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哲学宗教学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

陈中立

1978年中央批准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1979年全书总编委会和出版社正式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其筹备是从1982年初正式开始的。此前,1978年,所领导孙耕夫曾领导我拟编《哲学辞典》。为此,我们到桂林参加过《经济学辞典》会议,后来我又出差到上海辞书出版社,中间还召开过几次座谈会。1980年,陈元晖建议把编《哲学辞典》改为搞《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以下简称“大百科哲学卷”),并表示有意参加此工作。孙同意。尔后成立了由陈元晖负责,丘成、陈中立参加的筹备办公室。1981年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它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的执行机构)临时领导小组成员阎明复找到邢贲思(时为哲学所负责科研工作的副所长),建议哲学所承担《哲学》卷的组织筹备和编纂工作。所领导经过研究,决定接受这一任务。

在所领导决定接受大百科的任务以后,对此事所里有两种声音。大多数人对此很兴奋,表示支持。因中断了多年的研究工作可得以恢复,对多年来被“阶级斗争为纲”弄得是非难辨的哲学知识可借此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这也是全国广大哲学工作者的共同想法。所以,编纂《大百科》的决定是人心所向,因而得到大家的积极回应。同时担当国家任务也是知识分子的天性。但另一些人认为,过去所里的集体研究项目,从来没有成功过,都是一次次的有头无尾,不了了之。他们更不相信这次这么大的集体项目能成功,所以表示坚决不参加。还有的对几百人参加的这类大型集体项目,所能达到的水平表示怀疑。

这种不同的声音,对所领导和我们具体参与组织工作的人来说,无疑是敲了有益的警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至于水平的高低,只要我们能真正做到“选择最合适的人来写最合适的条目”,同时组织好真正有水平负责任的“编写组”班子,就可能达到现有的高水平。而且,没有第一版就没有第二版,后版(水平)超过前版是理所当然的。

哲学所领导对此事很重视。为了完成“大百科哲学卷”的编写和组织工作任务,哲学所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由两位副所长孙耕夫、邢贲思和一位老专家陈元晖组成。下设一个办公室。陈元晖、丘成、陈中立负责日常工作。所里还规定每个研究室至少有一名主任或副主任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一名业务人员负责具体工作,以及和《大百科》筹备办公室之间的联络工作。这就使该任务在组织方面有了保证。

1982年2月18日召开“大百科哲学卷”第二次会议。所领导和各室领导出席。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领导高步青和丘国栋应邀参加。会议由邢贲思主持。邢首先宣布了“三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组成。接着,陈元晖发言,着重说明了《大百科》的性质和编写意义。他在转述周扬关于编辑工作应具备的“有眼力、有见解、善于群策群力、善于博采众长”等四个条件之后,指出参加《大百科》的工作不同于一般的编辑工作,它是一项重大学术研究活动。他说,于光远同志指出《大百科》的条目要具有“半经典性”,即是说要具有权威性,而权威性来源于它的科学性。一部《大百科》代表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水平。编纂《大百科》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高步青、丘国栋介绍了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情况,肯定了《哲学》卷的计划。

李奇、齐一两位所领导在发言中强调指出,这项任务是一项研究任务,是我所重点中的重点。参加这项工作的同志应该引以为荣,所里对这些同志的工作应该给予相当的评价,并作为将来学术评定的主要依据。各室要把这项任务与长远规划结合起来,如果发生矛盾,要为《大百科》让路。

陈中立对本年度的四项工作安排及其分工,做了具体说明。

邢贲思最后强调指出,这项工作事关大局,只准成功,也一定能成功。

这一会议,标志着《哲学》卷的筹备工作在哲学所全面启动。从几位所领导的讲话中,也反映出了他们对此事的高度重视。

《哲学》卷工作的顺利展开,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重视也是分不开的。总编辑姜椿芳称《哲学》卷是《全书》中“带头的卷”。也一直关心着《哲学》卷的工作。阎明复代表出版社最早和哲学所接洽此工作。他说,哲学所是哲学研究的专门机构,哲学的专业门类齐全,人才实力较雄厚,由它作为《哲学》卷的主要承担单位比较合适;《大百科》是国家任务,由哲学所组织全国哲学界的力量,共同完成这一任务,也是合适的。同时,出版社还给《哲学》卷配备了一个既稳重又很有活力的编辑小组。《哲学》卷从筹备以来的许多工作,都是编委办公室和这个小组共同完成的。

