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劫持行为法律规制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专利劫持行为主要发生在美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此,本书采取了法经济学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伦理学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紧紧围绕“专利劫持行为”这一主题展开,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专利劫持行为的内涵、表现、成因、实质、带来的正负效应,域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美国对专利劫持行为的态度、法律对策,最后立足于中国实际,深入分析专利劫持行为在中国的现状以及法律治理措施,进而提出我国的应对之策。总体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首先指出技术标准化过程中遭遇专利劫持行为的窘境,然后探析该问题的成因和实质,继而考察他国治理经验,最后提出我国的对策。

具体思路用技术路线图如图1—2所示。

图1—2 研究思路的技术路线图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研究视域的开放性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主要运用伦理学分析、法经济学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以使本书的研究更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第一,伦理学分析法。伦理是关于人的内在价值认同或者人的外在行为法则,它是道德的基础和前提,是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而法律是最低层次的道德,这决定了法律和伦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法律领域中采用伦理学分析法,可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探寻制度的伦理基础,证成制度的伦理正当性,揭示法律的应然性和价值目标,从道德视角对实证法进行批判与反思;二是对现有法律涉及的具体道德问题进行论证,为立法者和司法者提供伦理学的答案。[100]法律规制专利劫持行为的正当性是本书的重要理论问题,因此,有必要采用伦理学分析方法研究专利劫持行为法律规制的伦理基础。运用伦理学方法分析专利劫持行为法律规制的正当性,有助于揭示法律规制专利劫持行为与实现公平正义的关系,从而为规制专利劫持行为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提供坚实的伦理基础。

第二,法经济学分析法。法经济学分析法是指采用经济学分析法,特别是微观经济学分析法研究法律现象,从而为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设计法律制度、实施法律制度。专利法律制度是赋予发明创造者对其发明创造这一具有稀缺性的知识财产享有独占权的法律制度,其目的在于鼓励社会对发明创造这一特殊资源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从而合理配置资源。有学者曾感言:“建立在经济激励理论基础之上的专利法更是天然地适宜于运用法律经济学方法。”[101]规制专利劫持行为有利于发明人葆有创新热情,也有利于专利权商业化价值的实现,因此采用法经济学分析法研究法律规制专利劫持行为,必不可少,它让研究结论更加理性、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本书拟从法经济学的视角研究该论题,探讨专利劫持行为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关系,论证法律规制专利劫持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专利劫持行为的法律规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比较分析法。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全世界推进,其影响不仅扩展至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也扩及一国的科技发展和法律制度设计。就法律制度而言,虽然有差异,甚至存在矛盾或冲突,但融合、借鉴早已显露端倪。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比较分析法之目的在于“力求深入,并对运作于不同法系内的不同法律制度进行功能的比较”[102]。由于各国在立法中所面临的社会情境及法律体系背后的法律理念并不完全相同,同时各国法律制度得以生成、运行和发展变化的社会基础也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本国国情,研究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制度架构。美国是包含专利法律制度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设计的领先者,专利劫持行为最早产生于美国,活跃于美国,所以本书的研究,毋庸置疑,应关注美国实践。

第四,案例分析法。此种研究方法由1870年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hristopher C.Langdell)创立,它不仅是一种基本的法律理论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技法。作为一种理论研究方法,它通过对个案的分析,寻求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连接点,发现司法实务中的理论之需,为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和方向,有助于“借此丰富对法律的解释、总结法律适用的经验、探求法律的精神,为立法和司法提供经验”[103]。我国虽属于成文法国家,但通过案例分析进行的研究对我国司法实践所起的作用正在逐步增强,尤其是对典型的、有社会影响的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有力地推动法学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本书选择美国和我国的部分案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分析,丰富了论据,增强了论证,提升了本书结论的说服力和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