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服务型经济:中国迈进发展新阶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对外开放度”“税收负担”和“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异质性概述

(一)“外资进入度”或“对外开放度”

我们将“外资进入度”等同于“对外开放度”。其定义为:一个产业里的实收资本里的港澳台资本和外资/该产业内的全部实收资本。

表4-1给出了2008年年底中国全部二位数制造业和二位数服务业的“外资进入度”即“对外开放度”的信息。我们可以从最后一栏“平均值”看出,总的说来,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度不如制造业的对外开放度高。中国2008年的制造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平均值为6.62%,而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度的平均值只有3.69%。请注意,表4-1里所谓的“制造业”是指“广义的制造业”即全部工业。表4-1里所谓的“服务业”也是指“广义的服务业”,即全部服务业产业。

表4-1 2008年第中国广义制造业和广义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度(从高到低排序)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2010年。以下各表的数据来源相同。

除了在“对外开放度”的平均值上服务业不如制造业高以外,还有两点需要加以指出:

(1)从表4-1可以看出,广义制造业的二位数产业数目没有广义服务业的二位数产业数目多,但是,在广义制造业二位数产业里,“对外开放度”超过10%的产业数就有9个,而在广义服务业的二位数产业里,对外开放度超过10%的产业个数只有6个。

(2)到2008年年底,在39个广义制造业的二级产业里,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其他采矿业与烟草制品业的外资进入度为零,即只有这三个二级产业对于FDI是不开放的。其他36个二级产业,都或多或少有外资进入。但在服务业的44个二级产业里,就有9产业的外资进入度为零,说明从产业政策上说,中国的服务业对于外资的不开放程度要高于制造业。

从表4-1还可看出,制造业和服务业里,对外开放度最高的都是与餐饮业有关的。2008年,中国的饮料制造业对外开放度达到23.16%;与此同时,服务业里的餐饮业的对外开放度也达到21.85%。

外资在服务业里进入度在10%—20%间的子产业有信息产业(软件、计算机服务、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房地产以及体育。

(二)行业间税负差异

表4-2A和表4-2B分别给出了二位数广义制造业和二位数广义服务业的税负差异信息。这个表还包含2008年中国各个二位数产业在平均工资和就业比重上的差异信息。相关的定义如下:

税收负担=(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税金+增值税)/主营业务收入。

平均工资=应付工资/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单位:千元/人年。

就业比重=行业i的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制造业(或者服务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之和。

表4-2A 制造业内部各二级产业间在税负、平均工资和就业比重上的差异

续表

续表

表4-2B 服务业内部各二级产业间在税负、平均工资和就业比重上的差异

续表

续表

注:四位数服务业中很多行业没有工资,因此无法获得这些二位数行业的工资水平。

通过表4-2A和表4-2B,我们可以看到:

(1)总体说来,在“营改增”以前,中国服务业的微观税负并不比广义制造业的税负重。如表4-2A最后一栏所示,2008年年底,广义制造业的平均税率为6.75%;而表4-2B最后一栏显示,在2008年年底,广义服务业的平均税率为5.96%。这说明,在2008年年底,服务业的平均税率还低于制造业的平均税率。

(2)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按“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应该包含仓储、物流、交通、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租赁、商业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科技推广、研发部门、金融服务产业等。我们从表4-2B 里可以看到,2008年,即在“营改增”以前,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均税率在3%—5%。如仓储、装卸搬运和其他活动、水上运输业的税率都在2.4%—5.77%;批发业的税率只有2.72%;零售业的税率是4.90%;其他金融活动业的税率是5.70%;租赁、商业服务业、研发部门、专业服务业、科技推广服务业的税率都在3.99%—5.45%。以上这些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均税率,不仅低于广义制造业的平均税率(6.75%),而且也低于广义服务业的平均税率(5.96%)。这说明,在“营改增”以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税收负担问题并不突出。

(3)服务业中有一些部门的税负比较重,不但高于广义服务业的平均税负,而且也高于广义制造业的平均税负。对比表4-2A和表4-2B,我们不难发现,在二位数的服务业产业中,税率最高的产业是水利管理业(税率为18.14%),其次为公共设施管理业(15.55%),以下依次为体育(10.40%),餐饮业(10.33%),地质勘查业(8.24%),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业(8.22%),房地产业(7.58%)。说明税负重的服务业大部分属于传统的餐饮、文化产业和房地产业。

