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气候与海派气质:“孤岛”时期艺术期刊研究:1937-194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摘要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1937年11月12日至1941年12月8日的“孤岛”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在上海的大批艺术家逐渐向国内“大后方”等地迁移,使得上海失去了战前“黄金十年”的有利发展环境,电影、话剧、戏曲、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也暂时失去了战前的辉煌。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孤岛”上复杂诡异的政治环境与畸形繁荣的社会经济,反倒催生出了一个有别于全国其他地域的独特而异彩纷呈的“孤岛”艺术空间。尤其是租界的政治中立,日军当时无法占领整个上海,因而一批留守在“孤岛”上的文化工作者得以继续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使得“孤岛”艺术得到了相对自由的发展,这在当时的各类艺术期刊上均有体现。从而,伴随着当时“孤岛”气候的渗透与海派文化场域的构建,这一阶段的艺术期刊呈现出独特的生存策略和发展态势。

通过“孤岛”艺术期刊这个历史文化的载体,并将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到当时各类艺术期刊在面临着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和风貌,在战时上海产生了何种影响,并探讨在残酷的战争阶段,特殊的文化艺术和娱乐性艺术期刊在其背后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历史镜像和人文意义。当然,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挖掘和认真研究,也可以促使我们对战争与艺术、政治和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并以期回应上海都市文化的现代性历程以及市民社会阶层的大众文化领域的历史发展和传统以政治划分标准为中心的艺术史研究等问题。同时,力求客观地书写“孤岛”时期的艺术期刊和海派文化的关系,探究影响艺术期刊文本产生的客观历史环境,结合社会、历史、战争、美学、文化等本体论研究,不仅能够发掘当时的以艺术期刊为代表形态之一的海派文化是如何以个人情怀来书写集体记忆的,并且还可以试图去弥补国内国外对于“孤岛”时期艺术史、艺术刊物、海派文化等研究的不足。

本书第一章主要论述“孤岛”艺术期刊生成的社会历史环境。通过结合“孤岛”艺术期刊产生的政治背景、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来对异彩纷呈的各类艺术期刊进行一个总体性的态势扫描。第二章主要论述“孤岛”艺术期刊的现代性特质与海派文化之间的关系。将期刊中的图片所呈现的经典构图、形式美感以及现代白话文的趣味性作为切入点,通过以现代启蒙与理论智识诉求为主的艺术期刊,透过各类刊物中那些看似杂乱无章、毫无规律的智识图景,试图勾勒及构建出关于艺术理论话语的现代性发展的清晰线索,并且发掘出“孤岛”艺术期刊与海派文化的现代开放性特征。第三章重点论述“孤岛”时期艺术期刊的娱乐消费性与海派文化的商业化特征。“孤岛”艺术期刊上的民族诉求和商业意图是纠缠不清的、相互掺杂在一起的。当时的文化工作者们一方面在谴责“孤岛”重商的文艺氛围,另一方面却又在其艺术作品中无意识地流露出大量的感性需求,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在“孤岛”艺术期刊上展露无遗。在整个“孤岛”时期,娱乐型的艺术期刊占据40%以上,这不仅恰好体现出海派文化浓重的商业化特征,而且还显示出当时市民娱乐空间的特殊建构。第四章主要论述“孤岛”艺术期刊多元化的创办风格、兼容性的价值取向与海派文化的动态发展。从整体上看,“孤岛”时期的艺术期刊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曲折坚守抗日救亡的办刊理念,又有以发表艺术理论为主的传播策略,也有为迎合市民娱乐需求的消遣替代品,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大后方”或“根据地”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文化空间。最后,通过梳理艺术期刊和海派文化之间的互动与整合关系,重树“孤岛”艺术期刊在整个艺术史当中的地位及意义,并说明其对当下艺术期刊的创办借鉴和启示作用。

因此,透过“孤岛”艺术期刊这个窗口,管窥“孤岛”时期的艺术活动及相关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来了解和研究特殊年代上海文化工作者的理论表达,对于深入发掘战争时期上海艺术期刊中的“孤岛”气候和海派文化气质,还有针对填补关于“孤岛”时期艺术期刊整体的、专门的、系统性研究的空白,以及揭示出海派文化的重要特质与发展规律,发掘出战争时期上海居民所处空间和集体记忆的“地方”性城市文化呈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