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本书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对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取向,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使资料之间形成相互验证,确保研究的效度,力求真实、细致、深刻地反映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已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反思促进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策略。
本书致力于实现如下一些目的。
第一,在理论层面,探究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理论,包括探讨研究性学习和课程实施的含义,梳理课程实施的取向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价值取向以及理论基础,建构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
第二,在实践层面,开展实证研究,选取样本校,开展有关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了解指导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特征,进而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深入个案学校,追踪调查教师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呈现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真实案例,进而以参与、体验、观察、访谈、描述等质性研究方法,洞察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与教师所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对课程实施质量的影响。
第三,在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因素作出进一步思考,揭示课程改革与教师改变的关系,提出促进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策略和建议,并通过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来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二 研究的意义
教育研究源于教育实践,其价值体现在它能够最终改进教育实践上。对教育改革过程的关注,有利于我们了解教育改革的实施情况,对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做出分析,有利于我们正视和反思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阻力和困难,及时调整改革推进的策略和技术手段,以提高改革的成效。因此,课程改革的关键往往在于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亦然。目前,研究性学习在全国一些发达城市的中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成果,而在教育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普通高中的推进却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如果没有对西部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难点和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就难以对课程的开展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如何在西部普通高中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是在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从理论发展需要和现实实践需要两个层面,对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问题和困境进行研究,以富兰的变革理论以及新知识系统的重构、建构主义、人本主义以及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建构研究思路和框架。研究场域和对象立足于我国西部的一般普通高中,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
(一)理论意义
本书是立足于我国西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一项田野研究成果,因此研究结论将充实和丰富我国研究性学习的本土化理论。
第一,本书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有关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理论。就课程理论研究的内容而言,人们更多地关注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等方面,而对达成课程目标的过程即课程实施则关注较少。原因在于,虽然大家都认为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它往往被人视为课程改革过程中理所当然的事情。于是,人们对课程实施的内涵及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关注较少。本书通过对研究性学习有关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对课程实施的具体实践进行分析,丰富和完善了与课程实施有关的理论。
第二,本书通过深入分析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与课程实施效果之间的互动关系,探析将教师观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的变革动力和文化因素,洞察教师行为背后实际使用理论及信奉理论之间达成一致的条件,将充实和丰富有关教师改变的理论。
第三,本书尝试建构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教育观念(以课程观为例)的理论分析框架(包括课程价值观、目标观、内容观、实施观以及评价观)以及教学行为(包括教学目标凸显、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应用以及教学评价取向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有助于充实和丰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评价的理论。
(二)实践意义
本书通过大样本调查,考察当前我国西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并在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策略,研究结论将有助于改进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并进而推动课程改革。
第一,为提升研究性学习实施质量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依据。目前,研究性学习在现实推进中,绝大多数地区举步维艰、困难重重,甚至有许多学校中途停止或根本就从未开展。事实表明,多数课程规划内容付诸实施后,实施效果并不像规划者所预想的那样乐观。本书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方法,立足于课程实践,通过深入调查和个案研究,了解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造成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困难的因素;揭示课程实施中所存在问题的本质;反思改进策略,研究结论对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第二,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毫无疑问,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核心主体是教师。但现在的中学教师,不论是在认知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都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学教师基本上都是单一学科背景,而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课程,所以他们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适应“新环境”。所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发挥作用的状况,对其今后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通过全面考察西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状和问题,分析教师的信念、知识、态度、能力方面产生变化的历程,探析教师行为背后的理论,有利于调整和完善中小学尤其是高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模式,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三,有助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以及指导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关系的研究,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为相关决策部门制定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政策规定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参考意见。本书将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西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教师的观念、教学行为及课程实施效果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揭示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和问题根源,并由此提出有利于提升研究性学习实施和评价的策略,为相关决策部门制定研究性学习实施和评价的有关政策规定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参考意见。
[1]夏天:《研究性学习支持系统》,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内在的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3][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6页。
[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87页。
[6]佐藤学:《学习的快乐》,世织书房2001年版,第59—68页。
[7]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8]教育部编制:《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2000年1月。
[9]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10]孙明娟:《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实施现状综述与剖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2]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1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30页。
[14]尹弘飚、李子建:《课程实施与教师心理变化》,第八届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课程专家论坛论文,杭州,2006年,第55页。