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区,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所列六类74种旅游资源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拥有73种,而在73种旅游资源中属于自然文化遗产的有9处,其中进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名录的有5处。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得到了深度开发,这既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造成了冲击。由于并未有效形成旅游开发的成本分摊和利益共享机制,民族地区居民难以分享到的地随旅游开发应得利益,因此,他们日益表露出消极情绪甚至抵触情绪,这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如何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当地居民的利益联系起来,增进两者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借鉴旅游影响理论、顾客满意理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社区交换理论、期望欲望理论和公平理论,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的居民满意度进行了分析。首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测度了西部少数民族旅游开发地居民的满意度,分析了影响西部少数民族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的因素,并对西部典型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进行了案例研究,最后提出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1.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现状及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调查
在述评国内外旅游满意度的研究进展,以及厘清和界定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内涵的基础上,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调查研究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包括开发地建设发展历史、现状调查与制约障碍因素,为构建测度模型和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奠定了基础。
2.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测度
通过构建居民满意度的测度体系,选取居民期望、少数民族居民社区归属感、居民正面旅游影响感知、居民负面旅游影响感知、旅游利益分配等影响居民满意度的关键变量,构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进行了实证分析。
3.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典型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实证研究
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背景、现状及居民满意度调查和满意度测度模型基础上,选取贵州、云南、广西、四川、重庆、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的少数民族旅游地区的典型案例,通过对居民满意度指数的科学测评和对比分析得出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模型结论与启示。
4.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分析
在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结合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要求和民族地区实际,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的综合满意度涵盖和体现为经济影响感知、社会影响感知、环境影响感知、政策影响感知,也受到经济、社会、环境和政策的影响,并且还受到民族、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人口统计学微观层面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的驱动机制,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5.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的利益协调与分享机制
利益分享不均或不公是引起各利益相关者产生冲突和矛盾的主要原因。在明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利益相关主体的前提条件下,对利益相关主体的责、权、利进行了科学划分,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以有效发挥激励作用。通过分析西部少数民族旅游开发地居民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现状认为,在利益协调机制上,应建立产权协调机制、社区委员会顾问机制、社区旅游大学制度等;在利益分享机制的构建上,政府部门应该创立和完善利益协调约束和目标反馈机制、民族文化的产权管理机制、居民参与旅游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就业保障机制,以及旅游开发地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6.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提升对策研究
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民生改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相互关系为研究重点,从影响居民满意度的内在和外在影响因素出发,为加强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动态调控,实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确立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的提升对策,这包括完善制度建设、促进旅游产品开发、增强社区居民文化素质、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提高居民经济收益和社会福利等,为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了决策参考。
本书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视角创新。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视角研究了当地居民的满意度——经济影响感知、社会影响感知、环境影响感知和政策影响感知,创新了满意度研究在旅游经济中的运用,弥补了在新形势下满意度对应主体研究的不足。
二是研究方法创新。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测度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为西部少数民族典型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指数测评及其调控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灰色关联模型、交叉列连表等数量方法实证分析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也为研究结论的得出创造了条件。
三是在研究内容创新。系统研究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及其旅游开发地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分析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典型旅游开发地居民参与旅游的情况、构建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的指标体系,并且基于旅游开发典型地区实证分析了当地居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构建了居民满意度的驱动机制、利益分享机制,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的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为完成本书,我们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到西部省、区、市的地(区)、市(州)、县的旅游部门和各旅游景区、景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访问,收集了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为了完成实证分析,我们还调查了西部地区6个省市,走访了重庆酉阳、秀山、彭水,云南大理喜洲、大理古城,广西桂林象山、阳朔,贵州青岩古镇、千户苗寨,四川茂县、松潘、九寨沟,以及内蒙古的满洲里等16个旅游景区、景点的居民,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维度进行了广泛的田野调查,收集了1112个有效样本,较好地测度了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的满意度,为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在工作和教学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怀着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凭着对西部旅游事业发展尽一份力的执着精神,辛勤劳作,先后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几易其稿,方才完成了《西部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实证研究》一书。如果该书能为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升西部地区旅游业及开发地居民的满意度有一些帮助的话,我们将感到十分的欣慰和满足。
《西部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实证研究》一书撰写的分工如下:由黄大勇(长江师范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负责全书的总体构架和内容策划,设计编写体例,安排章节条目,确定内容取舍,并具体担任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部分)、第八章(部分)、第九章(部分)的撰写工作。由程莉(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副教授)担任第四章(部分)、第五章(部分)、第六章(部分)、第八章(部分)、第十章的撰写工作。由宋湘琴(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商务系总支副书记、讲师、硕士)担任第四章(部分)、第五章(部分)、第六章(部分)、第七章(部分)的撰写工作。由杨玲(重庆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硕士)担任第三章(部分)、第五章(部分)、第六章(部分)、第八章(部分)的撰写工作。由文雪(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担任第六章(部分)、第九章(部分)的撰写工作。由杜懿然(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担任第七章(部分)的撰写工作。全书成稿后,由黄大勇、程莉、宋湘琴、王志标(长江师范学院教授、博士)对各章进行了两次统稿工作,最后由黄大勇审定书稿后交出版社出版。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吸收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受到了他们的较多启发,对此在书中均已注明,在此也一并向这些作者表示感谢!
旅游开发居民地满意度研究是一个新课题,在研究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受笔者水平、可掌握资料及调研范围、样本的限制,书中可能存在不少缺陷和疏漏,热忱欢迎学界前辈、研究同人和读者批评指正。
学无止境,对我们来说,西部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的研究,还仅仅是一个开端。今后,我们还将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指导日益发展的西部旅游开发实践。
本书在成书过程中得到了长江师范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统计学院、旅游学院、人文社科处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关心和支持。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黄大勇
2018年1月于重庆涪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