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戏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民国《红楼梦》戏曲

民国时期是《红楼梦》戏曲改编史上的第二次高潮,高潮缘起于京剧的兴盛和旦角行当超越老生戏而为观众所热捧,催生了红楼旦角戏的大量改编上演;还有一个原因是名角纷纷与文人合作编创新戏,齐如山与梅兰芳,欧阳予倩与杨尘因、张冥飞、冯叔鸾,陈墨香与荀慧生,刘豁公与金碧艳等,编创了富有代表性的经典《红楼梦》京剧。更重要的是,《红楼梦》小说中的诸多的女性悲剧与“五四”时期提倡妇女解放,关注妇女问题,通过爱情婚姻故事,宣传妇女解放的时代风潮相符合,张冥飞则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动机概括为:“《红楼梦》有感于夫妇制度之不良而作也。”[19]民国时期的《红楼梦》戏曲改编,从剧种看,以京剧为主;从篇幅看,以折子戏为主。时代与戏曲发展的需求催生了一批在艺术上、思想上均有突破的《红楼梦》京剧作品。除京剧外,各地方剧种中的名旦也纷纷编演红楼戏,出现了粤剧、闽剧、秦腔、越剧、评剧等《红楼梦》折子戏的改编与演出。

一 《红楼梦》京剧

关于民国时期《红楼梦》京剧的改编情况,已有多位学者整理、研究,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基础资料。《戏考》《戏学汇考》《京剧汇编》《京剧传统剧本汇编》、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等都收录有《红楼梦》京剧剧目。[20]当代学者饶道庆、裘宁宁搜集了从清代光绪年间至2010年《红楼梦》京剧剧目82出,数量令人惊叹。[21]近期台湾学者补充了王安祈的《红楼梦》1出,该剧1989年由盛兰国剧团于台北演出,共计83出[22]

(一)欧阳予倩的《红楼梦》京剧

欧阳予倩是民国时期编演红楼戏最多的剧作家与演员,他在《我自排自演的京戏》一文中说:“我自编自演的京戏一共二十四个”[23]。其中《红楼梦》京戏九部,分别为《黛玉葬花》(与张冥飞、杨尘因合作改编)、《馒头庵》《晴雯补裘》(与张冥飞合作改编)、《黛玉焚稿》《宝蟾送酒》《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摔玉请罪》《鸳鸯剪发》《鸳鸯剑》。前五部存有剧本,收录于《戏考》《欧阳予倩文集》。

1.《黛玉葬花》收入《戏考》第16册,编者大错云:“此角本系予倩所编,复经冥飞、尘因为之润词。”此剧取材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全剧分为四场,增添了宝钗借书等情节。

2.《馒头庵》收入《戏考》第40册。以《红楼梦》中秦钟与智能儿相恋的故事为引子展开剧情,但情节多是改编者的再创作。全剧分为五场,写秦钟与智能儿在庵堂相会,被迫离别后,相思成疾,奄奄一息。智能儿思念秦钟,找寻到秦家,却被其父秦邦业绑至官府,秦钟得知智能儿被送官,气得吐血而亡,智能儿不久也夭亡。

3.《晴雯补裘》收入《戏考》第30册。全剧共三场,以《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情节为主,重在突出晴雯对自己悲剧命运的慨叹和对宝玉情意的抒发上。

4.《黛玉焚稿》收入《戏考》第30册。全剧七场,取材于《红楼梦》第九十六回至第九十八回。第一场写王夫人、凤姐、薛姨妈三人合伙编造了“金玉良缘”之说,贾母因“金玉良缘”说而打消了将黛玉许配与宝玉的念头。第二场写贾母、贾政、王夫人、凤姐等商量宝玉娶宝钗之事。第三场写袭人得知宝玉与宝钗婚事后的称心如愿及担心,准备向王夫人禀明宝玉对黛玉的感情。第四场,袭人向王夫人说明宝玉与黛玉之事后,凤姐定调包计。第五场,傻大姐泄密,黛玉迷性。第六场黛玉去找宝玉,二人似真似傻的痴笑、问话,令丫鬟惊诧不已。第七场,黛玉回到潇湘馆吐血病倒、焚诗帕、诗稿,不久夭亡。

