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当今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被看成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知识经济的深入,科技创新日益表现出多领域、多机构、多地区融合的特征,创新所需知识和技术日益增多,创新过程趋于复杂,依靠企业、大学或者政府一方的力量难以实现科技的重大突破,因此,协同创新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中国的产学研合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着诸如协同创新整体水平不高、创新竞争力不强、经济与科技发展不协调、科技创新效率较低、政府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与定位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因此,对协同创新体系中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探寻中国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诞生于20世纪后期的三螺旋理论认为,在创新中大学、企业和政府相互补充、密切协作,且角色相互渗透,三者的交叠是创新系统的核心,该理论为知识经济形势下协同创新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三条螺旋在自身进化和协同进化过程中螺旋上升,其根本途径是各方资源的共享、扩散与整合。由于官产学研各方资源复杂不一,需要在特定区域、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合理、科学、有效地配置资源各要素,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与扩散,并能够被创新主体迅速消化、吸收,产生整体涌现性和聚合能动效应。各方资源要素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动态调节、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从而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推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因此,从资源整合的视角对三螺旋关系进行研究,找到全面整合大学、企业、政府等各方科技创新资源的解决方案,将丰富三螺旋理论框架和体系,对推动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提供借鉴。
现有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螺旋的理论内涵、模型解构、主体特征、运行体制与机制、作用机理等方面,未见有研究文献从资源整合视角来研究三螺旋关系。同时,西方学者大多从发达国家的立场来对三螺旋理论进行研究,然而,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具有独特的情境特征。三螺旋理论能否适应中国情境?如何通过修正和完善三螺旋模型来指导中国的创新实践?在三螺旋演进过程中来自各方主体的创新资源又是如何扩散与整合的?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三螺旋主体在国际合作创新中的表现如何?三螺旋关系与协同创新效率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
针对以上研究问题,本书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
第一,三螺旋动态整合机制理论模型构建。在对三螺旋、资源整合、国家创新体系、协同创新等相关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的基础上,将资源整合理论引入到三螺旋协同创新的研究中,构建起三螺旋动态整合机制的研究框架,通过对其动力机制、风险机制的研究来诠释资源整合对三螺旋创新系统提升的内在作用。提出适合中国情境的三螺旋模型,并对其主体特征及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寻求中国三螺旋创新系统快速提升的实践路径。
第二,对中国官产学三螺旋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运用三螺旋算法测度中国三螺旋主体在创新中协同的紧密程度及资源整合程度,探索评价资源整合程度与协同创新关系的新方法,进而提出对中国情境下三螺旋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的对策建议。
第三,对中国官产学研协同创新四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构建包括中国官产学研在内的四维协同创新模型,通过三螺旋算法的拓展,对四维合作主体在协同创新中的互动协同关系与发展态势进行研究,为完善发展中国三螺旋模型提供借鉴,为实施官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决策依据。
第四,对中国官产学在参与国际合作中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构建包括中国大学、企业、政府和国外机构在内的四维模型,用互信息来考察四维合作主体间的紧密程度与发展态势,揭示出三螺旋各方主体在参与国际合作中的互动关系与整体表现,为政府制定国际合作政策和企业国际化实践提供参考。
第五,通过对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找到提高协同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以及三螺旋持续上升的内在动力。在合理构建创新投入与产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方法衡量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的协同创新效率,再应用回归方法从三螺旋视角考察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从而揭示出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的行业特征和发展态势,并提出提高三螺旋协同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螺旋 资源整合 协同创新 官产学研合作 创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