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为我国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制度打下牢靠的基础
在21世纪头20年,不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事求是的要求。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做,可以使我们有较长的时间,从改革和发展两个方面从容地、扎实地在中国为可持续的社会主义打下牢靠的基础。
其实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和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他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又说:“‘四人帮’,提出‘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他还说,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要逐步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由此可见,不努力发展生产力,不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的社会主义是不可持续的。邓小平同志还认为,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他在南方谈话中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就告诉我们,不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而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社会主义也是不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必须符合邓小平同志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那些违背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主义当然也不是可持续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一再强调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体会,在没有弄清楚这个问题的情况下,也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邓小平同志还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可见,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这样的社会主义也是不可持续的社会主义。
为了使我国社会主义持续发展,要认真总结和吸取苏联的教训。苏联是不可持续社会主义的一个案例,这是普遍公认的。但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看法就很不相同。有人认为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有人认为斯大林模式绝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有人持折中的看法,认为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我是赞成第一种看法的。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当政时期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运行机制和斯大林的思想理论。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曾多次进行改革,但未能见效,因此斯大林模式在苏联一直持续到解体之前。斯大林模式也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模式有些什么特征。有一本书(《苏联兴亡史》)作了比较全面的概括。该书认为:斯大林模式有三个基本特征:(1)高度集中,即高度集权;(2)军事性;(3)封闭性。斯大林模式又分为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思想模式。斯大林经济模式的特征是: (1)高度集权的国家统制经济体制;(2)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3)以行政手段作为经济管理的主要方法。这些特征体现在苏联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所有制体制、分配体制、计划体制、财政体制、物资供应体制、农业体制、价格体制,等等。所有制体制的特征是实行清一色的公有制,国家所有制是公有制的统治形式。与斯大林经济模式密切联系的是斯大林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以“赶超”为目标趋向,重工业优先发展。斯大林政治模式的特征是: (1)高度集中的一党制;(2)实行三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合一; (3)实行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管机制。斯大林文化思想模式的特征是: (1)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2)思想高度垄断,表现为高度的舆论一律和学术问题政治化。(3)以行政干预手段为主要管理方法。广义的斯大林模式还包括斯大林的思想理论。不能说斯大林的所有理论观点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但是其中确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和背离。斯大林模式是在斯大林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而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又概括出一系列的斯大林理论观点。1953年出版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就是苏联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理论概括。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时期推动了苏联经济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更起到过重要作用。但是其消极影响早就暴露出来了。因为这种模式带有严重的封建性,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压制民主、破坏法制,必然导致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泛滥,执政党腐败,出现一批特权阶层,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扼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使人民生活富裕和全面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就出现危机,表现为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工业产出率大大下降,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人民生活必需品长期短缺,农民在正常年份也食不果腹,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领导长期未能根本触动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的消极作用越来越大。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又在方向和战略上犯了严重错误,终于导致苏联解体和苏联社会主义失败。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斯大林模式已为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埋下了祸根,不改变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失败是难免的。因此,说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有比较充分的根据的。
有的人说,苏联解体归根到底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中央领导集团推行了一条错误路线的结果,不能把斯大林模式看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戈尔巴乔夫等人背离和放弃社会主义确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但如果不是由于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而且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有1500万党员的苏共和两亿多人民的苏联是绝不会如此轻而易举地被戈尔巴乔夫等几个人葬送的。持这种意见的人为斯大林模式辩护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认为要把斯大林模式放在当时特定条件下评价。二是认为要分清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对于斯大林模式中有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容必须充分肯定。这两条理由都是站不住的。其一,所谓要把斯大林模式放在当时特定条件下评价,他们是说当时斯大林模式是唯一可供选择的正确模式。而事实是,斯大林是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正有成效时取消新经济政策、实行斯大林模式的,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布哈林当时是坚决拥护新经济政策的。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布哈林的理论要比斯大林正确得多。其二,他们说的斯大林模式中有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容,是指苏联的一党专政,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统治地位,完全实行按劳分配,思想高度垄断等等制度,而这些都是应该和必须进行改革的,绝不能“充分肯定”。其实,所谓分清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说法就是含糊不清的。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非独自存在的具体制度,而是人们从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有的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还曾坚持要把计划经济概括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现在改了口,但仍坚持只有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按照这种看法,岂非在我国仍要消灭私有制经济和取消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制度。不过他们有人又承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制度共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云云成了有些人变戏法的工具。
社会主义不可持续的制度模式能不能转变为社会主义可持续的制度模式呢?我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改革是能够转变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在一定时期内是学习和实行的斯大林模式,虽然毛泽东同志对斯大林的理论主张有所批评,但总的是肯定斯大林模式的。这从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以及他主持的《一论》、《再论》都能说明。关于毛泽东同志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批资产阶级法权,鼓吹阶级斗争为纲,主张走“五七”道路,乃至发动“文化大革命”,更把斯大林模式的谬误方面推前了一步。所幸时间不是很长,加上后来有邓小平同志的英明领导,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模式终于逐步转变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这不仅使中国经受住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性反社会主义风浪的考验,而且为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光明的前景。可见,转变是可能的,但是需要条件,尤其需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战略。
我们所以对社会主义前景还是充满信心,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因为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有可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的一个范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着手建设的社会主义模式,它不同于毛泽东模式的社会主义。毛泽东模式的社会主义对中国也有过功绩,但它必然导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也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几乎走到了绝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不断纠正和克服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和毛泽东社会主义模式的缺陷和失误,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使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模式。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进程中还会不断面临着考验。当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就业问题,贫富悬殊问题,农民增收问题,腐败问题,就亟待妥善解决。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全面深刻地总结了13年的基本经验,强调“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又做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是具备解决好这些问题的条件的。只要我们继承优良传统,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成为可持续的社会主义。
(原载《理论前沿》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