5.《宝蟾送酒》收入《戏考》第38册。取材于《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攻巧计”,夏金桂卑贱淫媚,嫁薛蟠后依然不安分守己。适逢薛蟠犯事不在家,夏金桂欲勾引薛蝌,恨无进身之机,指使其丫鬟宝蟾深夜给薛蝌送酒菜以试探。薛蝌断然拒绝,宝蟾却精灵古怪、不断使出计谋,引诱、威吓薛蝌入套。《戏考》中评道:“此剧专演宝蟾在薛蝌处,种种卖情挑逗之情形,为状至恶劣。”[24]但剧本的处理介于诙谐与娇媚之间,为导演与演员的表演留下了较大空间。

6.《鸳鸯剑》,演尤三姐故事。剧本未留存。

7.《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剧本未存。取材于《红楼梦》第六十八回“酸凤姐大闹宁国府”。演贾琏偷娶尤二姐,为王熙凤闻知,先赚尤二姐入贾府,后大闹宁国府,羞辱尤氏泄恨、谋财。

8.《鸳鸯断发》,剧本未留存。取材于《红楼梦》第四十六回“鸳鸯女誓绝鸳鸯偶”,叙鸳鸯断发抗婚事。

9.《摔玉请罪》,剧本未存。取材于《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多情女情重愈斟情”、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叙宝玉与黛玉怄气,摔了通灵宝玉,后觉惭愧,往潇湘馆向黛玉赔礼,二人和好。另有京剧《摔玉负荆》。

欧阳予倩的九部红楼戏在编写上具有鲜明的特征:关目紧凑;唱词、宾白,无论是引用原著还是自己编写的,都十分熨帖、妥当;增删的情节均有益于关目的连贯性与人物性格的塑造;充分利用戏曲表演的优势,为演员设计唱、念、做等,既使人物得以展示性格,又为舞台表演增色,使红楼戏的舞台冷清、单一的场面得以改变,很好地把握住了小说《红楼梦》中的“微妙”二字。相比较其他《红楼梦》地方戏中的折子戏,尤其是京剧,这五部戏从剧本改编的角度讲是成功的,而演员在表演时也是颇下了一番功夫。

(二)齐如山、梅兰芳等编的《红楼梦》京剧

梅兰芳所演的《红楼梦》戏曲剧目是文人齐如山等为之量身定做的,其成功之处在于意境之优美与演员演技的融合,诗意的语言凭依梅兰芳京剧舞蹈的诠释而愈发唯美,更具传统的戏曲美感。局限在于离开梅兰芳这样造诣深厚的艺术大师,这些剧目难以为普通演员所驾驭,这是梅兰芳的红楼戏虽然影响极大,却未能传承于舞台的原因之一,另外或许与这种诗意、唯美的风格与新中国成立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美学格格不入有关。

1.《黛玉葬花》收入《梅兰芳演出剧本集》[25]。取材于《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全剧六场。第一场小厮茗烟买来《会真记》等小说传奇,给宝玉解闷。第二场写宝玉选了几部雅致些的,拿进大观园去读;第三场暮春时节,黛玉孤苦伶仃,一腔心事无处诉说。吊花悲己,自造了一座花冢,收拾残花埋葬。该场化用了《葬花吟》。第四场、第五场是过场,前写袭人往花园寻找宝玉,后写紫鹃要去寻找黛玉。第六场宝黛在大观园相遇。二人一起葬花,共读《西厢》,宝玉被袭人叫走后,黛玉听《牡丹亭》如痴如醉,该场化用了《枉凝眉》,这一场最长,也是全剧的重头戏,为黛玉这一悲剧形象的塑造和演员表演才艺的展示提供了空间。

2.《千金一笑》(又名《晴雯撕扇》)收入《戏考》第31册,另见《齐如山戏本》[26]。小说中故事发生在端午节,所以该剧是作为一出应节小戏编写的,取自《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全剧四场,第一场写晴雯跌折扇子,遭宝玉斥责,晴雯不服,袭人劝解,晴雯更加恼火,两个丫头唇枪舌剑,争吵起来;第二、三两场是过场;第四场是全剧的重点,添加了晴雯扑萤的舞蹈动作,最后以晴雯撕掉袭人的扇子,开心一笑的喜剧收场。

3.《俊袭人》(又名《解语花》),收录于《戏学汇考》第五册,写袭人因宝玉喜与姊妹嬉戏,加以谏止,宝玉反唇相讥,袭人假装生气以试探宝玉。

4.《寿怡红》。剧本未留存。据梅兰芳的回忆,根据《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编好了始终没有上演。[27]

