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的生存美学思想研究:从“关怀自身”到女性主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序

四川美术学院学术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四川美术学院博士科研项目(17BS021)成果

本书通过对福柯(1926—1984)的思想脉络进行梳理与把握,围绕康德与福柯对“启蒙”概念的阐释和波德莱尔等人对“现代性”的理解,勾勒出福柯对“客体化的主体”的批判,以及由此建立的关于自身的美学理论(l'esthétique de soi-même),即生存美学(l'esthétique de l'existence)。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本文着重讨论生存美学的内涵及外延,尤其是该理论对当代女性主义思潮起到的启示作用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本书的写作分为六章,并在每一章的写作中,集中解决相关的问题。

第一章为福柯思想的概述。这包括福柯的思想背景、理论渊源和体系等,并着重梳理其思想历程中的三大关键词,即真理、权力和伦理。对以上体系的梳理是理解和分析其思想的基础性工作,并为下文的进一步阐述奠定基础。

第二章对福柯关于启蒙以及现代性的思想进行集中论述。福柯关于启蒙思想的主要对手是康德,因此,应当先对康德关于启蒙的思考开展分析。康德认为,启蒙是“人走出其自我招致的未成年状态”。但是福柯自从在1966年发表著作《词与物》开始,他便对理性以及“能从其他人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从而成为成熟的、自身的”具有自律性的主体提出了怀疑,之后,他从启蒙思想抽出“主体的理性自律”(the subject's rational autonomy)概念。在福柯那里,启蒙代表着一个批判的时代,而人类正是从此开始产生出“现代性主体”的概念。

在康德与福柯的思想比较中,本书引出福柯关于现代性的思考。人们所理解的“现代性”,通常是指自启蒙时代以来一种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观念,即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时间观念。但是,这种观念在福柯那里产生了变化,他在《什么是启蒙》中,将“现代性”归纳为一种态度,一种将自己与时代、与未来关联起来的态度。由此,“现代性”具有“偶然性、过渡性、逃避性”的因素,含有一种对“在即刻当下当中某种永恒的重新捕捉”的意图。

在波德莱尔那里,有关现代性的问题被诗意地融入浪荡子(dandy)的形象中,他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传达出一种追求“时代的要求”,一种通向未来的艺术真谛的方式。波德莱尔使用“现代性”一词指称那种处于“现时性”和纯粹即时性的现在,也就是说,“现代性”正是现在之中的每一个瞬间(each present in its presentness),它是在纯粹瞬间性中的、立即流逝成为过去的当下,并且它含有永恒的因素。“现代性”最显著的特征表达为一种追寻某种当下的趋势,或是转瞬即逝性中对于某种感官现时的把握。因此,这种理解表达出一种时间意识的悖论,这种关于现代性的意识,正是现代概念历史上一个全新的转折点。

本书的第三章论述福柯围绕“自身”(le soi-même)建立起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是福柯从有关“人之存在”的思考中发展出来的。人的存在,最基本的存在首先是人的身体的存在。在现代的思想维度中,这不仅是关于身体的美学,同时也是从身体出发的美学。福柯理解的身体与尼采的身体观是不同的,后者的身体对世界进行着主动的批判和衡量,而福柯的身体则是被动地记录着各种历史性事件,并且身体也随之被逐渐驯服。因此,福柯所指的身体可以被看作某种历史客观事物的身体,即身体是来源的处所,历史事件造就身体,并在身体上得到展示。在流逝的时间中,不停地发生的诸多事件不断冲刷着身体,而身体也同时在相异力量的碰撞冲突中不断改变着自身,从而呈现出与时俱变的新面孔。福柯一直坚持在描述一套将身体建构成某种文化性建筑物的体制,由此形成一系列关于“自身”的美学探讨和批判,并在其关于身体的思想谱系中彰显出意义。