《哲学》卷计划在1983年全面上马,此前必须认真做好各项必要准备。所以,1982年是最繁忙的一年。根据年初的工作计划,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

第一是翻译、整理参考资料。先后翻译整理了三种外国百科全书哲学条目、两种外国哲学百科全书条目、两种外国哲学辞典辞目。国内相关哲学条目,也整理汇集作参考。

第二是拟订框架(草案)和设置条目总表(草案)。条目设置工作,以各研究室为主。在出版社和办公室提供的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有些资料是研究室自己搜集的),各室利用自己的研究实力,提出本分支学科条目设置的最初方案,先经所内专家座谈讨论,进行修订,再请所外专家座谈讨论,再次进行修订,提出较为正式的条目设置草案。拟订框架的工作,以办公室为主,大体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条目和框架的组装、匹配工作,以出版社为主。框架和条目之间需要进行磨合,才能使其成为有机整体。这也是框架和条目,为什么有多个方案,为什么几次易稿,为什么不能一下子定下来也不能哪个先单独定下来的原因。

框架的编制,从最初的“三陈”(陈元晖、陈筠泉、陈中立)分头提出的三个方案开始,经讨论,先后共提出了七个方案,最后才取得共识。记得在京专家第一次讨论框架时,有学者提出“逻辑是不是哲学分支学科?辩证逻辑是不是逻辑?”对此问题显然一时难以讨论清楚。本书最后把辩证逻辑和自然辩证法一起作为分支学科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以示它们和唯物辩证法的直接关联性;把逻辑放在主要分支学科伦理学、美学的后面,意味着它和哲学关系微妙。条目设置也经过多次变化。以中国哲学史为例,初拟条目8000条,后来压到2000条,又经扩展和压缩,最后才定为630余条。条目数压缩,但必须保持知识的全面性。而且,在条目长短的类别中,特长条、长条、中条、短条以及参见条的设置,其比例必须符合一定的结构,必须体现出学科知识内部联系的科学系统。所以这是一项复杂的筹划工作。

为拟订框架条目而召开的有所外专家参加的会有:3月25日,在哲学所举行的在京部分专家小型(20余人)座谈会。8月12—19日,在北京空军第一招待所(西山),召开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的框架、条目总表拟订会。10—11月期间,筹备组办公室和出版社派专人分赴东北、华东、中南等地,访问和座谈,听取对《哲学》框架条目总表(草案)意见(此前已将“条目表”寄出)。12月13—21日,在国家体委北京水上运动学校(怀柔水库),召开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条目总表修订会。

年终的这次会特别重要。参加会的有来自北京、长春、沈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专家学者和《哲学》卷筹备组以及出版社的同志共80余人。这次会取得了巨大成果:第一,在“条目总表(初稿)”原有的基础上,使本卷的总体设计得到基本完成;第二,修订出了更能够反映哲学各分支学科基本内容和体系结构的、层次分明、脉络清楚、具有历史感的条目总表;第三,基本解决了本卷范围内各分支学科条目的交叉重复问题,提出了条目内容提要、估计字数、配图设想;第四,推荐了各个条目的撰稿人,特别是对重点条目的撰稿人选经过反复磋商,取得了较一致的意见。

