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领袖毛泽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9章 疾风劲草 板荡诚臣——叶剑英与毛泽东的患难之交

1972年6月,周恩来在批陈整风汇报会议上曾经说:“这件事情,是毛主席经常讲的,在座的不少同志听到,主席不总是拿这个古人的事(指宋太宗评吕端)来比喻吗?”……就是说,没有剑英同志立这个功,要不是毛主席出来制止,那个局势就很坏了。在关键时刻才显出是同志嘛!古话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嘛!”这里说到的,就是叶剑英和毛泽东在长征中共同经历过的一件事情。

1935年9月初的巴西[1]。毛泽东焦虑地凝神眺望远方。几天来,中央三令五申要张国焘率左路军向北靠拢,张国焘却在阿坝按兵不动,甚至提出要右路军折头南下。一、四方面军会合以来的争执,至此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莫非会有什么变故?此刻,叶剑英参谋长推门疾入,将一份电令交给了毛泽东。

叶剑英是从右路军前敌总指挥部赶来的。指挥部正在开会,新任总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兴致勃勃地讲着话。机要员推门进来,将一份电报递给陈昌浩。陈昌浩顺手接了过来,放在一侧。叶剑英上前拿过电报,急看一遍,感到事关重大,便借故离开会场,向中共中央驻地跑来。这封电报是张国焘打给陈昌浩的,命令他率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其用意显而易见。

毛泽东看完电报,立即用铅笔把它抄下来,并嘱咐叶剑英处境危险,要赶快回去,务必提高警惕,以防意外。叶剑英迅速跑回前敌总指挥部,若无其事地走进会场。刚才发生的这一幕,幸好未引起与会者的注意。

毛泽东立即与张闻天、博古等紧急磋商。大家一致同意,为了执行党的北上抗日决议,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中央决定率红一、三军团迅速离开巴西。

为了避免过早暴露意图,毛泽东先到前敌总指挥部陈昌浩、徐向前那里商量。他先走到徐向前住处,站在院子里询问徐向前:“向前同志,你的意见怎么样?”徐向前说:“两军既然已经会合,就不宜再分开,四方面军如分成两半恐怕不好。”毛泽东要他早些休息,便告辞了。

毛泽东又走到陈昌浩那里。陈昌浩说:“张总政委来电要南进。”毛泽东当即说:“既然要南进嘛,中央书记处要开一个会。周恩来、王稼祥同志病在三军团部,我和张闻天、博古去三军团司令部就周、王开会吧。”陈昌浩没有多想,便同意了。

毛泽东一行很快赶到三军团驻地,召开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确定中共中央率一、三军团立即北上的方针。脱离险境的准备工作立即迅速而秘密地展开了。

与此同时,叶剑英秘密来到前敌总指挥部作战科,找到副科长吕继熙(吕黎平),要来当时唯一的一份十万分之一的甘肃省地图,以为中共中央率一、三军团北上急用。

毛泽东在离开巴西之前,考虑到叶剑英的安全,曾经特地通知他以到三军团参加直属队会议的名义,迅速离开前敌总指挥部。叶剑英考虑到全局的利益和军委纵队同志的安危,决意要和军委纵队一起走。怎样才能把军委纵队安全带走?叶剑英急中生智,决定利用张国焘南下的电报,以打粮准备南下为由,得到了前敌总指挥部的同意。

9月10日1点30分左右,叶剑英悄悄起床,披上大衣,从床下的小藤箱里取出那份甘肃省地图,走出前敌总指挥部驻地——喇嘛庙。他碰到军委秘书长肖向荣,便把地图交给他,并交代说:“这可是要命的东西,你千万要管好!”临出发,他发现手枪没有带,便立即返回大殿,赶忙拿了左轮手枪,便急促上路。

叶剑英和军委纵队从潘州赶到阿西,见到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毛泽东非常高兴,说:“哎呀!剑英同志,你出来了,好!好!现在情况紧急,我们不能在此停留,应立即向俄界前进,与一军团会合。”

这次遇险,毛泽东久久不能忘怀。他多次称赞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毛泽东还对周围的人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的时候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边说边摸脑袋)就没有这个了。”这件事情,为毛泽东与叶剑英的关系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础。

1941年2月2日,叶剑英从重庆南方局调回延安。

毛泽东立即在杨家岭会见了叶剑英。叶剑英详细汇报了皖南事变前后与国民党政府交涉情况,并把周恩来给中共中央、毛泽东的信,以及邓颖超给毛泽东的照片交给他。毛泽东同叶剑英进行了长时间的亲切交谈,并在当晚致电周恩来:“(一)剑英本日上午10时抵延,畅谈5小时。收到来示,欣慰之至,报纸题字亦看到,为之神往。(二)小超同志照片收到,敬谢。”这个电报,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周恩来、叶剑英等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关注和评价。

毛泽东十分欣赏叶剑英在参谋工作方面的领导才干,任命他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兼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

