入驻政府,参与社会的管理。人们进入政府的途径,传统社会是科举制,现代社会则是公务员考试,往往选拔出来的政府工作人员,都具有一种“无形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或自己所在的团体,可以指导群众,推动社会的实际进步。精英管理理论有一个简洁的观点表达:“政府由民享而不由民治”[3],“政府配餐,群众享用”的理念由此而来。但是,随着现代化个体意识的复苏与强调,民意成为重要的政治资源,“政府配餐”下的单一管制逐渐转为尊重民意、“群众点单”下的合作治理。随着海沧“共同缔造”试点的全面推开,抛弃的是“精英主导”管理理论,尊重的是民意民声,坚持的是民本思想,民主理念在“政府配餐”到“群众点单”的转变过程中,注入到治理共谋的探索实践。

(一)“政府配餐”下的冲突与矛盾

“政府配餐”所树立的政府形象,是具有大家长威严的“指令者”,社会与民众长期以来都只能是妥协,但是现代化的民主治理,冲击着全能主义政府,撼动政府单一管制的权威,显示出政府是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主体,但并非唯一的主体,在传统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与对抗的格局逐步打破的情势下,政府与社会的有效合作成为需要[4],也是群众民意的呼声。在群众的需求愈发强大并形成力量的前提下,“政府配餐”必将产生冲突与矛盾,最终走向终结。海沧区展开共同缔造的实践,是以群众的意愿作为立足点与出发点,推动政民共谋社会治理,同时也破解了传统政府主导群众意愿的困境。

1.“政府配餐”的传统

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是“全能主义”政治,建立的是“全能主义政府”,也就是政府利用政治控制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缺乏流动的自由,群众没有独立性可言,政府管制达到了最大的范围,人们的出生、成长、上学、工作、婚配、生病、死亡皆有政府控制的影子。那个时候的厦门,经济底子薄、总量小,是一个典型的海防前线城市,但是政府全面掌控社会的建设,而且面临大陆台湾两岸紧张的局势,政府控制群众的强制力也比较突出;而此时的海沧,还没有建市立区,只是厦门市偏僻的农业乡村,政府绝对权威的管制也嵌入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维系着海沧传统农村形态的生活逻辑。政府主导群众需求,也是群众需求满足的“寄托点”,不过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展的不成熟,某种程度上也需要政府的主导。百废待兴下社会建设的重担,以及普通民众希望过上稳定日子但又存在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诸多的因素促使了政府树立“强者形象”,全面地代理和实现民众的需求,执行“为民请命”的愿景。可以说,精英主义理论是“政府配餐”的思想来源,长期以来政府与社会的分离则是政府统治或管制的社会土壤。国家与社会的分离、脱节,以及社会财富、力量的单薄,使得政府与社会之间难以形成良好的沟通与协作,政府独自决策成为统治社会的唯一形式,也是节约治理资本、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形式。

2.“政府配餐”的矛盾

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市场经济,而且也把民主和科学再次展示在人们视野里,植入了人们心中。尤其是民主的思想,融入了经济进步下权利意识的觉醒,人们个体需求变得多元和复杂,民主理念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其实,民主在政治学上是最为持久的理念之一,而且在20世纪,它成为最为核心的一个[5]。进入新世纪的中国,政府单一管理、“替民做主”的强势管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矛盾,一方面是由于民主在公民政治生活中愈发扮演重要的角色,个人对民主和权利的需求冲击着政府单一的行政理念;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多元,带来了人们需求的多方利益导向,“政府配餐”式的管理显然难以满足。

厦门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市场经济的实施时间较早,程度较深,另外还有对台优势,公民意识、民主管理等理念能较好地经过台湾海峡,落到厦门岛。对于海沧而言,则是作为重要的台商投资区,也因而带动工业的发展,从小渔村发展到新城区。尤其是2003年海沧建区以来,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逐渐地改变了全区居民的需求结构,人们表达需求、参与治理、实现自身利益等高级需求摆在政府面前。加上海沧外来人口众多,城镇化的进程也带来了大量农民进入城区,“新厦门人”带来的风俗习惯与城市多元思想潮流相结合,传统的“政府配餐”显然难以满足,潜在的管理矛盾在客观层面上激发政府转变管理理念,政府变得重视群众的需求,真正聆听民意、汇聚民需。

3.“政府配餐”的退出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厦门海沧步入中等收入地区,为了应对“中等收入社会难题”,需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为此,厦门市颇具“先见之明”,展开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探索实践,用共同缔造的理念改革社会治理。海沧在试点行动中,坚持的出发点就是群众需求,利用网格化服务平台,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以此作为施政根据和智慧源泉,推动“美丽海沧”的建设。以往“政府配餐”的行政方法,政府独自主导的管理模式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民意需求导向的政民共谋,让群众自己做主,让群众在需求反映上“自己点单”。

海沧通过共同缔造的方法,推动了治理民主的发展,淘汰“独自配餐”式的父爱主义做法,推动政民共谋社会治理。政府从关系居民生产生活的方面入手,立足百姓需求的身边小事、家园的美化等,通过广泛征求民众意见,提供心愿箱、QQ、微信、微博等互动方式,让“群众点单”,共梳理出公共自行车系统、绿道与慢行系统等12大类160余个惠民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都是政民共谋的结果。例如海沧湾公园设计之初,是缺乏路灯照明的,原本的设计规划给居民带来了不便,在“海虹欢唱”乐队成员主动反映后,政府意识到海沧湾公园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立刻征求意见,进行“添灯改造”,推进了海沧湾公园的便民服务。还有兴旺社区原来的臭水池改造成下沉式广场,一方面透露出原来政府规划建设的漏洞,“政府配餐”建设难以跟随居民需求变化而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政民共谋的全面,可以保证规划建设所带来的利益最大化。