第三件工作是为建立各分支学科编写组和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编辑委员会,做了准备。人选是经过多方协商,反复酝酿后提出来的。比如,对编委会主任的人选,哲学所领导、出版社领导、所内外专家在一次协商会上,几乎不约而同都推荐胡绳。记得在那次会上,有的介绍说,在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胡绳起了实际上的主要作用。有的对他的《枣下论丛》一书给予高度评价……后来经过“两顾茅庐”,才请出了胡绳。第一次是阎明复和邢贲思去他府上请他。他以“多年不搞哲学了”为由,给予婉辞。过了一段时间,石磊、钟国豪、邢贲思、陈中立四人一起,去地安门鼓楼东大街胡府,拜会胡绳同志。邢贲思汇报了《大百科哲学卷》的筹备情况,尔后,他和石磊一起再次请他出任《哲学》卷编辑委员会主任。胡经过思索,表示同意接受。这样便解决了编委会主任的问题。邢贲思任编委会常务副主任,也是出版社方面建议,副主任间协商,胡绳赞同而决定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编委会成立撰稿人大会留影(1983年3月12日)
(前排右六胡绳、 前排左二邢贲思)

经过一年的紧张工作,正式成立《哲学》卷编委会和各分支学科编写组,以及召开撰稿人大会的条件,到此已经具备。

酒仙饭店会议。1983年3月9—14日,在北京酒仙饭店,召开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编辑委员会成立暨撰稿人大会。出席大会的有来自全国近70个单位的近300位哲学专家和学者。

会议由邢贲思主持。首先石磊代表出版社宣布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编辑委员会、顾问、各分支学科编写组、编委会办公室组成名单。编委会由30位(1984年11月烟台会议增补5位,最后是35位)哲学界知名学者组成,14位(烟台会议增补2位,共16位)老一辈学者任顾问。胡绳任编委会主任,邢贲思任常务副主任,任继愈、汪子嵩、陈元晖、黄枬森任副主任。《哲学》卷划分了11个分支学科,张岱年任中国哲学史编写组主编,汪子嵩任外国哲学史编写组主编,洪谦任现代西方哲学编写组主编,黄枬森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编写组主编,萧前任总论及辩证唯物主义编写组主编,高清海任历史唯物主义编写组主编,龚育之任自然辩证法编写组主编,傅季重任辩证逻辑编写组主编,李奇任伦理学编写组主编,李泽厚任美学编写组主编,王宪钧任逻辑学编写组主编。陈中立任办公室主任。随后,阎明复代表出版社向上述人员颁发了聘书并讲话。

邢贲思在会上汇报了《哲学》卷的筹备工作,并对编委会和编委副主任的人选做了简要说明。胡绳在讲话中指出,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一个创举,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把《哲学》卷“编成一部高质量的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卷”。姜椿芳强调《哲学》卷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是带头的卷,希望认真编撰好。他还代表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衷心感谢专家学者们对《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工作的大力支持。编委会顾问杨献珍、贺麟在会上发了言,金岳霖打来了电话,热烈祝贺大会的召开。

通过这次会议,大家进一步知道了大百科的性质、方针、任务和自己肩负的历史职责,明确了分工和自己承担的任务,懂得了编纂工作中大家都必须遵循的大百科的“宪法”(指中国大百科全书编撰条例),增强了“百科意识”。一句话,全体与会同志热情高涨,信心充足,各项具体工作得到落实。

这次会议,在中国哲学界的历史上,也是一次少有的值得纪念的盛会。首先,它所具有的广泛性是空前的。与会学者所属学科,差不多涵盖了哲学学科下属的所有分支学科;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遥远的边疆地区;他们所属的民族除汉族外,有蒙、回、满、朝、维吾尔等民族的哲学家。具有如此广泛性的哲学盛会,过去从未有过。其次,有这么多老一辈的哲学家、著名的哲学权威、顶尖级的学者,聚集到一起,也是空前的。有数位老专家当时已年过80高龄。

