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的“罪与罚”:苏联地区日本战俘问题研究:1945—195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日本战俘的日常管理

随着日本战俘陆续抵达苏联各地,内务人民委员部所辖的各个战俘营及各劳动大队,对其日常管理随之拉开序幕。大体而言,苏联战俘管理总局对日本战俘的日常管理,分为粮食供给、物资保障与通邮问题、病患与医疗保健措施等方面。此外,对日本战俘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利用,虽然也属于战俘日常管理内容,但因涉及重大、内容庞杂,将在第三章与第四章进行专门叙述。

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苏联政府颁布的第1798—800c 号决议,设立了31条指导原则来确立战俘管理的基本方针。其主要内容为:第一,禁止管理人员威胁、恐吓、打骂、虐待战俘;第二,战俘私人贵重物品、金钱等要进行保管并登记造册备案;第三,各战俘管理局要按照相关标准为战俘提供日用品,保障战俘所需的基本物资。[1]1941年8月7日,内务人民委员部根据第1798—800c号决议正式颁布了具体的战俘管理条例,制定了内务机关战俘管理办法,除规定日常行为规则外,还对战俘的奖惩和劳动利用等做出了规定。[2]该战俘管理条例为战俘管理局对战俘进行日常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执行标准。

如前文所述,每个日本战俘营的日常管理机构都分为苏方正式人员与日方辅助人员两部分。以1947年西伯利亚地区日本战俘营一般配备为例,有中校营长1名,中尉警卫长官1 名并领导下属警卫人员10人,负责经济核算的少尉经理1 名,进行劳动分配与劳动管理的劳动中尉1名,另有中尉军医1名。日方辅助人员则为军医1人,炊事员3人,理发员1人,另有从事其他杂务的人员若干。[3]此外,为了掌握日本战俘的思想动态及进行交流,除利用战俘中的可靠人员作为翻译外,配备掌握日语的苏联翻译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在1945年11月2日,苏联远东地区党委书记Н.М.别戈夫(Н.М.Пегов)致信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请求为该地区的日本战俘营派出日语翻译,其理由为:“本地区接受了大量日本战俘,但是由于缺乏日语翻译造成双方难以沟通,因此请求拨派40—50 名日语翻译协助各战俘营进行工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