(二)“群众点单”下的合作与和谐

让群众谋划社会治理的方向与目标,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海沧社会治理改革的出发点,体现出的是现代治理模式的转型,是治理主体和公共权力多样化的产物,具体理念是多元主义和合作主义。多元主义主张个人权利的自由,强调建立“强社会、弱国家”的治理模式;而合作主义则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主张国家权威的主导性和控制力,建立国家与社会合作的治理模式[6]。多元主义和合作主义对海沧共同缔造实践的推进都有启发性意义,但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采用共同缔造的意见征集,由“政府配餐”到“群众点单”,更多的是多元主义的推动,合作主义的指导。尤其是合作主义,打破了精英独领社会管理,一方面指引政府与民众共谋社会治理改革的规划、服务与管理;另一方面则推动群众之间的合作,在“共谋”过程中实现合作与和谐。

1.“群众点单”的需求

海沧经过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积累,居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满足,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会催生对更高需求的追求,无疑政治参与、共谋社会治理是海沧居民较高程度的需求。海沧区政府抓住了共同缔造的契机,从民众更高层次的需求出发,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建构互动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营造“政民共谋治理”的良好局面。中国传统的行政理念,强调政府“为民父母,护育人民”,这是政府父爱主义的典型写照,但是群众主动参与、谋划治理的需求,促使了海沧转变管理理念,引领群众想谋划、想参与、想做事的动力,汇聚成群众自我做主定方向、自我决策定规划、自我参与定目标的行动。人们想通过自我行动表达需求的欲望,促使了“群众点单”需求的出现,其实这也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带来的利益多元,公民的个体性不断被强化的结果。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深,社会人的独立性愈发体现出来,个体需求的多元化不断增强,加上现代媒体的发达,也给个人需求表达提供了多样的渠道,而且市场经济的自由性与利益追求,也促使了个人权利向个性需求的转变。

2.“群众点单”的形式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深,人们作为“社会人”的独立性愈发体现出来,个体需求的多元与公共需求的满足形成碰撞,两者的平衡应由政府引领,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群众手中。民众的多元需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群众点单”下也有可能产生矛盾与冲突。海沧区主要是通过“共同合作”的理念推动“群众点单”,一方面,打破了政府与群众的隔阂,变“你”(政府)、“我”(群众)为“我们”,搭建了政民共谋的桥梁;另一方面,则通过政府引领,创设条件,让群众的需求在协商民主氛围下表达,在共同推动途径中实现。

也就是说,海沧在共同缔造的探索实践中,是以“合作共谋”作为“群众点单”的形式,推动了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增强了民众之间的协助。不过,共谋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一是借助网格化的信息互通,建立“网格化·微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让居民通过网格员表达自己的需求,可以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一起,共同谋划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构;二是通过建立相关的组织,如“四民家园”、村民理事会、小区自治促进会等,以此作为人们共谋的载体;三是凭借建立长效的机制,如居民参与机制、社会组织参与机制、企业参与机制、政府参与机制等,用机制来拓宽共谋参与的主体,丰富“群众点单”的形式。有一位居民激动地称道:“以前我们总是听到政府声音,难以表达自己需求,现在有这么多渠道让我们表达声音,还让我们参与社区的决策,看来政府是愈发重视群众了。”“群众点单”形式的多样,体现出的正是政府与民众合作共谋的和谐。

3.“群众点单”的走向

群众平等而充分地表达需求,参与社会治理变革的谋划,不仅体现出民主的理念,而且强调了平等的价值追求,而在经典政治思想中,“民主”不仅是政府的形式,还是整个社会的形式,而且不管是民主的敌对者、批评者还是赞成者,总是习惯性地将民主与社会平等的原则联系起来[7]。海沧“群众点单”背后蕴含的民主理念,在共同缔造的实践探索中,也与平等参与的原则相互结合,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的共同谋划。“共同”不仅包括政府与群众的沟通,而且包括居民之间的合作。例如自行车绿道系统的建立,是基于广大居民环保出行、锻炼身体的需求,同时也美化了海沧区的市容市貌,焕发出新城区的活力,因而其建立符合区政府与广大居民的共同长远利益,所以得到了政府与民众的共同谋划。与此同时,居民之间也要形成合作,一是共谋该系统的完善,迸发出建设“金点子”;二是形成共识,遵守该系统的规则,不损坏自行车,以及按照自己的经济能力捐助购买更多自行车,让“自行出游”的便利覆盖全区居民。

随着共同缔造实践活动的全面铺开,“核心在共同”的指导理念会带来群众共谋的事项越来越多,同时也促使政府引领“政民共谋”水平的提高,人们自己做主表达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所愿的积极性会不断增强,因而政府也能更为准确地定位共同缔造的落脚点。可以说,海沧社会治理改革的深化会推动“群众点单”形式的多样,而这一“让民做主”的共谋形式,预示的是合作治理的走向,治理民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