表4-2A和表4-2B中显示的就业信息也值得注意。在中国的广义制造业里,占全部工业就业比重最高的二位数产业依次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采煤业、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而在广义服务业的二位数产业里,占全部就业比重最高的产业依次为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即批发、零售业与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的就业占服务业的全部就业比重最高。

(三)广义服务业与广义制造业之间在总体效率上的比较

这里的“总体效率”里的“总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广义制造业中的507个四位数产业看作一个整体,同时也把广义服务业里307个四位数产业看作一个整体,我们分析比较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总体效率;二是总体效率与“总生产函数”有关系,我们分别构造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总生产函数,又分别求出这两个总生产函数里“全要素生产率”,因而这个“全要素生产率”不是企业个体的全要素生产率,也不是二位数、三位数、四位数产业中的个别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而是507个制造业产业、307个服务业产业的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

我们假设,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里,所有行业的α、β相同。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 TFP(索罗余项方法)和 SFA(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估算了中国的广义制造业和狭义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平均效率水平,也估算了中国的广义服务业和狭义服务业(即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平均效率水平。表4-3给出了我们的计算结果。这里,“广义制造业”是一位数行业代码为B—D的行业,“广义服务业”是一位数行业代码为E—R的行业。如不特殊说明,我们说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是指广义口径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狭义制造业”是一位数行业代码为C 的行业,“狭义服务业”是一位数行业代码为F—H、J—M的行业。

表4-3 四位数行业层面的总体效率

我们的研究发现,运用索罗余项法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与通过“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得到的平均效率水平是一致的。使用全要素生产率和平均效率水平所衡量的效率相关性为0.9999。从表4-3可以读出,2008年,中国广义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2.52,稍低于广义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2.93)。如果狭义地计算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狭义服务业(即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则得到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为2.85,这要高于全体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我们还发现,狭义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2.85)与狭义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2.98)之间的差距(只有0.13),要小于广义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广义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距离(0.41)。

按“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得到的平均效率水平结果,与全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是类似的。表4-3显示,如果比较广义制造业与广义服务业的平均效率水平之间的差距,则后者比前者差十万分之五点二;如果比较狭义制造业与狭义服务业的平均效率水平之间的差距,则后者比前者仅差十万分之一点六。这说明在狭义服务业(即生产性服务业)的层面上,服务业的总体效率比一般服务业要有所提高,与制造业的总体效率水平之间的距离在缩短。

(四)行业之间效率水平比较

表4-4给出了2008年中国39个二位数广义制造业产业和44个广义服务业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信息。该表显示:

(1)与广义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2.85相比,广义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为2.22,后者要低于前者。

(2)服务业在全要素生产率的行业间分布上,显示出比制造业更高的异质性:广义制造业的39个二位数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分布区间为[1.86,3.82];而广义服务业44个二位数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分布区间是[1.09,3.89],后者的分布区间要宽于前者。

(3)如果细看44个服务业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数字,就不难发现服务业内部在效率方面存在着等级。表4-4显示,在中国服务业内部,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存在着四个等级:效率最高的服务产业是批发业、仓储、管道运输与零售业,其全要素生产率都在3.04—3.89。其次才是航空运输、铁路运输业,地质勘查、银行、保险业、社会保障业,其全要素生产率在2.5—2.9。再次是信息产业、软件、专业技术推广、研发、商业服务业(如会计事务所等)等,这些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在2.09—2.48。传统的消费性服务业、文化服务业、公交、福利事业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在2.00以下。这说明,现代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要高于传统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要高于消费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表4-4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从高到低排序)

续表

续表

表4-5 分省的制造业、服务业总体效率比较(按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从高到低排列)

续表

注:由于数据缺失,未能计算出山东省的平均效率水平。

表4-5列出了广义制造业和广义服务业效率水平的分省比较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按全要素生产率得到的计算结果,与按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得到的平均效率水平结果在省际间排序上是一致的。但是,按服务业效率排序与按制造业效率排序,所得到的排序会有所不同。比如,浙江省与江苏省之间,如果按服务业效率排序,则是江苏省高于浙江省;但如按制造业效率高低排序,则是浙江省胜出江苏省。

但是,不管是按服务业效率高低排序,还是按制造业效率高低排序,湖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上海市总是在2008年的省际全要素生产率排序里占据第一、第二、第三名。全国分省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布区间为[2.05,3.75],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分布区间为[1.56,3.90],这说明,在2008年,中国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说来还略高于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且,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差异要小于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差异。当然,从发展的角度看,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中国落后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还有相当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