5.《群芳集宴》,该剧是齐如山在大陆编写的最后一部《红楼梦》京剧,约创作于40年代中期,是与梅兰芳合作结束之后的作品,该剧未见上演。剧本收录于《齐如山戏本》。《群芳集宴》取材于《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和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写红楼女儿在芦雪庵喝酒吃烤鹿肉,即景联诗,以及宝玉踏雪往栊翠庵乞红梅的雅事。

(三)陈墨香、荀慧生等改编的《红楼梦》京剧

1.《红楼二尤》改编于1932年,同年3月11日首演于北京哈尔飞戏院。收录于荀慧生《荀慧生演出剧本选》[28],另有曲谱本发行[29]。取材于《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至第六十九回中的相关内容。全剧九场,第一场:赴寿;第二场:串戏;第三场:谋姨;第四场:思嫁;第五场:受聘;第六场:明贞;第七场:泄机;第八场:赚府;第九场:摧芳。前半部分以尤三姐“耻情归地府”的悲剧为核心,后半部分以尤二姐“吞生金自逝”的不幸遭遇为主。

2.《晴雯》改编于1937年,同年3月21日首演于北京,1962年荀慧生参照原著及对晴雯新的评价,进行了修改,后收入《荀慧生演出剧本选》。全剧七场,该剧包括了晴雯撕扇、补裘、被逐、探雯、夭亡等主要情节。该剧于1938年录有唱片,“荀慧生唱片《晴雯》两面,一段是‘撕扇’的西皮,带有喜剧性质;一段是‘归天’的二黄,是悲剧的结尾,对比俨然,可见用心”。[30]

3.《平儿》剧本未见。从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中《平儿》的故事提要得知,该剧取材于《红楼梦》第44回,写王熙凤过生日,意外发现贾琏与鲍二家的私通,与贾反目,又责打平儿,平儿委屈欲寻死,众人劝解,宝玉趁机为平儿理妆,后熙凤与平儿和好。但据吴小如先生说:“我于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曾在京、津两地的舞台上看过荀慧生同志本人演出的《平儿》一剧,一直演到原书后40回平儿与刘姥姥定计救出巧姐,以圆满结局告终。”[31]该剧究竟内容如何,未见剧本前,暂存疑。

4.《香菱》剧本未见。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中《香菱》提要称,该剧取材于《红楼梦》第4回、第62—80回、第100回及第103回的相关内容。讲述香菱幼时为人贩子拐卖,长大后被卖与冯渊,薛蟠打死冯渊,强占香菱为妾。薛蟠娶妻夏金桂,凶悍狠毒,因嫉妒,时常虐待、陷害香菱,调唆薛蟠殴打香菱。后夏氏想毒死香菱,却自己误服毒药丧命。宝钗辨明真相,请母亲命薛蟠将香菱扶正。这一结局改变了小说中香菱气病交加,不久夭亡的悲剧命运。

5.《鸳鸯》,据钮骠先生所述,该剧为陈墨香先生为荀慧生所写四大丫鬟戏之一出,未排演。[32]

(四)民国时期其他《红楼梦》京剧

1.金碧艳《饯春》,经刘豁公润色,1924年发表于《申报》,题目为《金碧艳编红楼歌剧〈饯春〉》,该文始曰:“名伶金碧艳,编就红楼歌剧《饯春》,为林黛玉之绝妙好戏,由刘豁公君代为润文如次。”[33]该剧写黛玉访怡红院被拒于门外,伤心不已。回到潇湘馆,坐于帐内回想宝玉与宝钗一同说笑的情景,一夜垂泪无眠。次日早起,让紫鹃备香盘往花园饯春,见落花无数,想它们与自己一样薄命,便收拾香囊葬花。该剧与《黛玉伤春》非同一剧,未收录于一粟的《红楼梦书录》、胡文彬的《红楼梦叙录》及陶君起的《京剧剧目初探》。