酒仙饭店会议结束后,《哲学》卷进入了全面撰稿阶段。大家战严寒斗酷暑,夜以继日,不辞辛劳。有的人为了写一个700字的条目,翻阅了20余万字资料;有的人教学科研任务繁忙,硬是挤出时间来撰稿;北大教授邓艾民身患癌症,他写的条目便是生前在病床上完成的;有的稿件经过多次退改,作者没发一句怨言……各位编写组主编以身作则,把抓质量、促进度和对来稿的预审结合起来。4月底,大多数撰稿人交来了第一个条目。6月到9月间,各编写组先后召开了稿件预审会。

1983年9月26—28日,在北京西郊炮兵招待所召开了各编写组主编、副主编会议。办公室和出版社汇报了前段工作情况,会议通过了“《哲学》卷各编写组集体审稿注意事项”(共10条),对集体审稿的要求、应注意的问题和时间安排,做了明确规定。各编写组根据本分支学科的稿件情况,做了具体审稿计划。

在此期间有一个小插曲,即“清理精神污染”提出后,个别专家有点“恐慌”,提出对西方哲学中的东西是否要在行文中加以批判?这些老先生的“恐慌”,反映出他们心有余悸。

从1983年10月到1984年10月,对各个编写组的审稿工作来说乃是扎扎实实的一年。以提高稿件质量为重心的集体审稿,各编写组都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如中国哲学史组的“岗位责任制”,美学组的交叉审稿法,历史唯物主义组的分片互看稿件(“连环保”),自然辩证法组的凡涉及自然科学的条目,请相关自然科学专家参加一起审等。各编写组的主编和副主编对工作抓得很紧很细。中哲史编写组主编张岱年时年74高龄,他不但参加了全部的审稿会,而且对于自己的稿件,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需要作修改的地方,同大家的稿件一样进行修改。在学术上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服从真理。在集体审稿时,绝大部分编写组都是采取上午、下午、晚上三班工作的方式进行。不少同志常工作到深夜一两点钟。

烟台会议。1984年11月1—15日,在烟台,召开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编委会扩大会。胡绳、邢贲思、任继愈、汪子嵩、黄枬森参加并主持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是:第一,进一步明确了撰稿审稿中应坚持的指导思想。胡绳在讲话中,充分估价了《哲学》卷的工作成绩,认为现有稿件总的说来是可以的。同时,他指出,哲学界多年来受“左”的影响,有很多“左”的流毒。《哲学》卷要有新气象,特别要反映哲学界消除“左”的影响和流毒方面的新气象。他说,我们的水平不那么高,也难免犯一些错误,但是要尽力避免犯主观主义的错误。知识要搞得准确,下判断要以扎实的材料、确实合乎逻辑的推论作为依据。有些还不能作出有说服力的评价的问题,宁可比较客观地介绍有关材料、情况,而不要任意下结论。我们的稿子不可能高出于我们现有的水平,但是要反映哲学界肃清“左”的流毒的新起点,给哲学界一个新的出发点。

第二,会议审阅和讨论了全卷及各分支学科的带头条目、政策性强或学术上有争议的条目、内容上交叉的条目(共94条)。其中讨论得较充分的是各分支学科的带头(统领)条目,包括“哲学”这一概观性文章(该文先前已讨论过若干次);对交叉性条目,各有关编写组进行了磋商,提出了调整意见。这次讨论不仅提高了这些稿件的质量,而且对其他未在大会上讨论的稿件亦有示范作用。

第三,根据撰稿、审稿中的新情况,审定了《哲学》卷的框架条目总表,同时,补充修订了配图方案。

会议还增补了5位编委,2位顾问,3位编写组成员。

关于在世人物的上书问题,编委会很关注,也很慎重。原则是有重要影响的哲学著作的,或者在传播哲学方面有重要贡献的。程序是个别酝酿,编写组讨论,编委会审议通过。全书先后分三批通过,共20人设专条。1983年9月23日向胡绳汇报工作时,胡将拟请编委会审议的第二批在世人物名单(草案)上自己的名字划掉。1985年11月,胡乔木打电话给胡绳,对当代中国哪些人可列专条,哪些人可不列,发表了他的看法。可见这是一个各方关注的问题。书出版后,各方对此总的反映良好。

