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汉语比较类形容词谓语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中国语言学虽有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但真正属于现代语言学的时期并不长。1898年《马氏文通》前六卷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语言学真正由传统的小学时期过渡为现代语言学时期。从此,中国的语言学特别是语法学研究真正走上了一条科学之路。《马氏文通》以前,汉语语法研究主要是对虚词的诠释,如卢以纬的《语助》、袁仁林的《虚字说》、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马氏文通》以后,汉语语法研究逐步系统化,虚词以外,实词和句法的研究逐步得到加强。[1]同时,一些有影响的语法著作不断问世,如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等。现在,语法研究成果较多,不仅词法,句法研究也逐步深入了。当然,语法研究仍有不少空白或不够深入的地方,有些研究从总体而言尚不够平衡。就句法中的谓语句而言,动词谓语句等的研究相对深入,而形容词谓语句(以下简称为形谓句)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本书把研究对象定为形谓句,也正是希望在这一环节上能有一些发现。

20世纪40年代初,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把句子分为四类,即叙事句、表态句、判断句、有无句,吕先生没有单列形谓句,他把属于形谓句的内容归入表态句中。60年代初,丁声树等(2004)在他们的语法力作《现代汉语语法讲话》[2]一书中把句子的基本类型分为四大类:体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其中,对于形谓句的描述有这样精彩的一段:

一般地说,性质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比较的。形容词谓语句常常包含比较的意思。形容词虽然可以独立做谓语,实际上这种句法比较少见。“这个办法好”,这句话有比较的意味,隐含那个办法不好或者没有这个好。别人问“这个办法好不好?”或者“这个办法好吗?”我们回答:“这个办法好。”好不好之间有个选择,选择就包含比较的意味在内。“他的衣服干净”,“我们的院子宽绰”,这两句话也多少有点对比的意思。要是在句子头上加上“还是”,说“还是这个办法好”,“还是”是说“别的办法不如……”的意思。

从这段表述不难看出,形谓句最主要的语义特征之一就是比较。丁声树等所举出的几个形谓句仅仅是一般的句子,如果加上有明显标志的比较词,那么形谓句表比较的语义特征就更加突出了。如:

(1)天吏逸德,烈猛火。(《尚书·胤征》)

(2)福轻羽,莫之知载;祸重地,莫之知避。(《庄子·人间世》)

(3)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虎也。”(《礼记·檀弓下》)

(4)繁桃李盛梅,寒食旬前社后开。(齐己《海棠花》)

(5)缙云讵长沙远,出牧犹承明主恩。(刘长卿《饯王相公出牧括州》)

(6)徽宗朝作大晟乐,其声是一声低一声,故其音缓散。(《朱子语类·论语二十一》)

(7)这五两银子,强别的五十两。(《水浒传》第三十六回)

(8)猫老鼠还要沉默。(鲁迅《书信集·致萧军萧红》)

(9)这件衣服那件漂亮多了。

李临定(1986)在介绍形谓句句型时认为,形谓句句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表程度,表比较,表变化;杨伯峻和何乐士(2001)在划分形谓句的次类时认为,从意义角度看,形谓句有判断类、性状类、程度类和比较类之分,等等。正是考虑到比较是形谓句最主要的语义特征之一,比较类形谓句是形谓句的重要一种,所以本书将研究的对象定为比较类形谓句[3],希望对形谓句中这一重要类别的语法特点有所发现。

本书的范围定在中古时期[4],是由于中古汉语的研究较上古和近现代汉语相对薄弱,而中古汉语又是联系上古和近现代汉语的纽带,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句法现象在中古时期确有一些变化,因而本书把研究重点放在中古时期;同时为了便于汉语史的沟通,本书的研究也兼及上古和近现代,以说明比较类形谓句的来源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