2.金碧艳《黛玉伤春》发表于《戏剧月刊》第二卷第九期。一粟《红楼梦书录》中有“《黛玉伤春》,碧艳撰,载《戏学汇考》第五册”。编者关于作者的简介云:“金郎碧艳,杭人也,绮年玉貌如好女儿。幼曾卒业于杭垣某校,后以贫辍学,从老伶工任长海习花衫剧,扮相之佳不在梅程诸名旦下,做工异常细腻,唱亦清脆动人。复投名优王瑶卿门下,苦习綦年,艺益孟晋。剧余,辄攻书史,旁及丹青,项城袁抱存即其师也。又长于编戏,曾作《潇湘惊梦》、《摔玉赔情》等剧,被诸管弦,近更编《黛玉伤春》一出,就正于余。反复审察,觉全剧穿插结构井井有条,词句之佳尤其余事,固无俟余之纠正也。”[34]可见金碧艳是一位文学、京剧表演素养俱佳的演员,该剧作得到了剧评家的肯定。该剧只有两场,一千多字,但涉及内容较广,不仅取《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二十七回中的相关内容,还取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的情节。剧末留有余味,写黛玉不顾风寒,出闺阁于月下抚琴等候宝玉归来。该剧收于《京剧传统剧本汇编》(第28卷)。[35]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增订本)“甲编”中收录有《黛玉伤春》剧目,概括剧情为:“贾宝玉病愈往看黛玉,黛玉抚琴自遣,伤春,宝玉慰之。”[36]后注“见《红楼梦》第八十六回”,陶氏对剧情概括欠全面,取材的章回也不准确。

3.《贾政训子》,收入《戏考》第30册,改编者不详。取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戏考》“述考”中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说:“天生人,必有用,其所以有用者,以家庭教育为基础,未有不受家庭教育,而能立身于天地间者,故家长有义方之训,而忠臣孝子志士仁人出焉。”[37]并从反面说明了对孩子一意姑息、不加管束的恶劣后果,可见此剧是将贾宝玉作为反面事例,以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

4.《芙蓉诔》(一名《晴雯归天》)收入《戏考》第32册,改编者姓名不详。取材于《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一些情节与原著有异。晴雯被逐,宝玉赶到晴雯嫂子家探望,二人相见,倾诉心声,不久晴雯夭亡,被仙界封为芙蓉花神。

5.《大观园》李万春藏本,收录于《京剧传统剧本汇编》(第28卷)全剧十八场,内容丰富。先叙宝钗患病,宝玉前往探病,发现宝钗金锁上刻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与通灵宝玉上所刻“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为一对儿。林黛玉也来探望宝钗,见宝玉在,心生醋意,借嗔怪雪雁送手炉,打趣宝玉与宝钗。宝玉因李嬷嬷吃了留给晴雯的豆腐皮包子和枫露茶而生气,要赶出李嬷嬷,袭人苦劝。贾元春晋封贤德贵妃,不久将归省,贾府建大观园。黛玉对着宝玉送的两块旧帕子,伤感身世,宝玉前来劝慰,黛玉也劝宝玉不要惜别悼亡,以免闷出病来。贾政命宝玉题咏匾额,宝玉所题得到贾政含笑称许。贾蔷承凤姐关照,赚了钱,买东西道谢。元春奉旨省亲,众人迎驾,元春与姊妹们赋诗欢宴。

6.《梅花络》郝效莲藏本,收录于《京剧传统剧本汇编》(第29卷)[38]。宝玉被父亲责打,想吃莲叶羹,王夫人命玉钏与莺儿送去,玉钏因其姐金钏跳井自尽,暗恨宝玉。宝玉借机表达心意,故意使其尝羹,又恳求巧手的莺儿代结梅花络,并探问宝钗的优点。

7.《潇湘探病》郝效莲藏本。取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收录于《京剧传统剧本汇编》(第29卷)[39]。时值秋分之际,林黛玉病卧潇湘馆,感伤身世。薛宝钗先来探望,劝慰黛玉,黛玉对景伤情,作《秋窗风雨夕》,后宝玉也来探望黛玉,宝玉走时黛玉以琉璃灯相赠。

以下各剧未见剧本,内容提要见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

1.《风月宝鉴》,取材于《红楼梦》第十一回至第十二回,贾瑞遇凤姐起淫心,反为凤姐设计两次捉弄,贾瑞受惊、挨冻,病倒在床。空空道士赠以风月宝鉴,贾瑞却执迷不悟,反因此加速丧命。

2.《归省大观园》,元春选凤藻宫,贾府特建大观园,迎接元春省亲,贾政命宝玉题咏大观园,贾府迎接元春,元春与众姐妹赋诗欢宴。内容与《大观园》不同。

3.《太虚幻境》,清逸居士编,刘玉琴演出。贾宝玉至宁国府,在秦可卿房中午睡,梦入太虚幻境,在警幻仙子指引下,得觇红楼众女儿名册。

4.《摔玉负荆》,取材于《红楼梦》第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朱琴心演出。宝玉因黛玉说“好姻缘”而怒摔所佩通灵宝玉,众人劝解。宝玉后悔一时鲁莽,往潇湘馆赔礼,二人和好。