当时的根据地,星罗棋布,四面八方。为了使最高决策层及时掌握全局动向,叶剑英上任不久即建立了军委一局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定期汇报制度,组织出版《作战周报》和《一月军事动态》。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关键阶段,他又组织力量成立资料研究室,收集、整理国际战况,研究国外军事名著,并出版了《国际资料》。毛泽东看了这些材料,大加赞赏,说这样做“大有帮助”。

叶剑英请示毛泽东同意,组织“各路诸侯”到王家坪,共同研究对敌斗争情况。这种作法,很像医学专家对疑难病症的“会诊”,引起“各路诸侯”的浓厚兴趣。当时,上至朱德、刘伯承,下至分兵把关的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陈赓、罗瑞卿等都先后前来参加,大家畅所欲言。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在这种新局面下,侵华日军主攻方向将有何变化?中国抗日战争将如何发展?毛泽东责成叶剑英组织力量研究这些问题。在参谋人员中,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日军可能乘人之危,配合德军,北上进攻苏联;另一种意见认为,日军南进的可能性更大,谋取在东亚、南亚“以战养战”。叶剑英归纳大家的意见,上报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战略思想和战争准备,虽然要预计到日军北进、南下两种可能性,但是当前的侧重点应该是对付日军南下。这一分析,已为日后的战争进程所证明。

1943年六七月间,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三次反共高潮,毛泽东积极采纳叶剑英的建议,导演了一出“现代空城计”。

当时,蒋介石、胡宗南围攻陕甘宁边区的部队共四五十万人,而边区部队不过只有三四万人。叶剑英反复考虑退敌之策,感到光靠我们的军事力量打退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在当时是难以办到的,必须采取以智胜敌的办法,破例使用我们掌握的军事情报,公开揭露国民党的进攻阴谋。不过,公开揭露,可能给我们的情报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叶剑英向毛泽东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又专门征求业务部门的意见。

毛泽东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批准新华社详细公布国民党军队调动情况,并为《解放日报》撰写了《质问国民党》的社论。随后,延安召开数万人大会,通电全国,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内战阴谋。

蒋介石见事情败露,只好授意胡宗南致电朱德,表示:“敝部换防,请勿误会。”胡宗南的亲信、机要室主任也被撤职。

这场精心谋划的内战,就这样兵不血刃地破产了。

1967年2月,叶剑英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党政军负责同志和“中央文革”成员碰头会上,痛快淋漓地驳斥了陈伯达、张春桥等人。会后,江青、张春桥等人向毛泽东告状。尽管叶剑英等这些正确意见被毛泽东误解了,而遭到严厉的批评。但是,毛泽东同这些老同志们在长期生死患难中培养起来的情感,是无论何人也休想割断的。

1968年初,谢富治授意“中央清理敌伪档案小组”将1934年香港《工商日报》登载的所谓叶剑英“企图投敌”的文章抄报中央。毛泽东阅后批示:“还是老一套谣言,早已看过,现又送来。”这年“五一”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握住叶剑英的手,对他说:“有人要打你的叛徒,我已经批驳了。”毛泽东还交代身边工作人员把批件送给叶剑英看。

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和“九大”上,叶剑英再次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围攻。但是,在关键时刻,毛泽东再一次对叶剑英委以重任。

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骤然紧张,“大打、早打、打核大战”的气氛笼罩全国。不过,对战争前途毛泽东还是有些放心不下,委托叶剑英和其他几位“靠边站”的老同志作进一步研究。不久,叶剑英根据大家的意见,起草了题为《从世界森林看一棵珍宝树》的研究报告,送呈毛泽东。后来,叶剑英又同陈毅、徐向前、聂荣臻一起,全面深入研究了国际形势。他们向中共中央提出了缓和中美关系、打破外交新局面的建议。这一具有转折性的战略提议,后来被毛泽东采纳,起到了重大作用。

1969年4月,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提名叶剑英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这预示着,叶剑英的政治生涯即将发生一个重要转折。

1971年11月14日,在林彪自取灭亡之后,毛泽东接见了参加成都地区座谈会的全体人员。当叶剑英走进会场时,毛泽东对与会者说:“你们再不要讲他‘二月逆流’了,‘二月逆流’是什么性质?是他们对付林彪、陈伯达、王、关、戚。”

1972年1月初,毛泽东找来周恩来、叶剑英,对他们说:“‘二月逆流’经过时间的考验,根本没有这个事。不要再讲‘二月逆流’了。”他还说:“现在我有事,请你们去向陈毅同志传达一下。”为了慎重起见,周恩来同叶剑英当场核对记录以后,又给毛泽东念了一遍。毛泽东点头:“对”。叶剑英立刻驱车到医院,向危在旦夕的陈毅作了最后传达。

从此,叶剑英在毛泽东的信任下,担负起了“临危受命”的重要角色。

(《叶剑英传略》编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