第四章着重分析福柯的生存美学。福柯的早期和中期尝试分析和讨论的一系列思想主题,都透露出一种对启蒙时代以来通行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模式进行“逾越”的强烈意愿。福柯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的实际意图是,使“我们自身”真正恢复成为原本的“我们自身”,反对一切来自个体自身以外的规范性的权力体系对自身的干预、主宰、规训和控制,由个体自身出发,凭借自身的审美愉悦欲望,实现自身意欲实行的思想、行为和生活。他推崇个体通过自由选择,将自身放入一段不断改造和完善的生命过程中,从而实现个体风格化的存在方式。生存美学就是要通过“自我的技术”得以实现。生存美学强调,只有在审美性的超越过程中,人才能达到其追求的最高自由。人正是在审美自由中,才有可能实现创造、逾越、满足个人审美愉悦以及更新自身生命的过程。而福柯在晚年将这样的“关怀自身的生存方式”,称为生活技艺、生活艺术、生存艺术或生存美学。

在古希腊思想中,自我沉思和关怀自我本是辩证的关系。到希腊化和罗马时代,关注自我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普遍原则。受到良好教育的个体为了更好地自我照看,必须离开政治,关怀自我更被看作一种贯彻终生的生活方式,而自我知识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古希腊罗马直至基督教早期,人们主要通过节制等手段寻找具有美学性质的生活状态。在此时期,教育倡导的节制并非意味着让个体服从某种规范,而是让人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从基督教时期开始,西方社会之中对于自身和主体的认识才开始发生断裂,个体对于自身的态度也继而产生变化,即个体只有通过弃绝自身,才能跟随真理。由此,忏悔成为基督教推行的重点技术,其中心即服从和默祷。个体行为准则由关怀自身变成受制于规范、对自身进行否定和压制,自我关怀被自我忏悔和抛弃所取代,曾经属于自我技术的节制美德转而成为强制性的禁欲主义。正是从这一时期起,由自身关怀创造出的美好生活开始进入否定现世生活的阶段。

现代思想的批判,首选必须展开对个体主体性的自我重读。现代社会中的个体承受着无处不在的规训和压制,为了能使主体重新得到解放,人们必须为此提出有创造性的方案。福柯正是从对西方古代思想的重读中得到了启发,并提出关怀自身的实践理念。福柯美学思想的核心在于生存美学,也可以被概括为一种关于自身的美学,他对“自身”(self)、“主体”(subject)的强调,正是这种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本书试图以谱系学的视角考察这一美学观念的发展过程,即从以回忆和沉思达到生命中完满的智慧、和善,到基督时代发出断裂式的“检查你自己”以及对“自身”进行自我否定和抛弃的律令。

第五章着重分析福柯的生存美学对女性主义形成的影响。朱蒂斯·巴特勒和西蒙·波伏娃等人从女性主义与存在主义的观念出发,结合福柯关于现代权力、主体性以及生存美学的理论,对传统社会文化中的歧视问题做出批判,并呼吁重新建构关于“女性”的概念。她们提出,女性并不是生而成为弱者,而是受到社会规训教育的结果。女性主义作为当代思潮阵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对任何关于所谓“本质”的界定,即世界本不存在有所谓女性的“自然本质”。

在此基础上,第六章提出在女性主义思潮内部的“他者”问题,尤其是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的反思。人们应当尊重女性话语域内由于不同的种族和文化等因素带来的多元化倾向,并且向正在走向“语言、世界和自我意识”的第三世界女性学习,以一种更加公正、平等的角度为自身发出声音。只有当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个体,包括男性、女性以及其他性别,愿意承担风险并选择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生活方式,反抗社会改造个体的强力,这种权力的强制力量才能够被削弱、瓦解,女性主义呼吁的那种在个体自身与美的问题上个体化、多元化和民主化的理想社会,才能最终成为现实。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充分利用已有的批判理论资源,揭示内在于福柯思想中的矛盾与不足,譬如在其思想构建过程中对性别差异的忽视,在“关怀自身”的理论中可能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以及生存美学的思想限度等,并对福柯之后的当代思想与美学精神的延续做出归纳与展望。

作者

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