5.《栊翠庵》,写妙玉入大观园,住栊翠庵,贾母率众孙女往游,妙玉侍茶,又与宝玉往还。

6.《藕官化纸》,取材于《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梨香院女伶藕官与药官戏中假扮夫妻,药官死后,藕官在园里烧纸钱祭奠,被夏婆斥责,宝玉谎说黛玉所使,藕官得以解脱,宝玉询问化纸之故,藕官却不答而去。

7.《醉眠芍药裀》,取材于《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宝玉生日,众姊妹筹金为之祝寿,湘云酒醉卧于石凳上,芍药花瓣落了一身,口里尚在吟酒令。

8.《宝玉出家》,写黛玉死后,宝玉思念不已,虽然娶了宝钗,但心终是不遂,于是赴秋闱后出家为僧,后在毗陵道与贾政相遇,纳头跪拜而去,贾政追寻已不见踪迹。

以下两部京剧,未见录于一粟《红楼梦书录》、胡文彬《红楼梦叙录》及陶君如《京剧剧目初探》。

1.《寻梦香》据钮骠《京剧红楼梦遮遗——致吴小如先生的一封公开信》中所述,该剧有钞本,改编者姓名不详。该剧剧情与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情节有出入。演宝玉娶宝钗,黛玉死,宝玉与贾兰应举,二人皆中,宝玉未回家,入山修道,宝钗刚生一子,闻知,一恸几绝,麝月绝食殉情,紫鹃亦死。宝玉与柳湘莲为渺渺真人守丹炉。花隐道人知宝黛有仙缘,携宝玉至太虚幻境,与黛玉结为夫妇,并赐之寻梦香,倘思来此,焚香即可入梦,宝玉将之告诉尤三姐,以撮合柳湘莲。

2.丁士修的《鸳鸯剑》,创作于20年代末,剧本未见流传。丁士修为辅仁大学英语系的学生,剧本完成后送与荀慧生“斧正”,该剧“突出尤三姐的刚烈,淡化尤二姐的驯柔”[40],写到尤三姐仗剑自刎为止。陈墨香补写了尤二姐的故事,使二尤性格形成强烈反差,剧名改为《红楼二尤》,而丁士修的《鸳鸯剑》则鲜为人知。

二 民国时期《红楼梦》地方戏

民国时期地方戏兴盛,粤剧、越剧、秦腔、福州戏、闽剧、潮剧等剧种都改编、上演了红楼戏,其中以粤剧红楼戏数量最多,也出现了旷世经典之作。

(一)粤剧《红楼梦》

粤剧改编、上演了多部《红楼梦》剧作,《广东戏剧史略》著录有多部《红楼梦》粤剧,改编者多不详。有《黛玉葬花》李雪芳、雪影鸾曾饰黛玉;《宝蟾进酒》,薛觉先、陈非侬演;《晴雯补裘》,小晴雯演;《宝玉怨婚》,朱次伯演;《宝玉哭灵》,朱次伯演;《黛玉葬花》,新丁香耀演。《两个林黛玉》,薛觉先演。

其中,最为成功的剧作是冯志芬编的《情僧偷到潇湘馆》,陈冠卿编插粤剧小曲,上演后在剧坛引起轰动,全剧八场:“赏花失通灵”“探病起酸风”“惊知婚变”“宝钗探病骗婚”“拜堂逃婚”“宝玉怨婚”“黛玉归天”和“偷祭潇湘”,从宝玉失玉写起,直至黛玉夭亡、宝玉出家。该剧的出彩之处是虚构了出家后的宝玉身披袈裟,回到潇湘馆哭祭黛玉的情节,唱词感人。新中国成立后,陈冠卿重新改编该剧,有“夜访怡红”“黛玉葬花”“木石盟心”“傻露惊变”“偷祭潇湘”等。[41]