烟台会议以后,又奋斗了三个多月。各编写组对稿件进行了最后审定、通读;综合编写组(原编委会办公室)按照出版社的要求对文稿进行了加工。1985年3月上旬以前,将全部稿件分三批移交给了出版社。经出版社再加工。1987年10月出版(2卷)。

成书后的哲学卷,其结构为先是总论;接着是哲学史,即中国哲学史、外国哲学史以及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后为哲学分支学科,包括自然辩证法、辩证逻辑、伦理学、美学、逻辑。

哲学卷尽量系统和全面地介绍古今中外的哲学知识,特别是对新的成果、新的知识尽量列专条介绍。比如,在总论中收进了“价值论”条;在辩证唯物主义方面收进了“要素”、“结构”、“层次”“系统”条;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收进了“人”、“人的本质”、“人性”、“社会有机论”条;在自然辩证法方面收进了“控制论哲学问题”、“系统论”、“信息论”、“博弈论”、“人—机系统”、“人工智能”条;在外国哲学史方面收进了一定数量的东方哲学条目;在逻辑学方面介绍的重点是现代逻辑等。又比如,在人物条方面,不仅对哲学史上已经去世的人物列条,而且对在世人物也有列条。可以说,对中外古今凡在哲学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物,不论他们的政治地位和政治观点如何,都做了适当的介绍。如胡适、张东荪、丁文江、张君劢、戴季陶等,均有专条。当时在世人物中,在台湾的钱穆,也列有专条。

在编撰过程中,贯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摒弃了以往以批判代替介绍的做法,力戒主观主义和独断,强调知识性和客观性。比如,对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些条目,即使学术观点是直接针对着马克思主义的,或者那些学者在政治上对我们不甚友好,但仍坚持进行客观的介绍,必要时在客观介绍以后做点评判,大部分让读者去分析评判。在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方面,力求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对于曾经在哲学上有过贡献的学者,不因后来的错误而把他的功绩抹杀掉;后来起了主导作用的,也不把他说成一贯起主导作用。比如,对陈独秀、布哈林等人在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贡献,有关条目给予了肯定。对“五四”运动前后,孙中山支持创办的《建设》、邵力子等人主办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方面的积极作用也给予了肯定。对“五四”前后努力传播唯物史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关条目指出有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等人,同时又指出,“其中李大钊是最杰出的代表”。对于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统一要求,在介绍叙述时,以目前多数人公认的观点为主;同时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学说,也给予适当反映。比如“孔子”条,对1949年以来关于孔子的争论,便做了简要介绍。“人道主义”条,除了介绍西方哲学史上关于这个问题的提出及理论以外,对当代世界各国有关该问题的研究情况,如当时的苏联和东欧哲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均做了较详细的介绍。由于当时这个问题还较敏感,所以没能将其统一为一个条目,但把它们排列到了一起。

哲学卷还力求突出中国的特点和风格。从内容篇幅方面,中国哲学史约占全卷的四分之一。除此而外,伦理学、美学、逻辑学中都有相当数量的中国的条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毛泽东哲学思想部分也占有相当比重。1949年以后中国哲学界开展的几次大的“学术论战”,也都列专条做了客观介绍。就是说,全卷对中国哲学,从先秦到当代的历史,从哲学的各种学说、流派、著作到各分支学科的各种观点、流派、范畴等,都有专条。对一些不属于中国哲学特有的、但中国哲学也运用过和阐述过的概念、范畴进行阐释时,也注意介绍了中国哲学的用法和赋予的含义。文体、文风方面,力戒欧化语言,采用大家喜爱的言简意赅、不蔓不枝的语言风格,由浅入深、深入浅出。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2卷)于1987年10月出版。1988年获第二届全国图书“金钥匙”纪念奖。1993年10月8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出版胜利完成庆祝大会,《哲学》卷有4位代表应邀参加。

(陈中立,哲学研究所哲学原理研究室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