《广东大戏考》(1947年版)中收录有《红楼梦》粤剧六部,分别为:《旧馆残香》,吴一啸撰曲,张月儿唱,写宝玉哭祭黛玉。《葬花留恨影》改编者不详,张月儿唱,写宝玉于潇湘馆睹物思人,“昔日红妆人不见,隐约余香半尚存。此景此情肠可断,哭句卿兮问句天,唉!天呀!莫不是红颜都命蹇?”等句情真意长,感人肺腑;《情试贾宝玉》黎紫君撰曲,简明、陈徽韩唱,写紫鹃情辞试宝玉。《还泪情》陈徽明、简明唱,写黛玉临终前既怨恨宝玉薄情,又盼来生再聚头,并追问:“情可有?情可有?”而宝玉则执佛经清修。《曲水流红》李雪芳唱,写黛玉悲悯落花,自伤身世。《黛玉悲秋》陈梅荪撰曲,写黛玉“秋声惹起伤心事”,既叹自己生不逢辰,金玉良缘误终身,也叹世人情薄如纸。

(二)蹦蹦戏(评剧)

《宝玉探病》,林黛玉从傻丫头处得知宝玉将娶宝钗,病情加重,贾宝玉前来探病,殷殷切切,黛玉戏言分手,宝玉愤而离去。北京打磨厂学古堂印行,卷端题:改良崩崩戏宝玉探病。另附《新绕口令》《一女九夫》《作梦发财》。[42]

(三)福州戏(福州时调)

1.《晴雯补裘》,刘复《中国俗曲总目稿》收录,《俗文学丛刊》(戏剧卷)第112册收录有铅印本,封面小字上题“时调”,中间大字题“《晴雯补裘》《黛玉葬花》曲本”下小字题“福州南台斗中街集新堂批发”。《晴雯补裘》,曲本开场,袭人、晴雯、麝月三人边扫雪边同唱昆腔:“鹅毛碎剪裁,乱絮随风排”。[43]

2.《红楼梦》,刘复《中国俗曲总目稿》收录,《俗文学丛刊》第112册收录有铅印本。剧目有:黛玉唱荷锄、埋花词两首,宝玉唱哭灵词一首。[44]

3.《黛玉葬花》,刘复《中国俗曲总目稿》收录,《俗文学丛刊》未见收录。据一粟《红楼梦书录》载,首云:“奴本与花最相亲,惟花与我是知音;谁料你近来失却本真,风刀霜剑,严迫相侵,那知辜负奴初心。”[45]

(四)闽剧

《黛玉葬花》《晴雯撕扇》未搜集到剧本。

(五)秦腔

《黛玉葬花》剧本取自梅兰芳的京剧《黛玉葬花》,《秦腔剧目选》收录有《黛玉葬花》(又名《惜花记》)、《晴雯撕扇》剧目。[46]

(六)越剧《红楼梦》

越剧《红楼梦》的改编始于三四十年代,弘英、吕仲等剧作家参与了改编。

1.弘英《红楼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从宝黛初会至黛玉夭亡、宝玉哭灵结束。

2.吕仲《林黛玉》,约创作于1944年。

3.吕仲《宝玉与晴雯》,约创作于1948年,用宝玉回忆往事的方法,将相关情节融汇于一体。

4.吕仲《怡红栊翠》,约创作于1949年,写妙玉表面冷漠,内心却极端苦闷,揭示妙玉在不人道的社会环境下,无法享受现实生活的痛苦,从侧面揭示社会问题、妇女问题。

5.从《申报》越剧演出预告知,40年代,徐玉兰剧团曾在上海演越剧《红楼梦》,剧本未见。

(七)潮剧

《贾宝玉洞房》,贾宝玉与表妹林黛玉两情相爱,但其母等用诡计使宝玉与薛宝钗结婚,洞房之夜,宝玉发觉之后大闹。该剧目收录于《潮剧剧目纲要》[47],本事见《潮剧剧目汇考》。[48]

(八)昆剧

1.陶明濬《红楼梦传奇》,昆曲稿本,共四十出。

2.郭则沄《红楼真梦传奇》,郭则沄填曲,王季烈制谱,石印本,1942年刊,俞平伯序,又有史树青藏稿本。全剧八折,第一折:斗猿;第二折:廷荐;第三折:安江;第四折:春宴;第五折:擒寇;第六折:闺话;第七折:献俘;第八折:仙祝。该剧情节与人物有的与小说《红楼梦》无关,有的则与之相反,创作观念与《红楼梦》相对,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道德、文化有所针砭。

3.陈翠娜《黛玉葬花》,全名《南双角调黛玉葬花》,《交苑导游录》本,栩园同社生著、栩园编译社编译、上海交通图书馆发行,1918年11月出版,1922年5月第五版;上海时还书局印行,1926年6月再版;上海时还书局印行(封面题“上海希望出版社印行”)。1936年12月重版。[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